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文瑜

作品数:20 被引量:14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形变
  • 9篇INSAR
  • 8篇地震
  • 8篇断层
  • 7篇同震形变
  • 5篇发震
  • 3篇地震危险
  • 3篇地震危险性
  • 3篇断层滑动
  • 3篇入射
  • 3篇入射角
  • 3篇发震构造
  • 2篇地理坐标
  • 2篇地理坐标系
  • 2篇点云
  • 2篇点云数据
  • 2篇断层运动
  • 2篇速率
  • 2篇相位图
  • 2篇像素

机构

  • 19篇中国地震局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20篇龚文瑜
  • 17篇单新建
  • 10篇屈春燕
  • 8篇张国宏
  • 7篇宋小刚
  • 7篇张迎峰
  • 6篇刘云华
  • 5篇张桂芳
  • 2篇王振杰
  • 1篇温少妍
  • 1篇任治坤
  • 1篇甘卫军
  • 1篇张克亮
  • 1篇季灵运
  • 1篇梁诗明
  • 1篇姜宇
  • 1篇王振杰

传媒

  • 4篇地震地质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PS速度场研究鄂拉山断裂现今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被引量:11
2020年
鄂拉山断裂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右旋走滑断裂,前人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厘定了其万年尺度的长期滑动速率,但对其现今运动学特征的认识仍不足.本文利用近二十年获取的GPS速度场,以贝叶斯理论作为断层滑动反演的理论框架,采用MCMC(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方法,构建鄂拉山断裂的运动学模型,探讨该断裂的现今震间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鄂拉山断裂的闭锁深度约为15 km,深部的滑动速率为5.0±1.5 mm·a^-1,反映了断层两侧地壳的整体相对运动速率.尽管当前研究区的GPS观测台站分布相对稀疏,但仍可以探测出断层闭锁状态沿走向的变化.在断层中段,由于几何形态的变化,形成了强闭锁的凹凸体,闭锁系数达到0.6~0.7;断层的南段和北段有明显的蠕滑特征,计算得到的闭锁系数仅为0.2~0.3.进一步计算凹凸体上由于滑动亏损产生的等效地震矩积累率为2.35×10^17 N·m/a,等同于M W5.6地震的能量水平.最后,针对研究区域GPS台站分布稀疏的局限,本研究基于滑动模型的误差最小化准则,给出有限资源条件下的GPS台站优化增设方案.
简慧子王丽凤任治坤龚文瑜李彦川刘金瑞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一种断层运动的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断层运动的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首先获取第一目标对象的第一点云数据以及第二目标对象的第二点云数据,确定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再针对至少两个时相中的不同时相,确定平面距离差值,最后基于...
龚文瑜张云生单新建屈春燕焦中虎华俊
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观测、机制与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认识与挑战
2021年
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同震破裂产生的巨大应力扰动驱动控制着显著震后形变。二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记录了地震后长时间、大范围、时空依赖的震后形变演化过程及差异,揭示了昆仑山地震破裂段复杂的断层分段震后运动学特征、分段摩擦性质差异和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性质/结构横向各向异性。本文简要回顾昆仑山地震后基于二十年尺度时序InSAR和GPS的震后形变观测方法和时空特征,特别是时空密集的InSAR观测,是该构造区震后GPS观测的重要补充及其不可替代的观测手段;总结大范围震后形变模拟方法及其揭示的震后运动过程、多种动力学机制及其关系。最后总结提出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20年研究取得的科学认识及尚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一方面要持续性地对东昆仑断裂带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观测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震后形变模型,进一步深化对该断裂带地震周期形变、区域构造对周期形变控制作用、复杂断层运动时空演化机制的认识。
赵德政屈春燕单新建单新建张国宏龚文瑜龚文瑜
关键词:震后形变
基于GPS和InSAR的2017年Mw 6.5米林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米林市米林县发生了Mw 6.5地震,此次地震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南迦巴瓦地区;GCMT给出的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是一次典型的逆冲型构造地震;震后野外科考表明,此次...
简慧子甘卫军王丽凤梁诗明李彦川张克亮刘云华龚文瑜
关键词:发震构造INSAR
文献传递
GIS辅助遥感影像分类概述被引量:4
2006年
论述了在已有的GIS数据基础之上,将GIS数据与知识综合运用于遥感影像监督法分类的分类方法,着重对样区的自动选取、非训练样区的分类等几个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分类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龚文瑜
关键词:遥感图像分类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多期DInSAR数据的2016年定结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2016年5月22日,在西藏定结县发生四次MW4~5地震,研究本序列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和运动特征对于认识周边活动断裂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发震地区偏远,且观测台网分布稀疏,本研究采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进行了同震形变场重建,但是定结地震震级较小,单干涉像对获取的形变场受相位噪声影响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时间序列Sentinel-1A干涉数据生成多期同震与非同震干涉图,并利用叠加平均法对本次定结地震同震形变场进行重建,提取了定结2016年5月22日多次地震产生的同震累计整体形变场.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和区域地质特征,研究进行了滑动分布反演,确定其主要贡献的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及滑动分布:断层走向为188°,倾角为43°,平均滑动角为78°,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正断为主兼具少量左旋走滑分量,滑动主要集中在断层垂直深度0~9km处,最大滑动量约为25cm,位于断层倾向深度3km处,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W5.58.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星载InSAR叠加平均技术可以较好地压制相位噪声,有效提取此类中小型浅源地震同震微弱形变场.最后,我们认为本次定结地震与藏南拆离断层与申扎-定结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
