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富君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4篇地震空区
  • 4篇深部结构
  • 4篇接收函数
  • 3篇延拓
  • 3篇四川盆地
  • 3篇盆地
  • 3篇反演
  • 3篇波场
  • 3篇波场延拓
  • 2篇断裂带
  • 2篇裂带
  • 2篇龙门山
  • 2篇龙门山断裂
  • 2篇龙门山断裂带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应变能

机构

  • 7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作者

  • 7篇何富君
  • 6篇梁春涛
  • 2篇杨宜海
  • 1篇吴晶
  • 1篇苏金蓉
  • 1篇刘志强
  • 1篇房立华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2016中国...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深部结构及其物性分布特征
<正>2013年4月20日8:02分发生在四川芦山县的Ms7.0级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之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造成巨大灾害的强烈地震。然而该地震的发生并未造成龙门山断裂带在汶川地震中未破...
何富君梁春涛房立华苏金蓉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深部结构接收函数
文献传递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监测台阵初步结果
<正>龙门山断裂带先后孕育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地震。而这两大地震及余震序列之间的长达60多公里的未破裂段的断层活动性一直是一个争论激烈的科学问题。陈运泰等(2013)基于孕震环境等...
梁春涛杨宜海何富君王朝亮刘志强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区应变能
文献传递
基于波场延拓和分解理论用接收函数法反演四川盆地地下深部结构
接收函数(Ammon)方法已成为确定台站下方地层速度结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获取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和地幔结构信息。然而当地震台站下方存在较松散的沉积物时,来自深部地震构造(地壳和上地幔)的转换震相(Ps震相...
何富君梁春涛
关键词:接收函数四川盆地波场延拓深部结构
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综合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8年
为了探索汶川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的深部结构,探讨该地区的物质运移方式及动力学模式,评价区域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至今共开展了2期共约3年的地震观测.前期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震空区两端应力状态差异显著,且存在沿断裂带的横向应力差;(2)接收函数分析发现一个平行于马尔康断裂的Moho面上隆,泊松比较高的条带状结构从地震空区延伸到龙日坝断裂,可能是下地壳撕裂和部分熔融的结果;(3)地震空区以下,上地壳速度相对偏低,在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部分熔融体,这可能是地震能量不能积累的原因之一;(4)地震空区完整性震级M_c=0.2以上的地震的活动性仍然很低;基于密集的监测台阵(约70台地震计)的走时定位也初步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空区段仍然很平静,但是其东边的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等以及一些隐伏断裂)上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判断这些断裂可能是该区域应力积累的主要断裂,值得进一步关注;(5)提出了地震空区产生的机制:空区北东—南西两端水平应力差导致空区地壳的撕裂,地幔物质上涌,产生部分熔融,空区地壳抬升以塑性形变为主,穿过空区段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低,地表地形较平滑.
梁春涛黄焱羚王朝亮刘志强杨宜海吴晶何富君
关键词:地震空区接收函数微震监测地震活动性
基于波场延拓和分解理论用接收函数法反演四川盆地地下深部结构
四川盆地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该盆地以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特征。因此要想运用接收函数法来反演盆地中台站下的地下深部结构,就必须去除盆地沉积层的影响。本文利用布设在四川盆地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60个流动...
何富君梁春涛
关键词:四川盆地波场延拓
文献传递
基于波场延拓和分解理论用接收函数法反演四川盆地地下深部结构
<正>接收函数(Ammon)方法已成为确定台站下方地层速度结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获取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和地幔结构信息。然而当地震台站下方存在较松散的沉积物时,来自深部地震构造(地壳和上地幔)的转换震相(P...
何富君梁春涛
文献传递
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未破裂段的地壳结构被引量:13
2017年
芦山与汶川地震之间存在约40 km的地震空区.震源区和地震空区的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深入了解中强地震的深部孕育环境及地震空区的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利用本小组布设的15个临时观测地震台以及21个芦山科考台站和21个四川省地震局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用H-K叠加方法得到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并构建了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图像以及反演得到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模型.我们的结果揭示了震源区和地震空区地壳结构特征差异:(1)汶川震源区的地壳平均泊松比为~0.28;芦山震源区为~0.29;而地震空区处于泊松比变化剧烈的区域;(2)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的震源区以西下方的Moho面呈现深度上的突变(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分别从~44 km突变到~59 km,~40 km突变到~50 km,而地震空区地壳平均厚度呈现渐变性变化;(3)地震空区Moho面下凹且具有低速的上地壳.综合一维S波速度结构和H-k以及CCP的初步结果,这可能显示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在深部方向上向西倾斜并形成切割整个地壳的大型断裂;芦山地震则可能是由于上、下地壳解耦引起的;而地震空区处于两种地震形成机制控制区域的过渡带中.
何富君梁春涛杨宜海房立华苏金蓉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空区接收函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