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敏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胆红素
  • 1篇性疾病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相关
  • 1篇人外周血
  • 1篇人外周血树突...
  • 1篇受体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 1篇树突状细胞
  • 1篇衰竭
  • 1篇凝血
  • 1篇凝血酶
  • 1篇凝血酶原
  • 1篇凝血酶原活动...
  • 1篇嵌合
  • 1篇终末期肝病
  • 1篇终末期肝病模...
  • 1篇终末期肝病模...

机构

  • 4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

作者

  • 4篇刘传苗
  • 4篇黄敏
  • 1篇李正红
  • 1篇周诚
  • 1篇李永海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嵌合抗原受体的发展现状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治疗肿瘤的细胞免疫学方法之一。CAR—T细胞不但成功治疗晚期难治性恶性B细胞肿瘤,而且已经用于治疗其他的实体肿瘤。虽然CAR—T细胞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新的免疫学方法,但是仍然有其局限性,比如细胞因子风暴,CAR-T细胞的脱靶效应等。而CAR—NK细胞不产生IL-6,因而不存在细胞因子风暴的问题,相比CAR—T细胞有优势,但是CAR—NK细胞对实体肿瘤治疗的效果仍然不理想。本文综述CAR—T细胞和CAR—NK细胞的发展以及其临床应用。
黄敏刘传苗
关键词:T淋巴细胞肿瘤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短期预后因素的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与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乙肝相关ACLF患者124例,收集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数据,注意患者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并进行MELD评分。根据患者入院后90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56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年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患者的MELD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年龄分别为(22.66±4.69)分、1.72±0.42、(281.09±94.21)μmol/L、(40.54±7.39)岁,均显著低于死亡组[(31.38±5.39)分、2.64±0.61、(360.54±130.97)μmol/L、(45.73±12.72)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患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1.21±3.83)g/L、(35.95±11.82)%,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28.43±4.46)g/L、(29.54±1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高、高水平TBil、高水平INR、年龄大是ACLF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Alb、高水平PTA是ACLF患者的保护因素。结论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可作为预测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指标。
黄敏李冬冬刘传苗
关键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
内吗啡肽-1对高糖诱导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成熟和TLR4表达的影响(英文)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内吗啡肽-1(EM-1)对高糖诱导的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PBDC)成熟表型、细胞因子分泌、T细胞增殖和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EM-1对DC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方法:本研究外周血样品取自18-20岁学生志愿者,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诱导成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mDC)。使用高浓度葡萄糖作为刺激因素,EM-1作为干预因素,将实验分为正常葡萄糖(NG)、高糖(HG)、加入EM-1的高葡萄糖(EM)、加入EM-1和纳洛酮的高葡萄糖(Nal)共5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DC表型变化,ELISA检测PBDC与自体淋巴细胞共培养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变化,CFSE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PBDC表面TLR4的表达。结果:与HG组比较,EM组PBDC表面分子CD86、CCR7和CD36表达上调(P<0.01),而CD83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EM组PBDC分泌的IL-12,IL-10和PBDCs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均下降。与EM组比较,Nal组CD86,CCR7,CD36表达降低(P<0.01),而CD83表达几乎没有变化(P>0.05)。Nal组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HG组TLR4灰度比值高于NG组,EM组明显低于HG组(P<0.01)。结果表明,高葡萄糖可以促进PBDC TLR4的表达,而EM-1抑制TLR4的表达。结论:EM-1上调高糖诱导的PBDC表面分子CD86,CCR7和CD36的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P BDC成熟。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IL-12和IL-10抑制来自PBDC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纳洛酮抑制EM-1的作用。EM-1抑制高糖诱导的PBDC表面TLR4的表达。
刘传苗杨天华黄敏周诚李永海李正红
关键词:外周血树突状细胞高糖
288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临床病因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病因分布及确诊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4月在本院感染病科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28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病因分析,探讨FUO患者的病因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热程的关系。结果 288例FUO患者中最终确诊236例(81.9%),出院仍未确诊者52例(18.1%)。236例明确诊断患者病因分类为:感染性疾病146例(50.7%),其中肺部感染占23.3%(34/146),败血症占20.5%(30/146),结核病占17.1%(25/146);结缔组织病(CTD) 36例(12.5%),其中成人still病占38.9%(14/36);肿瘤性疾病22例(7.6%),以淋巴瘤为主31.8%(7/22);其他疾病32例(11.1%),以药物热最为多见56.2%(18/32)。女性结缔组织病CTD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肿瘤性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疾病在各年龄阶段中均为首要病因,但以60~85岁年龄组较多见; CTD以30~59岁年龄组较多见,肿瘤性疾病以60~85岁组多见; FUO的病因构成在不同年龄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 449,P=0.036)。随着热程的延长,感染性疾病占的比例有所下降,结缔组织疾病(CTD)和肿瘤性疾病占的比例有所上升;不同热程组FUO病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23.938,P=0.002)。结论 FUO病因繁杂,感染性疾病是FUO首要病因,CTD和肿瘤性疾病在FUO病因中位居第二、第三。FUO患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合理利用各种诊查手段,大部分可以明确诊断。FUO患者病因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热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孟银梅黄敏刘传苗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感染性疾病回顾性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