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庆福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石津灌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逐时降水的变化特征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石津灌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内有效降水过程的变化,为灌区雨水的高效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灌区内部及周边15个气象站1983-2012年4-6月的逐时降水资料,基于降水历时与降水强度的分类标准,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借助ArcGIS平台的反距离插值(IDW)工具,分析了4类有效降水(短历时小雨、长历时小雨、短历时中雨、长历时中雨)在冬小麦3个生育期内发生时刻的变化规律、逐站逐年的累计降水次数以及总降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1)午后至夜间(14:00-06:00)为4类有效降水的高发时段,其中长历时中雨在拔节期的发生时刻集中在10:00-15:00时段。(2)4类有效降水的累计降水次数以及总降雨量30年的变化趋势一致:1短历时小雨在冬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呈增加趋势,在乳熟期表现出减少趋势;2长历时小雨在拔节期呈增加趋势,抽穗期、乳熟期为减少趋势;3短历时中雨、长历时中雨在1998年以前呈减少趋势,1998年以后短历时中雨在拔节期为减少趋势,其他时期表现为增加趋势,长历时中雨在抽穗期为减少趋势,其他时期则为增加趋势。(3)4类有效降水的累计降水次数以及总降雨量的空间分布一致:拔节期4种类型降水均表现为北多南少;抽穗期不同历时小雨表现为中间少四围多,不同历时中雨则表现为西南多东北少;乳熟期不同历时小雨的空间分布与抽穗期一致,短历时中雨呈北多南少的分布,长历时中雨则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拔节期有效降水的发生次数和降雨量逐渐增加;乳熟期的有效降水次数和降雨量呈减少趋势。
- 任庆福翁白莎裴宏伟袁喆
- 关键词:石津灌区冬小麦生育期有效降水
- 气候变化下典型农田土壤水分随机模拟及应用——以河北石津灌区为例
-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实施,农业用水的比例逐年下降,如何在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情势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作物生育期进程以及生育期...
- 任庆福
- 关键词:农田土壤气候变化
- 变化环境下作物蒸散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3年
-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改变了区域的能量过程、水循环过程以及生物过程,进而对区域农业产生重大影响,定量监测与评估变化环境下作物蒸散量的变化是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介绍了国内外蒸散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作物蒸散变化的驱动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而对比分析了目前对于蒸散的监测手段与估算模型是否满足变化环境下作物蒸散规律的研究,并结合基于蒸散的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作物蒸散在理论、方法、应用上的发展趋势。
- 任庆福杨志勇李传哲张天雪
- 关键词:气候变化灌溉
- 太行山前平原井灌农田点尺度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拟被引量:3
- 2015年
- 基于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2002—2008年夏玉米生长期内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及2000—2008年的降水(灌溉)、气象、生物数据,结合Laio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研究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典型农田点尺度土壤水分动态的随机性。结果表明:研究区2000—2008年夏玉米生长期内日平均降水量为10.71 mm,降水频率0.290 9,其中小雨、暴雨的发生频率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中雨的发生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大雨发生频率表现出微弱下降倾向;玉米生长期的土壤含水率6月份处于增长期,7月份达到生长期最高值并稳定在32.2%的水平,8月份以后下降并在9月份趋于稳定;Laio模型模拟得到土壤相对湿度的概率密度函数在曲线形状(峰值、峰值出现的位置、90%置信区间)与数字特征(中位数、均值、方差)方面与观测结果一致(α=0.05),模型在井灌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且可以将灌溉作为一次降雨事件来处理;应用Laio模型得到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32.1 mm的田间净灌溉量可以在50%水平上使夏玉米生长期内的土壤含水率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
- 任庆福严登华穆文彬裴宏伟
- 关键词:井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