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嘉
- 作品数:25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我国炎症性肠病多学科综合治疗现状被引量:3
- 2017年
- 炎症性肠病虽然是内科疾病,但多数病人病情复杂且需药物长期维持和手术治疗,其治疗方案须个体化。因此,术前应高度重视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的作用,充分发挥消化内科、结直肠外科、营养科甚至心理科等多个专科的力量,进行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并准确把握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的指征。在选择外科治疗方式时,强调在合适的时机,以最小的创伤和风险解除症状,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兰平柯嘉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 术前结直肠炎症对于结直肠癌局部进展的预测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术前结直肠非特异性炎症对结直肠肿瘤局部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07年至2010年的结直肠癌患者。所有具备该中心术前肠镜资料或手术病理证实肠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分为炎症组(肠镜下肠炎及手术病理肠炎)及对照组;比较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癌结节转移、其他手术病理资料及生存预后等指标;比较总体生存及肿瘤复发等随访情况,随访时间3年。结果回顾病例907例,纳入研究346例;其中炎症组患者共70例,包括镜下远处肠炎39例(20.2%)、镜下肿瘤原位肠炎16例(22.9%)手术病理肠炎15例(21.4%),对照组276例(78.8%)。炎症组进展期肿瘤发生率74.3%(P<0.001),淋巴结转移率62.3%(P<0.001),癌结节转移率40.2%(P=0.001)均高于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病理肠炎是进展期肿瘤(P=0.016)、淋巴结转移(P=0.017)及癌结节转移(P=0.017)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镜下远处肠炎是进展期肿瘤(P=0.003)、淋巴结转移(P=0.017)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手术前结直肠非特异性炎症与肿瘤的分期存在明确的相关性,此类病例可用于结直肠炎症与恶性肿瘤关系研究。
- 李森茂陈永乐廖艺何真柯嘉吴现瑞兰平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分期
- 克罗恩病吻合口并发症防治策略被引量:1
- 2017年
- 克罗恩病(CD)病人因长期肠道炎症和营养不良,肠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其他肠道疾病,显著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应高度重视CD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 吴小剑陈钰锋柯嘉
- 关键词:克罗恩病吻合口并发症
- 术前通过CT三维成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长度和腹盆腔骨性距离预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下拉吻合困难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利用CT三维成像(3D-CTA)预估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储袋下拉所需长度及完成吻合的困难程度,为制订IPAA的手术操作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640层腹部CT的89例患者,经三维血管重建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到其末端的长度;测量SMA起点到肛缘距离与SMA起点到耻骨联合距离的差值Da^p,用来衡量储袋底端需超过耻骨联合多少距离方可完成无张力吻合;以及SMA起点到肛缘距离与SMA长度的差值Da^s,用来衡量完成无张力吻合的血管蒂长度与SMA实际长度的差距,推测达到无张力吻合的困难度;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以上两指标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Da^p为(2.9 ± 0.9)cm,100%患者Da^p≤6 cm,89.9%患者Da^p ≤4 cm,19.1%患者Da^p≤2 cm。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OR = 0.187,95%CI:0.065 ~ 0.536,P= 0.002)和高龄(OR=1.057,95%CI:1.017~1.097,P = 0.004)是Da^p长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患者Da^s为(32.0 ± 2.0)cm,根据Da^s大小分级评估储袋下拉困难程度,全组患者中简单组12例(13.5%),中等组63例(70.8%),困难组14例(15.7%)。多因素分析提示,低龄(OR = 0.920,95%CI:-0.120 ~ -0.040,P = 0.002)和Da^p距离大(OR = 1.190,95%CI:0.110 ~ 0.240,P = 0.000)是储袋下拉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T三维成像可判断预估IPAA术中储袋下拉所需的长度和完成吻合的困难程度,国内89.9%患者储袋下拉超过耻骨联合下缘〉 4 cm即可达到理想吻合,其中男性和高龄患者所需的下拉长度更大;而对于低龄、Da^p距离大的患者,储袋下拉困难的风险相对较高。
- 柯嘉林伟星蔡嘉伟温晓峰何真邱建平朱冬云孔德灿何晓生何小文吴小剑周宇王民汉周智洋兰平
- 关键词:CT三维成像肛管吻合术肠系膜上动脉回肠储袋
