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气管
  • 2篇气管切开
  • 2篇切开
  • 2篇颈髓
  • 2篇颈髓损伤
  • 2篇META分析
  • 2篇齿状突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影响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损伤
  • 1篇乳突
  • 1篇神经机能
  • 1篇枢椎
  • 1篇气管切开时机
  • 1篇气管切开术
  • 1篇切开术

机构

  • 6篇潍坊医学院
  • 2篇解放军第89...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临淄区人民医...

作者

  • 6篇谢东
  • 5篇滕海军
  • 2篇郭志良
  • 2篇王严
  • 1篇张大海
  • 1篇张栋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水下冲击波致兔脊髓损伤的神经机能变化及其病理特点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水下冲击波致兔脊髓损伤的神经机能变化及其病理特点。方法选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组各12只,通过手术将大白兔脊髓暴露后将其固定于封水仓内,仅椎板切除段脊髓外露于冲击波作用之下,用铵松蜡炸药2 g为水下爆源,其中A、B、C组分别按冲击波到达脊髓表面的超压峰值2.6 MPa、2.8 MPa、3.0 MPa致伤,检测冲击波的超压峰值及作用时间。D组不致伤,作为对照组。通过BBB法运动学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检测、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评估各组水下冲击波致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机能变化及病理特点。结果水下冲击波致伤后,实验组动物均瘫痪,D组没有瘫痪。致伤12 h及24 h后A组、B组、C组的BBB评分依次减低(P<0.05),且均低于D组(P<0.05);致伤24 h后A、B、C各组大白兔BBB评分低于致伤12 h后(P<0.05)。致伤12 h及24 h后A组、B组、C组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依次延长(P<0.05),且均高于D组(P<0.05);波幅依次下降(P<0.05),且均低于D组(P<0.05)。与致伤12 h后比较,A组、B组、C组致伤24 h后的潜伏期均延长(P<0.05),A组及B组波幅均下降(P<0.05)。致伤48 h时组织形态学和电镜下示A组、B组、C组脊髓出血坏死,结构破坏,髓鞘板层分层,轴索变形水肿,A组、B组、C组动物脊髓HE染色阳性率依次降低(P<0.05),且均低于D组(P<0.05)。结论水下冲击波可造成水下动物脊髓损伤,其致伤程度与动物接受的爆炸冲量有关,且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继发性损伤。
姜永田滕海军张栋谢东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机能病理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解剖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测量齿状突部分解剖参数,探究齿状突Ⅱ型骨折的解剖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5份正常解剖结构的齿状突CT影像学资料,24份Ⅱ型齿状突骨折且骨折移位<2mm的CT影像学资料。使用PACS影像系统的测量标尺测量齿状突后倾角、侧倾角以及齿状突基底部横径和前后径。比较两组资料解剖参数的差异。结果:正常成人齿状突后倾角17.56±1.61度,左侧倾角118.84±2.78度,右侧倾角119.13±3.04度,齿状突基底部横径9.73±0.98mm,齿状突基底部前后径11.97±0.96mm。发生Ⅱ型骨折齿状突后倾角度15.13±1.35度,左侧倾角117.97±2.66度,右侧倾角119.35±2.13度,骨折齿状突基底部横径9.82±1.21mm,骨折齿状突基底部前后径9.46±0.89mm。结论: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发生与齿状突后倾角有关,后倾角度越小越容易发生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发生与齿状突基底部的前后径有关,前后径距离越小越容易发生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发生与左右侧倾角和基底部横径无关。
谢东滕海军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影响因素
气管切开时机对颈髓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价早期气管切开与晚期气管切开对颈髓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为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时机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关于气管切开时机对颈髓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由建库至2018年3月。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严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颈髓损伤患者早期与晚期气管切开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8篇队列研究文献,共466例患者,其中早期气管切开组241例,晚期气管切开组225例。经NOS评分均判定为高质量研究。早期气管切开与晚期气管切开在总机械通气时间(MD=-12.28,95%CI-20.09~-4.47,P〈0.01)、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时间(MD=-9.92,95%CI-14.27~-5.57,P〈0.01)、总ICU住院时间(MD=-10.30,95%CI-17.12~-3.47,P〈0.01)、气管切开后ICU住院时间(MD=-5.79,95%CI-6.53~-5.05,P〈0.01)、并发症发生率(RR=0.56,95%CI0.38-0.83,P〈0.01)、病死率(RR=0.34,95%CI0.15~0.78,P〈0.05)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总肺部感染率(RR=0.77,95%CI0.57~1.05,P〉0.05)、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率(RR=0.80,95%CI0.51~1.26,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可缩短颈髓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但不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王严范德红滕海军谢东李培郭志良鲁海江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脊髓损伤预后META分析
