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翔浩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公交
  • 3篇城市交通
  • 2篇常规公交
  • 1篇道路平面交叉...
  • 1篇多元LOGI...
  • 1篇心理
  • 1篇意愿
  • 1篇意愿分析
  • 1篇有效信息
  • 1篇有效信息量
  • 1篇容错
  • 1篇容错能力
  • 1篇生态影响
  • 1篇事故率
  • 1篇数据包络
  • 1篇数据包络分析
  • 1篇数据包络分析...
  • 1篇数值仿真
  • 1篇通事
  • 1篇平面交叉口

机构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6篇申翔浩
  • 3篇裴玉龙
  • 2篇冯树民
  • 1篇别一鸣
  • 1篇付川云
  • 1篇王连震
  • 1篇彭挺
  • 1篇蒋贤才
  • 1篇隽海民
  • 1篇漆巍巍
  • 1篇陈美如
  • 1篇程国柱

传媒

  • 2篇交通运输系统...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公交线路资源配置与高峰客流协调评价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公交线路资源配置与高峰客流协调发展是公交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二者协调程度进行评价,通过对公交系统规划与运营的深入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公交车辆数、站点数、沿线客流强度为投入指标,以高峰客流量、高峰满载率适宜度为产出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二者之间协调评价模型.以哈尔滨市主城区86条公交线路为评价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CR模型,得到了每条线路的相对效率值,对每条线路进行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40条处于强协调状态、34条处于弱协调状态、9条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条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公交线路总体上处于弱协调状态.提出的评价方法在实际运营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冯树民申翔浩
关键词:城市交通数据包络分析法公交线路
一种基于信息量的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管控设施驾驶容错能力计算方法
一种基于信息量的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管控设施驾驶容错能力计算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驾驶容错能力计算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的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管控设施的不完善的设置导致的交通事故率高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基于信息量的道路平面交叉...
裴玉龙蒋贤才程国柱陈美如王连震别一鸣漆巍巍申翔浩彭挺付川云
文献传递
基于博弈论的常规公交系统参与主体决策分析与优化
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是城市主要功能之一,常规公交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子系统,其合理健康发展能提高城市客运交通运行效率,有利于城市交通的生态化发展,对于经济社会也有积极作用。常规公交系统参与主体由管理者、运营者和出行者组成,正确...
申翔浩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交系统
文献传递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生态效用双目标优化模型被引量:10
2012年
分析了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的目标。基于每种交通方式的生态特性与效用特性,利用目标规划法,建立了以生态影响最小为第1目标、交通效用最大为第2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约束条件。在模型的算法上,首先运用线性规划法求出了生态影响最小值与交通效用最大值,其次运用层次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分析偏差值,使所求解合理化,符合现实情况。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交通结构能够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同时符合大连市实情。
隽海民裴玉龙申翔浩
关键词:交通工程客运交通生态影响
考虑从众心理的城市居民购车意愿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正确并充分了解城市居民购车意愿,对于引导合理的私人小汽车需求,继而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居民购车意愿问卷调查数据,将购车意愿分为3个等级.考虑从众心理因素,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城市居民购车意愿特性.结果表明,总体上从众心理、收入因素对购车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年龄、性别、家至单位是否有地铁等因素影响不显著;通过对比有无小汽车限购政策城市,发现限购政策的实施会刺激24-45周岁年龄段2年内购车意愿,指出相比强制性措施,应倡导引导型策略,即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来抑制购车意愿.
申翔浩冯树民
关键词:城市交通多元LOGISTIC回归从众心理
高铁乘客换乘常规公交平均等候时间模型被引量:6
2013年
分析了高铁乘客换乘常规公交等候时间的特性,实测了高铁枢纽内公交站台乘客的到达时间,对乘客到达时间进行了分布拟合与K-S检验。基于概率论方法,建立了考虑公交车辆运载能力限制的乘客平均等候时间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仿真分析了高铁列车与公交车辆到达时间间隔、换乘人数、公交车辆运载能力及公交车辆准点率对乘客平均等候时间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高铁列车到达时间间隔为10min,公交车辆到达时间间隔从200s增加至600s时,换乘乘客的平均等候时间由120s增加至1 000s;当公交车辆的运载能力为50人·veh-1,换乘人数从50增加至200时,换乘乘客的平均等候时间由100s增加至900s;当公交车辆平均到达时间间隔为200s,公交车辆到达时间间隔标准差从0增加至400s时,换乘乘客的平均等候时间由110s增加至800s。换乘乘客的平均等候时间与公交车辆到达时间间隔呈正相关关系,与高铁列车到达时间间隔呈负相关关系,与换乘人数呈正相关关系,与公交车辆的准点率呈负相关关系。
裴玉龙申翔浩周侃
关键词:交通规划公共交通数值仿真换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