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13 H指数:2 供职机构: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输血科人员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模型构建与探索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提高输血科人员整体素质,构建输血科人员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型。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法、横断面问卷调查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输血科人员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型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医院输血科人员胜任力模型包含了6个公因子和34个特征指标,维度分别为:基本专业技能、个人特质、能力素质、风险防控、遵守规范和职业素养。这些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为重要的特征指标包括责任心和严谨性、输血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安全意识、严格核对、严守医德及爱岗敬业。结论输血科人员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输血科工作人员的选拔,岗位职责的制订,综合能力的评价,科室绩效的管理提供依据,对输血医师的培养也具有指导及参考价值。 秦雯 海帆 杨超 宋松涛 侯星羽 许小峰 赵惠菊 徐荣华 普丽关键词:输血科 2015年3次输血相容性室间质评疑难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对2015年3、6、9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发放的三次输血相容性室间质控品检测,并进行方法比较与分析判断,提高实验室输血前检测质量水平。方法依据卫生部临检中心的要求,疑难质控品检测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判断正确结果、总结与讨论。结果 3次检测中的疑难质控品结果均与卫生临检中心标准结果一致。结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输血相容性室间质评检测时,须注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比性,及结果的分析,为临床提供科学、安全、合理、有效的血液输注。 徐荣华PDCA循环法主动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血申请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输血科运用PDCA循环法主动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血申请的效果,促进血液资源合理利用最大化。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主动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血申请,严格审查,制定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主动干预。结果:随着医院的发展,2016年各成分血申请量不断上升,运用PDCA循环法主动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血申请,各成分血实际用血量对比2015年未实施此方法,显著下降。2016年12月拟定相关"肿瘤科输血指征""产科输血指征",血液资源利用最大化。结论:采用PDCA循环法采取措施主动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血申请效果显著,杜绝了临床大量不合理用血现象,促进临床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用血。 徐荣华 秦雯 熊春花 赵惠菊 邢亚萍 普丽 许小峰关键词:PDCA循环法 干预 输血科拒收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与持续改进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对2013-2015年输血科拒收的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方案,不断持续改进,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输注。方法分别列出2013-2015年各项拒收不合格标本原因,计算各拒收原因占百分数比例,统计χ2值与P值,对拒收不合格标本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实施持续改进方案。结果 2013-2015年不合格标本数分别为251例(占2.53%)、185例(占1.39%)、157例(占0.91%),χ2=11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分别为非医护人员送血标本、血标本采集管用错、血标本采集管无标签或填写不清、血标本量<3 m L(儿科除外)、血标本被稀释、血标本溶血(溶血疾病除外)、血标本经肝素或大分子物质治疗过、申请单血型漏填或填错、申请单输血史及妊娠史漏填或填错、申请单Hb、Hct及输血前4项漏填或填错、申请单血液品种及血量漏填或填错、申请单预定用血日期漏填或填错、申请单两级医师签字漏填或填错。总共13项原因,前11项原因百分比都有逐年下降趋势,只有最后两项百分比却逐年上升。结论重视输血科标本接受核对问题,增强对护理人员"输血采集血标本的管理制度"的培训,输血科工作人员及临床送检标本人员严格执行"输血标本验收核对制度",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徐荣华 秦雯 熊春花 赵惠菊 邢亚萍母亲B型RhD(-)致A型RhD(+)HDN患儿1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母亲体内具有IgG类针对胎儿或新生儿血型抗原的抗体,IgG类特异性抗体通过胎盘,致敏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导致同种免疫性溶血。新生儿出生短时间内可见黄疸,随着红细胞过度破坏,导致贫血,继发水肿、肝脾肿大[1]。本文分析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院收治的母亲B型RhD阴性(-),生产A型RhD阳性(+)婴儿,致HDN 1例,现报道如下。 徐荣华 苏品璨 邢亚萍 熊春花 高力立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 ABO新生儿溶血病 ABO胎儿新生儿溶血病黄疸分度轻重与多指标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ABO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fetus and newborn,HDFN)黄疸分度与多指标的相关性,对ABO HDFN做到精准诊断、及时治疗,严防后遗症发生。方法对2020年3月—2023年2月本院确诊的283名ABO HDFN患儿根据总胆红素值分为轻、中、重三类,分析比较患儿基本资料、相关检验指标、溶血三项试验凝集强度的差异。结果患儿黄疸不同分度中男性重度患儿占75%(12/16),与中度37.5%(57/15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不同分度轻中重度皮测黄疸(额头)值(mg/dL)分别为(9.88±1.93)、(12.34±2.01)、(15.56±2.69),皮测黄疸(面部)值(mg/dL)分别为(10.25±2.27)、(13.28±2.32)、(15.99±2.86),皮测黄疸(胸部)值(mg/dL)分别为(9.67±2.16)、(12.51±2.11)、(15.33±2.36)),DBIL值(μmol/L)分别为(9.87±2.06)、(11.90±2.59)、(16.12±4.73),IBIL值(μmol/L)分别为(159.36±37.55)、(252.98±30.52)、(353.76±55.68),中度与轻度比较,重度与中度比较,重度与轻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疸不同分度轻中重度患儿CK值(unit/L)分别为(664.15±498.26)、(500.51±451.63)、(402.63±224.27),轻度组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不同分度轻中重度患儿溶血三项试验凝集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ABO HDFN患儿性别、皮测黄疸、DBIL、IBIL、CK可预测患儿黄疸严重程度,进一步对ABO HDFN积极治疗,分级治疗有一定提示,从而避免患儿病情拖重导致后遗症的发生甚至威胁生命。 