脊柱脊髓冲击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7年
由于武装冲突的日益增加和城市恐怖主义的持续扩张,爆炸事件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增长。在平时,化工厂、仓库、矿井等爆炸事故也屡见不鲜。由爆炸所致冲击伤已成为一种常见伤。脊柱脊髓冲击伤是指脊柱脊髓受爆炸冲击波直接或间接作用而产生的损伤。其机制包括:(1)爆炸冲击波导致的原发性损伤,由脊柱脊髓在冲击波产生的剪应力和动压作用、空腔效应、惯性效应下造成;(2)爆炸时高能量的破片导致的脊柱脊髓继发性穿通伤;(3)冲击波产生的抛掷与位移所致的钝性损伤;(4)爆炸时局部高温、有毒气体、电磁波所致脊柱脊髓损伤。与此对应分别为第一、二、三、四级冲击伤,脊柱脊髓冲击伤多为第一级冲击伤。由于其独特的致伤机制,脊柱脊髓冲击伤不同于日常打击、牵拉、压迫等脊髓损伤,且往往涉及多个节段。从20世纪60年代脊柱脊髓冲击伤提出到现在,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现综述如下。
滕海军王严谢东姜永田郭志良张大海
关键词:脊柱脊髓损伤冲击伤爆炸冲击波原发性损伤恐怖主义
枢椎乳突的测量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枢椎乳突的测量方法,并对枢椎乳突进行简单分型,依据其分型和临床经验改良传统进钉点,进而探究改良进钉点对经皮前路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20例颈椎疾病患者的正中矢状位CT影像学图像,男63例,女57例;年龄31—59岁,平均41.6岁。在CT正中矢状位影像学图像上绘制并测量AB两点距离,即为枢椎乳突的高度,根据测量结果的X2.5%和X7.5%数值及临床经验找出改良进钉点。回顾性研究32例Anderson和D’Alonzo ⅡA、ⅡB、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资料,其中15例患者使用改良进钉点行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改良进钉点组),17例患者使用常规进钉点行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常规进钉点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结果AB两点距离为(3.42±0.68)mm,定义低平型乳突为AB两点距离〈3mm,略凸型乳突为AB两点距离在3~4mm,隆起型乳突为AB两点距离〉4ITlln;120例颈椎患者低平型乳突32例(26.7%),略凸型乳突57例(47.5%),隆起型乳突31例(25.8%)。改良进钉点组患者较常规进钉点组手术时间短【(31.32±2.12)US.(46.18±3.63)min],透视次数少[(18.20±1.57)次US.(21.27±2.50)次],出血量多[(43.22±3.17)mLUS.(31.22±3.5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枢椎乳突分型确定的改良进钉点对经皮前路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的同时,减少了术者受辐射危害的几率。
谢东王严滕海军姜永田
关键词:枢椎乳突齿状突
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 :系统评价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颈髓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由建库至2018年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漏斗图来判定发表偏倚。结果 :经过文献筛选共纳入16篇文献,累计颈髓损伤患者9697例,气管切开率为18.3%(1773/9697)。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男性[OR=1.29,95%CI(1.12,1.49),P=0.0004]、ASIA A级[OR=7.79,95%CI(5.28,11.50),P<0.00001]、ASIA B级[OR=1.15,95%CI(1.13,2.02),P=0.005]、ASIA C级[OR=0.28,95%CI(0.20,0.41),P<0.00001]、ASIA D级[OR=0.04,95%CI(0.02,0.09),P<0.00001]、神经损伤水平(高位颈髓损伤)[OR=2.36,95%CI(1.51,3.68),P=0.0002]、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MD=8.97,95%CI(8.11,9.82),P<0.00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OR=6.03,95%CI(2.19,16.61),P=0.0005]、合并胸部损伤[OR=1.78,95%CI(1.55,2.04),P<0.00001]、呼吸系统并发症[OR=5.97,95%CI(4.03,8.86),P<0.00001]因素与气管切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年龄、高龄、合并脑损伤、吸烟史、车祸伤机制和跌落伤机制与气管切开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男性、ASIA分级A级或B级、神经损伤水平(高位颈髓损伤)、ISS、GCS≤8、合并胸部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ASIA分级C级或D级是其保护性因素,应根据这些因素指导颈髓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王严田野滕海军谢东郭志良姜永田
关键词:颈髓损伤气管切开影响因素META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