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刚

作品数:15 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8篇文学

主题

  • 7篇翻译
  • 4篇文学
  • 4篇创造性叛逆
  • 3篇学科
  • 3篇视域融合
  • 3篇主体性
  • 2篇学科建设
  • 2篇意识形态
  • 2篇译介
  • 2篇译介学
  • 2篇诗学
  • 2篇释义学
  • 2篇主义
  • 2篇小说
  • 2篇民族
  • 2篇翻译研究
  • 2篇比较文学
  • 1篇叙事
  • 1篇叙事者
  • 1篇学科定位

机构

  • 10篇杭州师范大学
  • 5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斯坦福大学

作者

  • 15篇刘小刚
  • 1篇苏源熙

传媒

  • 3篇中国比较文学
  • 3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外语研究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6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义的乌托邦——清末民初福尔摩斯形象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福尔摩斯惩恶扬善,是正义与公理的化身,但却不是警察与法律的代表。他经常游走在法律边缘,在体制之外维护正义。清末民初福尔摩斯的翻译,尤其是刘半农主编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消解了福尔摩斯与官方的紧张关系,并对福尔摩斯僭越法律、以寻求法外正义的行为加以解释。清末民初正在向法制社会进行着痛苦的转型,现代法律、司法、警察、监狱系统在逐步建立,正义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西方的法制社会成为国人向往和艳羡的对象。在翻译中,译者将福尔摩斯视作西方法律体系的象征,通过对原文的改写,重塑了福尔摩斯的乌托邦正义形象。
刘小刚
关键词:福尔摩斯清末民初乌托邦
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民族主义
2014年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动力,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从其广度、韧性、变化来说,民族现象主宰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虽然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学界的热点,在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备受关注,但什么是民族,如何给民族一个确切的定义却仍旧未有定论。盖尔纳提出了民族的两个定义,其一是“共享同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意味着一种思想、符号、联系体系以及行为和交流方式”,其二是“根据共同的成员资格而坚定地承认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后者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
刘小刚
关键词:《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民族主义人类历史政治含义现代社会民族问题
试析《哀希腊》前期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被引量:3
2010年
创造性叛逆是翻译者在特定的历史视域中,从自身前理解出发,与本文进行对话所产生的对本文作者原意的背离。梁启超、马君武和苏曼殊分别以不同的前理解参与了同拜伦《哀希腊》的对话,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导致了各异的创造性叛逆。
刘小刚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哀希腊》哲学阐释学前理解
释义学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被引量:1
2006年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合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学科范围的纷争。本文引入释义学视角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对比较文学学科方法与研究程式进行探讨。哲学释义学认为一切阐释都是从前结构出发,是基于前结构的创造活动。本文指出由于传统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这构成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野的基础。在面对他者本文时,调动他者文化对他者本文进行阐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而充分调动前结构中的传统文化阐释他者本文,从而跨入阐释学的横向地带,在问答逻辑中达到视域融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刘小刚
关键词:学科界限视域融合
翻译规范——话语的秩序被引量:2
2008年
福柯的话语秩序理论与翻译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福柯认为,话语的生成受到三组程序的控制,即外部程序、内部程序和给予话语持有者的规范。引入翻译话语的概念,分别考察了上述三组程序对于翻译话语的选择、操控、组织和重新分配,揭示了翻译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斗争场中的权力运作方式。
刘小刚
关键词:翻译话语权力
谁的文本,谁的声音?——翻译小说叙事交流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认真梳理西方翻译和叙事学交叉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隐含作者在当前的翻译叙事交流研究中,存在着纷繁无序的状态,这导致了隐含译者在认识上的混乱。本文认为,隐含译者是在翻译某部作品时处于某种翻译状态的译者,翻译状态包括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文化特质、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等。此外,在翻译叙事交流中,翻译叙事者是另一个重要角色。翻译叙事者分为可靠叙事者和不可靠叙事者,而不可靠叙事主要体现在事实/事件轴、伦理/感知轴与知识/感知轴等三条轴线上。对隐含译著与翻译叙事者的研究,可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交流中译者的角色、存在方式以及翻译话语的忠实性等问题。
刘小刚
论翻译文学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的本体论地位
2006年
采用海德格尔有关“存在”、“遮蔽状态”等概念来解读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研究。基于“创造性叛逆”的译介学研究揭示了受忠实翻译观影响而陷入“遮蔽状态”的存在者——翻译文学以及此在——翻译主体,探讨了翻译文学在文化语境下的产生、变迁、接受与影响,从理论上对翻译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翻译学奠定了以翻译文学为主体的本体论基础。
刘小刚
关键词:译介学翻译文学学科建设
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对我国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的现状作了梳理之后指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模糊以及翻译研究中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从意识形态基本特征入手,指出意识形态在其无名时期影响相对较弱,而且并不能囊括所有影响翻译的因素,诗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力量都有可能成为影响翻译的主导因素。在翻译研究中,应该将意识形态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局势中辨剥出来,考究不同因素,包括不同意识形态、诗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在翻译中互相纠缠、交互影响的关系。最后对林译小说作了个案研究,具体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以及其他因素在林纾翻译中的综合作用。
刘小刚
关键词:意识形态诗学翻译研究林译小说
创造性叛逆:挪用还是生发?——与王向远教授商榷被引量:4
2019年
王向远教授的文章《“创造性叛逆”的原意、语境与适用性》认为译介学对埃斯卡皮“创造性的背叛”一词存在着误读和误用,但是王文对埃氏“创造性的背叛”和译介学“创造性叛逆”存在着双重误解:淡化埃氏的“背叛”色彩,但背叛实为埃氏本意;认为“创造性的背叛”只存在于广义的翻译中,但其实埃氏狭义与广义均有论到;认为译介学中的创造性叛逆主体是译者,却无视《译介学》中明确提出的多重主体;认为创造性叛逆的内容不是增殖,而是变异,却忽略译介学对于译作“第二次生命”的阐述。“创造性叛逆”并非对于原有概念的挪用,而是基于学理对原有概念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的挖掘和阐发,是原有概念的意义生发。译介学也并非如王教授所言,不能进入文本内部研究,而是文本内外研究相结合、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的研究。
刘小刚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译介学
关于比较文学的时代(下)被引量:3
2004年
本文节译自美国比较文学协会2003年报告草稿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二节我们已于上期刊出。本部分的中文标题为我们所拟,原文标题为The Age of what。报告作者系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教授苏源熙(Haun Saussy)。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每10年发表一份报告,对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走向做出评判。为方便阅读,译文给出文中所涉及的重要外国作者和著作的英文名,并对较生僻的作家和作品给予简要注释。
苏源熙刘小刚施人
关键词:比较文学民族文化艺术风格文化多元主义学科建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