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第三磨牙
  • 1篇牙槽
  • 1篇神经管
  • 1篇曲面断层
  • 1篇曲面断层片
  • 1篇锥形束CT
  • 1篇阻生
  • 1篇阻生第三磨牙
  • 1篇颏部
  • 1篇下唇
  • 1篇下牙
  • 1篇下牙槽
  • 1篇下牙槽神经
  • 1篇下颌
  • 1篇下颌第三磨牙
  • 1篇下颌管
  • 1篇下颌神经
  • 1篇下颌神经管
  • 1篇下颌阻生
  • 1篇下颌阻生第三...

机构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2篇张雪明
  • 2篇康非吾
  • 2篇廖建兴
  • 2篇徐秀慧
  • 1篇叶丽娟
  • 1篇侯光宇
  • 1篇周小康
  • 1篇郭斐

传媒

  • 2篇口腔颌面外科...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后下唇及颏部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后下唇及颏部感觉功能障碍(neurosensory dysfunction,NSD)的发生区域、恢复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例接受SSRO的骨性Ⅲ类患者,术前1周采集数据,并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数据对比。具体将下唇及颏部皮肤分为4个区域,检查每个区域的针刺觉、痛觉、热觉、冷觉、锐觉、钝觉、轻触觉、两点辨别觉,采用5分法记录检查结果。根据年龄、性别、神经暴露情况等因素分组,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2、3区域术后感觉得分均低于术前,各区域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4手术前后得分无改变。术后1周至6个月感觉得分逐渐提高,各种感觉NSD的发生率术后1周最高(92.5%-97.5%),术后6个月最低(15%-40%)。在同一时间痛觉得分最高,热觉最低。年龄、性别差异对感觉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成形术、神经暴露情况、远心骨段移动幅度、术后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情况对感觉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O后NSD易发生于下唇及口角内侧的皮肤;术后痛觉的恢复优于其他感觉,热觉恢复最差;颏成形术、术中神经暴露及远心骨段大幅度移动,是术后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术后使用恩经复(nerve growth factor, NGF)可促进NSD的恢复。
徐秀慧周小康康非吾廖建兴候光宇张雪明
关键词:下牙槽神经
锥形束CT中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关系及其与阻生类型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研究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影像重叠的患者,其二者在锥形束CT(CBCT)上的位置关系,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研究184颗(146例患者)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与下颌神经管有影像重叠的下颌第三磨牙,在CBCT上其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分析两者之间位置关系与阻生类型、性别、曲面断层片上下颌神经管骨白线是否可见的相关性。测量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的患者其接触的长度及宽度,分析接触长度、宽度与牙根和下颌神经管相对位置的相关性。结果:CBCT图像上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之间是否接触,与其在颌骨内的深度相关,低位阻生接触可能大(P=0.002),与性别相关,女性多(P=0.020);当曲面断层片中下颌神经管骨白线不可见时,接触可能大(P=0.001)。当下颌神经管与牙根舌侧接触时,接触的长度、宽度可能较大。结论:CBCT与曲面断层片相比能更好地体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提供更准确的术前风险评估。
郭斐叶丽娟康非吾徐秀慧廖建兴侯光宇张雪明
关键词:锥形束CT曲面断层片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下颌神经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