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 作品数:20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及Gli1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metastasis suppressor 1,MTSS1)及Gli1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Ishikawa和HEC-1A中的m RNA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方法体外培养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细胞系Ishikawa和中分化腺癌细胞系HEC-1A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两株癌细胞系中MTSS1和Gli1基因m RNA的转录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细胞系Ishikawa中MTSS1基因m RNA的转录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分化细胞系HEC-1A(P<0.05),Ishikawa细胞系中Gli1基因m 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EC-1A细胞系(P<0.05)。结论 MTSS1可能作为转移抑制基因,通过调控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参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奠定了基础。
- 周向东李雪马彦张萍萍张思刘元林王洋童英张毅
- 关键词:子宫内膜腺癌ISHIKAWA细胞
- 蚓激酶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牛乳腺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06年
- 将含有蚓激酶基因的表达盒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L中获得了蚓激酶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泌乳期奶牛乳腺小叶并获得暂时表达。利用脂质体转染PA317包装细胞,G418进行筛选得到了阳性细胞克隆,克隆扩大培养后病毒上清感染NIH3T3细胞进行滴度测定,最高滴度为1×104CFU/mL。进而用病毒上清转染妊娠期奶牛乳腺小叶组织,产后奶样经FAPA法检测表明蚓激酶基因已经整合到奶牛乳腺组织,并能实现相对稳定的表达。
- 刘殿峰张嘉保张守峰姚伟李雪扈荣良
- 关键词:蚓激酶重组逆转录病毒转染
- 不同照射剂量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建立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预处理照射剂量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小鼠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选择C57BL/6(H-2b)→BALB/c(H-2d)作为完全异基因移植的供体和受体。根据60Coγ射线照射剂量的不同,将受体鼠分为7.0、8.0和9.0 Gy照射组。受体鼠经60Coγ射线全身照射4~6 h后,输注供体鼠的骨髓细胞(1×107/只)和脾细胞(1×107/只),观察移植后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生存率、靶器官(肝、小肠)的病理学变化,判断a GVHD小鼠模型是否建立。结果照射剂量7.0 Gy的小鼠一般状态好,a GVHD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全部存活。8.0和9.0 Gy照射小鼠表现出典型的a GVHD症状和体征,移植后早期死亡率高,Cooke评分高,8.0Gy照射小鼠生存率为50%,而9.0 Gy照射小鼠均死于造血衰竭。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8.0或9.0 Gy小鼠的靶器官(肝、小肠)损害程度较其他组严重。结论照射剂量对诱导小鼠a GVHD的发生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照射剂量可建立高效稳定的小鼠a GVHD模型。
- 惠玉刘元林陈秀慧马士凤于洋王洋李雪周凡张毅
- 关键词: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 miRNA分子及其抑制剂在调控骨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iRNA分子及其抑制剂在调控骨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中的应用,所述miRNA为miR‑3963,其序列为5’‑UGAGAACUGAAUUCCAUAGGCU‑3’,所述调控为促进或抑制。本发明利用miR‑3...
- 张毅刘伟江李雪刘元林樊月滕天怡张伟王鹏白博乾童越
- 环巴胺对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存活与凋亡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环巴胺(cyclopamine,CYP)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存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0,5,10,20,40μmol/L CYP处理HEC-1A细胞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O/EB双染法观察死亡细胞;流式细胞仪AnnexinⅤ-FITC/PI法检测细胞发生的凋亡率,Q-PCR法检测Bax和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CYP处理导致HEC-1A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且具有CYP浓度依赖性;CCK-8结果显示,CYP可显著抑制HEC-1A细胞的增殖(P<0.05);AO/EB染色结果表明,CYP可诱发HEC-1A细胞大量死亡;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YP可导致HEC-1A细胞凋亡,且随CYP浓度的升高HEC-1A细胞发生凋亡的比例升高(P<0.05);Q-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CYP处理可诱导HEC-1A细胞上调表达Bax基因,下调表达Bcl-2基因。结论 CYP可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存活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 张萍萍李雪刘元林张思周向东童英张毅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环巴胺
- MicroRNA-146b-5p对小鼠骨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MicroRNA-146b-5p(miR-146b-5p)对小鼠骨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C57BL/6小鼠骨片中分离培养MSC,应用q-PCR检测成脂诱导过程中miR-146b-5p表达量的变化。将miR-146b-5p mimic或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转染细胞,应用q-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miR-146b-5p的表达量及转染效率;并于转染培养14 d后进行油红染色,应用q-PCR检测成脂分化因子C/EBPα和PPARγ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PPARγ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分离出小鼠骨片来源的MSC,miR-146b-5p在成脂诱导过程中随诱导天数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转染miR-146b-5p mimic可上调miR-146b-5p表达(P<0.001),而转染miR-146b-5p inhibitor可显著下调miR-146b-5p表达(P<0.01)。培养14 d后油红染色结果表明,转染miR-146b-5p inhibitor可以抑制成脂分化,而转染miR-146b-5p mimic可促进成脂分化。诱导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mimic组高表达PPARγ、C/EBPα(P<0.01);与诱导组相比,inhibitor组低表达PPARγ、C/EBPα(P<0.05)。mimic组PPARγ的表达量升高,而Inhibitor组则相反。结论:miR-146b-5p在小鼠MSC成脂肪分化过程中高表达,并可促进小鼠骨片来源的MSC向脂肪细胞分化。