- 三维重建技术对肠系膜下动脉及左结肠动脉解剖变异的评估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利用三维CT血管重建技术评估肠系膜下动脉(IMA)和左结肠动脉(LCA)的解剖特点及变异情况,以期为腹腔镜直肠或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的血管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4—2015年间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123例研究对象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利用计算机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对研究对象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选取动脉增强期图像进行分析,测量IMA根部到腹主动脉分叉的直线距离及在IMA根部水平LCA至IMA根部的直线距离,并总结IMA分支类型、LCA走行规律及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位置毗邻关系。结果123例研究对象中男性80例,女性43例;年龄(46.8± 16.6)岁;身高(164.6± 7.9)cm,体质量(57.7± 10.4)kg,体质指数(21.3± 3.6)kg/m2。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的平均距离为(42.5 ± 7.9)mm,该距离长短与体质量关系密切(OR = 4.771,95%CI:1.398-16.283,P = 0.013);61例(49.6%)IMA单独发出LCA和乙状结肠动脉(SA),35例(28.5%)LCA与SA在同一点分支,24例(19.5%)LCA与SA共干发出后再分支,3例(2.4%)LCA缺如。LCA发出后沿高位内侧走行者71例(57.7%),沿中位走行者33例(26.8%),走行于低位外侧者16例(13.0%);LCA走行位置越高,其越靠近IMA根部[LCA至IMA根部的水平距离分别为(24.2 ± 9.9)mm、(30.0 ± 15.2)mm和(66.6 ± 12.3)mm,F = 83.2,P 〈 0.001]。在IMA根部水平,21例(17.1%)LCA出现在肠系膜下静脉(IMV)内侧,54例(43.9%)紧贴IMV外侧,48例(39.0%)在IMV外侧并远离IMV上行。结论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能准确评估患者IMA及其分支的走形特点及变异情况,为术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令腹腔镜手术更加安全顺畅。
- 蔡嘉伟温晓峰林伟星何真朱冬云邱建平孔德灿何晓生何小文申泉吴小剑兰平周智洋柯嘉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肠系膜下动脉三维血管重建
- 克罗恩病肠系膜的量化评估方法被引量:1
- 2019年
- 克罗恩病是发生在消化道的慢性透壁性肠炎,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消化内外科共同的常见疾病.肠系膜脂肪炎性肥厚是影响克罗恩病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病变结构,但是目前尚无针对肠系膜炎症反应的定量评估和治疗方式.本文旨在探讨量化肠系膜脂肪的可行性,以肠系膜作为评估疗效及指导治疗的指标,对量化肠系膜的可行性和方法进行论述.
- 柯嘉邹嘉欣江晓锋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系膜测量方法
- 短肠综合征相关肠衰竭的营养支持治疗
- 2024年
- 肠衰竭是指由于肠道功能降低而不能维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全身代谢紊乱并需要长期补充营养以维持健康及生长的综合征。短肠综合征(SBS)是肠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SBS患者存在巨大差异,其营养治疗策略应强调个体化。本文以SBS为主线,结合其解剖和病程特点,介绍肠衰竭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案及经验。
- 柯嘉康亮
- 关键词:肠衰竭短肠综合征营养支持治疗
- 以韦尼克-科萨科夫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再喂养综合征1例
- 2023年
- 患者男,23岁,因“肛周疼痛6年,腹痛4年,再发加重6 d”于2022年10月入我院。患者6年前反复肛周疼痛伴流脓,外院诊断“肛瘘”行挂线术,术后愈合欠佳。4年前反复右下腹痛,肠镜提示升结肠和横结肠糜烂,外院诊断“克罗恩病”,予“激素及美沙拉嗪”治疗好转。1年余前腹痛再发,肠镜提示:距肛缘45 cm结肠不规则隆起,伴肠腔狭窄,近端可见多处息肉样增生。腹部CT提示:小肠结肠节段性增厚,并部分肠腔狭窄及近端小肠扩张。
- 王琪赵俊章柯嘉蔡哓冬郅敏张敏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腔狭窄腹部CT肠镜挂线术
-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内外科转换时机的困惑和解析被引量:4
- 2018年
- 外科手术是溃疡性结肠炎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之一,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针对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和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积极的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或生物制剂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无效时需要转换为手术的时机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仅对此进行初步的讨论。
- 柯嘉吴小剑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时机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
- 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68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RFA组和对照(Control)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先进行TACE,RFA组在TACE治疗3周后行RFA。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阳性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直径及总体疗效。患者接受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和患者存活情况。两组患者肿瘤直径及免疫功能检测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法和Z检验。结果治疗后RFA组CD4+、CD8+及CD4+/CD8+比值分别为(42±4)%、(13±3)%、2.9±0.9,与Control组的(33±4)%、(17±3)%、2.3±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3,-6.488,9.321;P<0.05)。治疗后RFA组肿瘤直径为(0.9±0.1)cm,明显小于Control组的(1.9±0.2)cm(t=-4.573,P<0.05)。RFA组术后总有效率为62%(21/34),Control组为35%(12/34),RFA组治疗效果优于Control组(Z=4.769,P<0.05)。RFA组2、3年生存率分别为38.2%、23.5%,明显高于Control组的14.7%、5.9%(Z=4.836,4.221;P<0.05)。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其疗效可能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 何科王晶徐丽南瞿虎江春强柯嘉俞建东苏中振尧冰
- 关键词:结肠肿瘤肿瘤转移消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