徐荣华 侯星羽 熊春花 邢亚萍 吉学林 许小峰 李平关键词:总胆红素 患者输注储存末期悬浮红细胞前后多指标对比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患者输注储存末期的悬浮红细胞(离失效期≤5 d)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差异。为临床输注储存末期悬浮红细胞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启示。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输注储存末期的悬浮红细胞(离失效期≤5 d)患者79例,回顾性统计输血前、输血36 h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钾(K)、钠(Na)、镁(Mg)、钙(Ca)、氯(Cl)、肌酐(Cr)指标结果分析。结果输注量为1.5 u时,Hb、RBC、Hct、PLT、WBC、TP、ALB、K、Na、Mg、Ca、Cl、Cr输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L、IBIL、ALT、AST输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量为2.0 u时,Hb、RBC、Hct、PLT、WBC、TP、ALB、Mg、Ca、Cl、Cr输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L、IBIL、ALT、AST、K、NA输血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输注储存末期的悬浮红细胞提升HB效果不理想,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最好避免输注储存末期的悬浮红细胞。 徐荣华 张鸿伟 熊春花 邢亚萍 吉学林 侯星羽关键词:输血 悬浮红细胞 ABO-HDN“二孩”患儿多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对确诊为ABO新生儿溶血病(ABO-HDN)的"二孩"患儿,对产前与产后多项相关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该院检查并确诊为ABO-HDN患儿92例,产前微柱凝集法检测父亲、母亲血型及母亲不规则抗体筛选,母亲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产后微柱凝集法进行新生儿溶血3项试验,根据新生儿溶血3项试验结果,分成5组。A组:直抗试验(+)、游离试验(+)、释放试验(+);B组:直抗试验(-)、游离试验(+)、释放试验(+);C组:直抗试验(+)、游离试验(-)、释放试验(+);D组:直抗试验(-)、游离试验(-)、释放试验(+);E组:直抗试验(+)、游离试验(-)、释放试验(-);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患儿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乳酸脱氢酶水平。结果92例ABO-HDN患儿经溶血3项试验,发现5组母亲IgG抗A(B)抗体效价越高,患儿病情越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与乳酸脱氢酶在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产后多项实验室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二孩"ABO-HDN更为准确,同时有助于掌握患儿病情发展状态,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出现。 徐荣华 胡大春 邢亚萍 熊春花 秦雯 侯星羽肝移植患者围术期PBM的建立与实施 2023年 目的建立切实可行的临床肝移植患者血液管理(PBM)模式,以优化肝移植围术期用血量,改善患者预后与生存率。方法成立多学科PBM团队,初期由医务部牵头,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临床建立肝移植患者PBM模式的重要性向麻醉科、肝胆科、输血科、ICU医务部等相关科室近71人做了《器官移植患者血液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的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确定肝移植患者PBM的重要项,制定试行方案,包括医务部组织,输血科负责对麻醉科、肝胆科、ICU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完成教育培训后,麻醉科、肝胆胰科、ICU确定肝移植患者术前、中、术后PBM措施,以2021年本院的肝移植患者30人为实验组(对象),全面实施PBM;同时选取2020年本院所做的肝移植术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术前、中、后输血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均未输注任何成分血;术中异体成分血输注量:红细胞(U)为12.75(8.75,18.63)vs 15.25(8.38,26.13)(P>0.05),单采血小板(治疗量)为0(0,2)vs 1(0,4.25)(P>0.05),血浆(U)为2300(1550,3763)vs 3650(2075,5400)(P<0.05];冷沉淀(U)0(0,10)vs 10(0,30)(P<0.05);术后异体成分血输注量:红细胞(U)为8.00(3.38,12.88)vs 11.25(4.75,19.63)(P>0.05],单采血小板未输注,血浆(U)为0(0,0)vs 0(0,600)(P>0.05],冷沉淀未输注。结论肝移植患者PBM模式的建立及其管理措施在移植术前、中、后的运用,明显减少了患者术中输血量,改善患者移植术后的预后。 侯星羽 秦雯 海帆 李兵 普丽 宋松涛 陈刚 徐荣华关键词:肝移植术 用血量 围术期输血 24h动态心电图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究24 h动态心电图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4月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生频率和类型,将所有患者分为偶发房早组(46例)、频发房早及短阵房速组(46例)、阵发性房颤组(47例),另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名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Pd、Pmax、LADD水平,Pd、Pmax、Pd+Pmax阳性率,Pd、Pmax、Pa+Pmax对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预测值。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Pd、Pmax水平为[(44.67±12.04)、(110.93±15.70)ms]、频发房早及短阵房速组[(41.99±13.85)、(107.65±13.88)ms]、偶发房早组[(35.98±14.05)、(101.96±11.79)ms]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8.51±12.48)、(84.36±11.09)ms];且频发房早及短阵房速组、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偶发房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LADD水平(41.02±11.75)mm高于健康对照组(35.50±10.43)mm、偶发房早组(35.78±11.8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发房早及短阵房速组、阵发性房颤组中Pd、Pmax、Pd+Pmax阳性率高于偶发房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Pmax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特异度高于Pd、Pmax,且Pmax高于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波离散度是可以作为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新的指标,同时Pd联合Pmax检查具有更高的预测值,故诊断价值更高。 罗洋 徐荣华 陆应雄 艾可明 乔娟 赵怒关键词:房性 快速心律失常 24H动态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