侯丽燕单新建龚文瑜张迎峰罗恒赵德政
关键词:叠加法
2022年泸定M_(S)6.8地震同震形变特征及周边强震危险性被引量:9
2023年
2022年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于鲜水河断裂磨西段,为揭示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收集了震中200 km范围内的连续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测站和震中50 km范围内的强震动数据,进行了高精度处理以提取测站的同震水平位移.此外,还收集了覆盖震中区域的Sentinel和ALOS-2降轨数据,通过干涉差分技术处理并获得了卫星视线向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水平同震形变呈四象限分布,表明泸定地震的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距震中16 km的强震动台站记录到了明显的位移波形,其峰值位移达14 cm、永久变形约为12 cm;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显示断层近场30 km×30 km区域具有明显的同震变形,断层西侧卫星视线向最大位移达15 cm,挖角乡附近的局部形变超过15 cm;野外调查推测在“二台子-爱国村”间的断层段发育地表破裂,但从InSAR形变场上难以判定,同震是否破裂到地表仍需详细的野外考察予以确定.反演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主干断裂在泸定地震前的闭锁分布,并定量计算了断层的地震矩亏损,结果表明,2022年泸定6.8级地震充分释放了磨西段自1786年磨西M73/4地震以来积累的地震矩.据此研判近期在原震区发生更大震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和龙门山南段等断裂已累积的地震矩等效于MW7.0~7.7地震;鉴于泸定地震对上述断裂段均造成了库仑应力加载作用(>0.01 MPa),且在安宁河断裂北段的库仑应力加载超过了0.1 MPa的经验触发阈值,川滇块体北东边界尤其是安宁河断裂的未来强震危险性需密切关注.
单新建李彦川高志钰华俊黄星龚文瑜屈春燕赵德政陈俊先黄传超张迎峰张国宏
关键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地震危险性分析
大气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大气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应用于InSAR大气校正技术领域,可解决现有InSAR技术中大气校正的方法较为局限,且无法自适应分块,影响InSAR大气校正结果的准确率的...
华俊龚文瑜单新建屈春燕张国宏宋小刚刘云华张桂芳李彦川张迎峰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被引量:58
2017年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发生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的三角地带,升降轨干涉位移均显示本次地震的形变场影响范围约为50km×50km,形变场长轴方向为N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相反,反映断层运动性质以走滑运动为主,升降轨数据观测得到的最大LOS(Line of Sight,视线向)形变量分别为~22cm和~14cm.非对称形变场反映出断层两侧的运动差异.反演结果显示,最大滑动量约为1m,平均滑动角为-9°,矩震级为MW6.5,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1~15km深度范围内,但整体而言本次地震破裂较为充分,基本将该区域1973年及1976年4次>MW6.0地震的破裂空区完全破裂.考虑到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的运动性质,可初步判定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北侧延伸分支.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模型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反映出该区域以应力释放为主,进一步触发较大走滑型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单新建屈春燕龚文瑜赵德政张迎峰张国宏宋小刚刘云华张桂芳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
2021年青海玛多M_(W)7.3地震InSAR的同震形变场、断层滑动分布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被引量:39
2021年
文中基于D-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C波段升降轨哨兵SAR数据,获取了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3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对同震形变的空间特征、量级和断层破裂的分段性进行了分析。哨兵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清晰地描绘了玛多地震的地表破裂迹线,地表破裂长度约210km。为了进一步认识玛多地震断层深部的同震滑动分布特征和发震断层几何性质,基于升、降轨InSAR形变场及精定位余震数据确定的断层几何反演了同震滑动分布,并基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分析了本次地震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结果表明,玛多M_(W)7.3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上,且与东昆仑断裂带的主断裂近平行,结合野外考察、地质资料和InSAR地表破裂迹线确定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玛多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场空间影响范围广,形变场的长轴呈NW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符号相反,结合哨兵数据的观测几何确定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得到的最大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形变量约为0.9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整体上断层的走向为276°,倾角为80°,倾向NE,最大滑移量约为6m,平均滑动角为4°,矩震级为M_(W)7.45,地震主体破裂发生在0~10km深度范围内,同震破裂至地表,与野外考察所观测到的广泛分布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致。以玛多-甘德断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玛多地震在玛多-甘德断裂西段附近产生了明显的应力降,表明玛多地震释放了玛多-甘德断裂的库仑应力,导致后者的地震危险性可能大大降低;而在玛多-甘德断裂和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交叉的区域存在应力加载效应,但考虑到玛多地震的余震会释放多余的能量,该区发生较大地震的危险性可能降低。以东昆仑断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玛多地震在�
华俊赵德政单新建屈春燕张迎峰龚文瑜王振杰李成龙李彦川赵磊陈晗范晓冉王绍俊
关键词:库仑应力地震危险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