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炜
- 作品数:8 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沿海湿地变化特征及情景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中国沿海(未包括其中的海南省、钓鱼岛、南海诸岛和台湾省)土地利用数据;以湿地为重点,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针对2020年和2030年进行多情景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10 a间中国沿海土地利用显著变化,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 561 km2和2 592 km2,耕地和滨海湿地分别减少了9 956 km^2和3 288 km^2;2耕地保护政策约束、城市化发展、城乡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共同加剧了湿地开垦强度,导致大量天然湿地变为城乡建成区、独立工矿与交通用地、人工湿地,以及大量人工湿地被进一步固化为独立工矿与交通用地、耕地和城镇;3已获批复的沿海省市区海洋功能区划,将会进一步导致沿海湿地的急剧减少,而强调由陆到海进行系统保护和整体保护、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实施有限度的围填海开发,则能够同时维持经济较快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 侯西勇徐新良毋亭李晓炜
- 关键词:土地利用湿地围填海情景分析
- 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失衡——以莱州湾海岸带为例被引量:24
- 2016年
- 以莱州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逐层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失衡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岸带供水与空气组分调节服务呈负值,2000~2014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丧失43%(147亿美元/a),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呈向海性,围填海造成162亿美元生态损失。土地利用变化方式是造成生态失衡的主因,主要包括:交通工矿、盐田、养殖及城镇扩张,滩涂、河口湿地、耕地被侵占。滩涂和河口湿地减少,导致废物处理、栖息地、基因多样性、干扰调节、侵蚀防护服务丧失严重,交通工矿和城镇扩张,引起供水服务负效应加剧。
- 李晓炜侯西勇邸向红苏红帆
- 关键词:土地利用海岸带
- 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与政策建议被引量:28
- 2016年
-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动力引擎"的角色,与此相应,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广泛而深刻,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自然岸线消失和破坏的速度惊人、程度严重,围填海愈演愈烈,急剧的岸线开发和扰动过程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问题,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乃至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文章概述了过去近7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的过程特征,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海岸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点和策略,包括:加强以海岸线为重点的海岸带监测、观测和科学研究;加强自然岸线的保护力度,优化人工岸线的开发利用;开展"恢复中国的河口"行动,维持和强化河口的水文与生态连通性;以海湾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海湾分类管理促进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进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区域协同。
- 侯西勇刘静宋洋李晓炜
- 关键词:围填海海岸带综合管理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莱州湾-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评价被引量:15
- 2019年
- 基于最小累积费用模型(MCR)和生态连接度指数(ECI),对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连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存在明显的陆海梯度变化特征,以海岸滩涂地带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呈条带状递减;(2)2000—2015年生态连通性指数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12.69%;城市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人工障碍物集聚化和扩张趋势明显,加剧陆域生态景观的破碎化和孤岛化趋势,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态连通性降低;(3)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极低连通性和低连通性分布面积占比最大,较高连通性区域呈现向次一级或更低等级连通性转变的趋势。不同等级生态连通性分布区域的转移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双重干扰下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格局及其物质、能量、生物、信息流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将为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 刘玉斌李宝泉王玉珏王玉珏陈琳琳陈琳琳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近期中国海岸带人类活动过程特征简析--以土地利用变化和大陆岸线变化为例
- 海岸带凭借其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而成为人口的聚居区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中国海岸带区域的人口集聚、工业化和城市化等过程速度惊人,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多年代的Landsat...
- 侯西勇毋亭邸向红吴莉王远东陈晴李晓炜
- 关键词:土地利用数据空间化
- 渤黄海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现状、问题及优化管理政策被引量:23
- 2018年
- 对多数海洋生物资源来说,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三场一通道)是年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维持种群结构和数量有重要意义。位于渤黄海的三场一通道是多种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然而,近年来主要由于大规模围填海、海洋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经济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渤黄海三场一通道功能降低、资源衰竭,因此,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对该区域三场一通道现状、历史变化进行梳理,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基于此,建议从生态功能保护的角度对围填海活动进行控制,通过生态补偿手段进行污染治理,对三场一通道的关键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增加产卵季黄河口冲淡水,等,以促进黄渤海三场一通道的可持续管理。
- 李晓炜赵建民赵建民赵建民侯西勇
- 关键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
- 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组织间差异性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物网研究中。然而,生物样品取样部位对食物网构建的影响的研究相对少见。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潮间带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研究中有必要对其采样部位进行统一,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比较性。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和烟台潮间带10种代表性的大型底栖动物,比较δ^(13)C和δ^(15)N在不同采样部位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底栖动物而言,采样部位将直接影响到δ^(13)C和δ^(15)N的测定结果。当底栖动物作为摄食者,需分析其食性和营养级时,应统一采用肌肉组织,如贝类的闭壳肌或足部肌肉,蟹类的鳌足肌肉,鱼类的背部肌肉;当底栖动物作为被摄食者,需分析次级消费者的食性和营养级时,除多毛类采用去除消化道内容物的体壁外,其他种类应选取整体(难以被消化的组织除外),如贝类的软体部,蟹类肌肉与鳃等的混合组织。
- 刘博陈琳琳李宝泉侯西勇冯光海李晓炜李秉钧王玉珏
-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
- 四个时期和模拟情景下2025年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被引量:17
- 2020年
- 利用黄河三角洲多时相土地利用解译数据,模拟未来3种情景下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采用效益转移法,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都为耕地,耕地面积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42%~43%;4个时期,距离海岸线20 km范围内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明显,建设用地、盐田和水产养殖用地高速扩张,滨海湿地急剧萎缩;4个时期,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减小,从2000年的788.877×10^8元减少至2015年的651.602×10^8元,共减少了137.275×10^8元,减少幅度为17.40%,导致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盐田和水产养殖用地占用了滩涂、河口三角洲、耕地、林地和草地;4个时期,在研究区的陆域范围内,随着与海岸线距离的增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在不断减少;与2015年相比,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和趋势延续情景下的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明显减少,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的生态服务总价值明显增加,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3种情景下,202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价值相对最大,其次为供给服务的价值,再次是文化服务的价值,而支持服务的价值相对最小。
- 刘玉斌王晓利王晓利侯西勇李晓炜李晓炜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情景分析生态服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