- 于洋李雪刘伟江陈秀慧刘元林张伟张毅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
- B型流感病毒NS1蛋白羧基端缺失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探索B型流感病毒NS1蛋白羧基端缺失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并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从体外拯救NS1蛋白羧基端缺失的B型流感病毒,评估去除NS1蛋白羧基端对B型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影响,探究B型流感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分子基础。通过全基因合成和反向遗传学技术从体外拯救NS1蛋白羧基端发生171个氨基酸缺失的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株,命名为B-L5。将实验室之前拯救的母本株B/Yamagata/16/88(以下简称B-S9)和B-L5以3×105 EID5 0的攻毒剂量分别人工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变化、生存率、肺脏病毒滴度等方面进行致病性分析。成功构建了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NS1蛋白羧基端缺失株反向遗传平台。母本株B-S9和NS1蛋白羧基端缺失株B-L5均能够人工感染BALB/c小鼠,但不致死,对BALB/c小鼠均呈现低致病性;B-S9感染小鼠后,从攻毒后第3d至第7d,体重持续下降,相反,B-L5感染小鼠后,只在攻毒后第2d出现体重下降,攻毒后第3d体重开始回升;B-S9和B-L5感染小鼠后均能在小鼠肺部进行复制,但攻毒后第3d,B-L5感染小鼠肺脏滴度要比B-S9低7 900倍,攻毒后第6d,B-L5感染小鼠肺脏已检测不到病毒复制。实验结果表明,NS1蛋白羧基端缺失可以明显降低B型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B型流感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分子基础还有待继续研究,该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为B型流感病毒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B型流感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 李雪于志君孙伟洋陈强王铁成杨松涛黄耕高玉伟夏咸柱张雪梅
- 关键词:B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NS1蛋白
- 中国首株H13N6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分析及致病性和传播性评估被引量:3
- 2015年
- 为了解我国首次分离的H13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该分离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对其进行BALB/c小鼠和SPF鸡致病性试验以及豚鼠传播试验。序列分析表明HA碱性裂解位点序列为PAISNR↓G,为低致病性AIV。遗传进化分析表明NA基因属于北美谱系,其余7个基因均属于欧亚谱系;其中NA、NP、M、NS基因来源于鸥类,而HA、PB2、PB1、PA基因来源于野鸭类。动物致病性和传播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株在鸡和小鼠体内不能进行有效复制,在豚鼠和鸡体内也不能进行排毒和有效传播。基因序列分析结合致病性和传播性试验表明H13N6亚型AIV分离株可能是通过候鸟迁徙而传入我国的新型重组AIV,但该病毒株仍只能感染野生水禽尚未获得跨越种间屏障感染陆生家禽和人的能力,尚不具备哺乳动物间和家禽间的传播能力。
- 高晓龙范胜涛李胜楠国娇王爱荣孙伟洋李雪虞一聪王铁成李元果桑晓宇于志君张坤高玉伟夏咸柱
- 关键词:致病力小鼠
- 过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鼠1型糖尿病性肾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过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1型糖尿病性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DN组、C3治疗组、C3-MIG R1治疗组和C3-MIGR1-ICAM-1治疗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小鼠建立DN动物模型,Masson染色检测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分别经尾静脉按1×10~5/只输注小鼠MSC细胞系(C3H10T1/2)、转染空载体的小鼠MSC(C3H10T1/2-MIGR1/MSC)和过表达ICAM-1的小鼠MSC(C3H10T1/2-ICAM-1/MSC),Masson染色检测模型小鼠肾纤维化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MSC向肾脏归巢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相关信号分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胶原蛋白1(collagen1)的表达。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C3-MIGR1-ICAM-1治疗组中纤维化成分较DN组显著减少,提示过表达ICAM-1的MSC可显著降低小鼠肾纤维化程度。MSC移植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7天,冰冻切片结果均可见MSC归巢至肾脏,但归巢细胞数均无统计学意义。Q-PCR检测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N小鼠肾内胶原蛋白1、TGF-β1、SMAD2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而过表达ICAM-1-MSC组的胶原蛋白1、TGF-β1、SMAD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DN组(P<0.01)。结论过表达ICAM-1间充质干细胞对DN肾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张彦彦李雪马士凤白博乾刘元林郑荣秀张毅
- 关键词:细胞间黏附分子1间质干细胞链脲菌素
- 非线性效应对海底光缆系统的影响及其优化
- 2012年
- 随着WDM系统传输距离和光纤中光功率的增加,光纤的非线性效应对系统的影响及其优化成为研究关键。本文对海底光缆传输系统中非线性效应对系统的影响及其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海底光缆系统的实际工作情况,模拟4×2.5Gbit/s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通过优化海底增益模块中掺铒光纤长度来选择最佳入纤功率,以改善系统性能,延长传输距离。
- 李雪于俊婷何宏业
- 关键词:入纤功率掺铒光纤系统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