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
- 作品数:4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从“汉服”到“华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服装”的建构与诉求被引量:19
- 2019年
- 文章结合21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有关“汉服”“华服”等实践活动,基于对“民族服装”范畴的基本理解,着重探析“汉服”与“华服”这两个概念的定位和差异。在将“汉服”和“华服”分别对应于当代“汉族”和“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基础之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现代汉服”的建构之于“华服”的关系问题,以及汉服运动对于未来“华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
- 周星杨娜张梦玥
- 关键词:汉服华服汉族民族服装
- 社会变迁与阶级分析:理论与现实被引量:12
- 2016年
- "阶级"是对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与冲突进行分析的概念工具。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显著特征是"敌对阶级理论"。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变迁,使得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面对严峻挑战。现代阶级理论是适应新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形态多样化的产物,远远超出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敌对阶级的范畴。阶级是社会权力的基本形式;而社会是不同阶级之间争夺对资源和机会的控制权的场域。如果能够拭去附在阶级概念上的种种曲解、误解,而不是"谈虎色变"或"因袭僵化","阶级"概念仍然是分析权力、利益、社会不平等以及相应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强有力的概念工具。
- 李路路杨娜
- 关键词:阶级社会权力
- 当代“汉服”的定义与“汉民族服饰”的定位差异被引量:9
- 2019年
- 根据历史文献上的"汉服"定义和现代社会语境中的"汉服"文本,指出网友们建构的当代"汉服"定义与理想中"汉民族服饰"定位的差异。进一步结合中国民间社会对于"汉服"复兴的实践行动,探析"汉服"概念和"汉服复兴运动"备受争议的原因。结合对汉服的定义和范畴,指出当代"汉服"文化实践可能尝试的路径:修正汉服的基本概念,建构完善现代体系,利用商业模式进行推广,形成汉族民俗服饰印象,在族际场景下成为汉族人群典型代表。
- 杨娜
- 关键词:汉服
- “汉服”的概念内涵与汉服体系的建构路径被引量:13
- 2020年
- “汉服”这一概念在现代社会中被频繁提及始于2002年,初衷是为解决“现代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什么”的历史遗留问题。汉民族服饰的断裂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明末清初的“薙发易服”政令导致汉族的民族服装中断;二是工业革命后的全球化社会,使非西方文明的民族服饰应用场景发生转型。21世纪初兴起自中国民间草根的汉服复兴运动,因为理论的不健全,使公众对于“汉服”概念产生误解:一是混淆了“汉族民族服饰”和“汉族民间服饰”两个概念;二是把汉服放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的框架中分析,用“个性”款式淡化了汉服体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否认汉民族服饰的整体存在。如果要理性地看待“汉服”这一事物,必须要树立“汉服研究”思路,走出古代服饰史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现代学科视角,完成现代汉服服饰体系和文化体系的理论重构,实现古代汉服与现代汉服的接续发展。
- 杨娜
- 关键词:汉服古代服饰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