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东
-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茶素调节膀胱上皮细胞嘌呤受体表达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实验研究
- 背景 儿茶素对膀胱肿瘤等多种肿瘤有抗肿瘤作用,但其在间质性膀胱炎(IC)中却没有报道.方法 对8例诊断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给予儿茶素膀胱灌注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行膀胱粘膜活检.
- 刘敏许云飞杨丰强罗俊翟伟车建平王光春姚旭东郑军华
- 经尿道“悬挂式”前列腺剜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附148例报告)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分析经尿道"悬挂式"前列腺剜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5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行经尿道"悬挂式"前列腺剜切术的14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膀胱持续冲洗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1d较术前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膀胱残余尿量(PVR),以及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和最大尿流率(Qmax)。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1.4±16.2)min,平均留置导尿管时间为(2.1±0.3)d,平均膀胱持续冲洗时间为(17.3±6.3)h,平均住院天数为(3.3±1.6)d。平均术后1d较术前血红蛋白下降量为(3.7±1.8)g/L,无1例患者术中需要输血。术后3个月PVR为(25±19)mL,显著低于术前的(78±63)mL(P<0.05)。术后1、3、6个月的IPSS评分和QOL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值均<0.05),Qmax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5);术后3、6个月的IPSS评分、QOL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P值均<0.05),Qmax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值均<0.05)。术后有36例(24.3%)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失禁,经提肛锻炼等康复治疗后尿液控制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内,无1例患者发生大出血、膀胱穿孔、直肠损伤、尿道狭窄、永久性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经尿道"悬挂式"前列腺剜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腺体切除多、安全易操作、疗效佳的优点,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 陈富刚王光春彭波黄建华张海民刘敏申佩军胡洋洋牛晓振姚旭东郑军华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
- 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术前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共210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采用X-tile软件来确定RDW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来评估RDW对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疾病进展期(PFS)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采用Cox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RDW的最佳临界值是14.2;Kaplan-Meier法分析表明,术前高RDW组(>14.2)的膀胱癌患者与OS(Log-rank=6.703,P<0.05)和PFS(Log-rank=4.821,P<0.05)降低显著相关;低RDW组和高RDW组的患者在T分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4,P=0.010);Cox多因素分析证实术前RDW是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OS和PFS的预测因素。结论高RDW可以作为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OS和PFS不良的危险因素。
- 张子威毛士玉毛卫浦杨帅郭亚东王瑞良姚旭东
- 关键词:膀胱癌红细胞分布宽度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 晚期膀胱癌免疫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需要相应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其疗效,从而制定出更为详尽的治疗方案,使膀胱癌患者能够得到最大的临床获益。目前用于晚期膀胱癌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肿瘤细胞相关的标志物,如肿瘤内异质性、肿瘤基因突变负荷、DNA损伤修复、分子分型等;第二类是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标志物,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等;第三类是与液体活检相关的标志物,如游离DNA、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等。根据免疫治疗标志物指导免疫治疗方案,有助于实现膀胱癌患者的个体化贯序治疗,减轻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 张子威张文涛毛卫浦姚旭东
- 关键词:晚期膀胱癌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
- 缺氧诱导外泌体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 包含细胞内多种物质, 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缺氧是肿瘤微环境的显著特征, 缺氧可刺激血管生成, 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缺氧可促进肿瘤细胞分泌外泌体, 导致外泌体数量增加及内容物含量变化。研究表明, 肿瘤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传递信息到受体细胞来克服缺氧微环境, 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缺氧诱导外泌体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 刘宇超张文涛张文涛张竞成姚旭东(综述)姚旭东
- 关键词: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肾肿瘤外泌体缺氧
- 良性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的复发风险分析及列线图构建
- 2022年
- 目的构建预测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后输尿管狭窄复发风险的临床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1年7月因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行输尿管球囊扩张的80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按照输尿管狭窄的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经由LASSO回归及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列线图,采用C指数评估列线图的辨识度,采用十折交叉验证及Bootstrap验证进行内部验证,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内部验证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0例,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1.1±10.5)个月,输尿管狭窄复发患者20例。临床手术成功率75%。4个重要的预测因素:长狭窄段(长度≥10 mm)(P=0.002)、血供受损(P=0.036)、病程≥1年(P=0.012)、严重输尿管狭窄(针孔样)(P=0.039)被纳入列线图模型。该模型的C指数为0.882(95%CI:0.8060.958)。内部验证表明,十折交叉验证迭代200次后计算所得的平均AUC为0.837。结论狭窄段长度、血供受损、病程及狭窄程度是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四项因素构建了一个可以有效预测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后输尿管狭窄复发的列线图,这有助于确定输尿管狭窄的最佳球囊扩张患者并改善治疗效果,但是还有必要对列线图进行进一步的外部验证。
- 刘鼎詹相诚张海民黄建华王光春吴鹏飞姚旭东许云飞
- 关键词:输尿管狭窄球囊扩张复发回顾性分析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