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龙

作品数:5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栓
  • 5篇静脉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5篇关节
  • 5篇关节置换
  • 3篇血栓形成
  • 3篇静脉血栓形成
  • 2篇血栓溶解
  • 2篇血栓溶解疗法
  • 2篇置换术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术后
  • 2篇术后下肢深静...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下肢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陈东阳
  • 5篇蒋青
  • 5篇史冬泉
  • 5篇戴进
  • 5篇姚尧
  • 5篇徐志宏
  • 5篇乔梁
  • 5篇薛龙
  • 2篇宋凯
  • 2篇徐兴全
  • 2篇杨献峰
  • 1篇戴小宇
  • 1篇秦江辉
  • 1篇蒋智明
  • 1篇邱君斓
  • 1篇张炜炜
  • 1篇沈祎

传媒

  • 4篇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膝、髋关节置换术后近端静脉血栓的特点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近端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16年10月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的近端静脉血栓4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龄38~86岁,平均67岁;体重指数16.94~31.25 kg/m^2,平均24.3 kg/m^2。膝关节置换组11例,髋关节置换组29例。记录近端静脉血栓的分布、长度、影像学特征、临床症状,并比较年龄、性别、手术侧别、手术类型、术前诊断,血栓发现时间对近端血栓分布的影响。结果40例,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31例,彩超诊断9例;根据累及部位2例仅限于近端静脉,38例近端血栓同时合并远端,膝、髋关节置换两组的近端静脉血栓是否连续性以及孤立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端静脉血栓长度2~35 cm,平均(8.85±9.31)cm;膝关节置换组长度为(5.0±2.05)cm,髋关节置换组(10.31±10.55)c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例中累及股静脉及以上部位13例均为髋关节置换组,膝关节置换组,近端血栓均累及腘静脉,手术类型(膝/髋)及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其他)对近端血栓分布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对近端血栓分布无统计学意义。本组40例中,25例(62.5%)在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前接受血栓症状、体征的评估,对比9例膝关节置换组及16例髋关节置换组的患肢肿胀、疼痛评分、Homans征、Neuof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髋膝关节术后近端静脉血栓多合并远端静脉血栓并与之呈连续性分布,手术类型以及疾病对近端血栓的分布有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及术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者更容易累及股静脉及以上部位。
姚尧戎朕薛龙乔梁杨献峰徐兴全宋凯戴小宇谌业帅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戴进蒋青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静脉血栓形成静脉造影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近端血栓不置入滤器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急性近端血栓形成,在未置入滤器仅接受抗凝治疗后待近端血栓溶解或稳定后再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9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近端出现急性血栓,经抗凝治疗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患者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69~83岁,平均(76.44±5.39)岁;9例患者均未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4例口服拜瑞妥10 mg,2次/d;2例皮下注射克赛0.4 ml,2次/d;3例静脉滴注东菱迪芙0.5 ml/次,隔天一次,同时加用克赛0.4 ml或拜瑞妥10 mg,1次/d。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近端血栓长度、凝血指标的改变,术前、术中、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血栓转归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4.00±4.06) d;血栓均位于近端,其中8例合并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发现的平均时间为入院后(3.89±3.01) d。术前近端血栓平均长度(10.78±6.10) cm(范围,4.0~20.0 cm);平均治疗(14.22±7.03) d后,5例近端血栓完全消失,3例好转,1例无变化但血栓转为稳定。治疗后近端血栓长度显著比治疗前减小[(10.77±6.10) cm vs. (4.39±6.50)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9,P=0.009)。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比较中, D-二聚体在治疗后显著降低[(10.47±4.87) μg/ml vs. (2.59±1.60) μg/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0,P=0.0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例出现伤口渗液较多,停抗凝药后2 d血栓复发,后继续予以抗凝治疗。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8.3±7.6)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近端及远端血栓均溶解;3例仍见部分肌间静脉血栓残留;1例近端血栓较出院时好转,但仍有部分血栓残留;1例出院后血栓加重,
姚尧乔梁戎朕薛龙徐兴全宋凯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戴进秦江辉王业贤杨献峰蒋青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静脉血栓栓塞腔静脉滤器血栓溶解疗法
不同季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季节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08年8月至2016年2月共2363例初次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男653例,女1710例;年龄17~91岁,平均(64.44±13.03)岁。全膝关节置换954例、全髋关节置换1409例。术后当晚开始使用抗凝药物并联合小腿气压泵按摩预防血栓,术后第3-5天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排查血栓。按手术季节和年龄(≥65岁、〈65岁)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术后DVT和症状性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春、夏、秋、冬四季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5.85%(116/732)、14.92%(71/476)、17.88%(108/604)和22.50%(124/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DVT发生率高于春季和夏季(P〈0.017);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9.09%(59/309)、15.68%(37/236)、18.11%(44/243)和27.71%(46/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高于夏季(P〈0.017);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3.48%(57/423)、14.17%(34/240)、17.73%(64/361)和20.26%(78/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高于春季(P〈0.017)。春、夏、秋、冬四季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55%(26/732)、3.78%(18/476)、4.97%(30/604)和6.90%(38/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高于春季(P〈0.017);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88%(12/309)、4.24%(10/236)、4.94%(12/243)、9.64%(16/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高于春季(P〈0.017);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31%(1
乔梁姚尧徐志宏薛龙陈东阳史冬泉戴进蒋青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下肢
不同季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不同
本文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季节进行的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发生率是否不同进行了探究。分析不同季节关节置换和术后DVT发生率的关系;分析在不同的年龄人群中季节的因素对术后DVT发生率的影响是否不同,探讨针对季节因素对DV...
乔梁姚尧徐志宏薛龙陈东阳史冬泉戴进蒋青
关键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肌间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转归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至12月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住院期间由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确诊的新鲜比目鱼肌肌间静脉血栓患者47例,男6例,女41例;年龄46~92岁,平均(68.3±7.7)岁.膝关节置换36例,髋关节置换11例.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肌间静脉血栓在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的溶解情况.分析年龄(> 65岁、≤65岁)、体重指数(>25 kg/m2、≤25 kg/m2)、性别(男、女)、手术部位(髋、膝)、血栓长度(>5cm、≤5 cm)、血栓最大直径(>1cm、≤1 cm)、抗凝时间(出院后延长抗凝、未延长抗凝)、血栓形成时间(术前、术后第1~3天、术后第4天至出院)等因素对术后3个月肌间血栓转归的影响.结果 肌间静脉血栓于术前发现9例,术后第1~3天发现27例,术后第4天以后发现11例.术后6周时44例发生溶解,其中完全溶解19例(40.4%,19/47)、部分溶解25例(53.2%,25/47),1例(2.1%,1/47)进展至腘静脉,2例(4.3%)无变化.术后3个月时45例发生溶解,其中完全溶解35例(74.5%,35/47)、部分溶解10例(21.3%,10/47),未见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血栓,另2例无变化.术后6周和术后3个月血栓完全溶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97,P=0.003).血栓最大直径>1cm组与≤1cm组术后3个月血栓完全溶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31,P=0.000),其他因素不同分组术后血栓完全溶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绝大部分肌间静脉血栓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溶解.血栓最大直径对术后3个月肌间静脉血栓的转归有影响,直径>1cm的血栓在术后3个月内很难完全溶解.
姚尧邱君斓乔梁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戴进薛龙蒋智明沈祎朱澄妍张炜炜蒋青
关键词: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溶解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