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盛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梗后血液膜微粒抑制低氧和无血清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 目的: 用心肌梗死后血液膜微粒处理低氧和无血清诱导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达到抑制干细胞凋亡的目的。 方法: 实验分为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两部分。 动物实验: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动物模...
- 姜盛
- 关键词:抗凋亡作用
- 文献传递
- 膜微粒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
- 2019年
- 目的:明确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膜微粒(MPs)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结扎SD大鼠左冠脉前降支的方法来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提取血液中的MPs。提取培养SD大鼠的BMSCs,并建立缺氧无血清的干细胞凋亡模型。分别按照不同浓度(即0.5μg/mL、1 μg/mL和2 μg/mL)的MPs对干细胞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Hoechst染色、Tunel检测、AnnexinV/PI流式细胞学、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来揭示MPs抑制BMSCs的凋亡作用,并用Akt信号通路的通路抑制剂AZD5363来初步探讨其抗凋亡的相关机制。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MPs能够有效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BMSCs的凋亡(P<0.01);并且其抗凋亡作用呈现出浓度依赖性,0.5 μg/mL浓度的MPs亦能达到显著抗凋亡作用(P<0.05)。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来实现。结论:心肌梗死后血液来源的MPs能有效抑制缺氧无血清诱导的BMSCs的凋亡。
- 金培峰姜盛翁家侃王磊王磊丁露孙成超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凋亡
- 雪旺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副交感/交感神经重塑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进行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移植,从而改善心肌梗死的心脏神经的重塑,降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以达到雪旺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的目的。方法:利用结扎Lewis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将心肌梗死的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31)和对照组(n=30)。雪旺细胞取自大鼠坐骨神经,经爬片S100染色鉴定雪旺细胞表面标记物。并将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的雪旺细胞(5×106)通过注射的方式移植于心肌梗死周边区,并在细胞移植后的2周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副交感、交感神经,动态心电图和程序性电刺激(PES)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结果:通过S100染色发现,培养获得的雪旺细胞纯度达到95%以上,在雪旺细胞移植后的2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雪旺细胞移植能够显著改善心肌梗死边缘区副交感/交感神经的比例,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动态心电图频域检测中低频/高频的比值,同时显著降低了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结论:雪旺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部位副交感/交感神经的比例,从而降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金培峰张浩陆地翁家侃姜盛孙成超
-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雪旺细胞细胞移植
- 毛钩藤碱对H_(2)O_(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观察毛钩藤碱(HS)对H_(2)O_(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出生1~2 d的大鼠乳鼠提取原代心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400μmol/L浓度的H_(2)O_(2)刺激细胞,复制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将细胞分为4组:Control组、HS组、H_(2)O_(2)组、H_(2)O_(2)+HS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形态结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 3、Cleaved-caspase 3、Nrf2及HO-1的蛋白水平表达情况。结果:细胞活力检测结果发现,与Control组比,H_(2)O_(2)处理6、12、24 h,细胞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H_(2)O_(2)组比,H_(2)O_(2)+1μmol/L HS、H_(2)O_(2)+10μmol/L HS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P<0.01);与H_(2)O_(2)组比,H_(2)O_(2)+100μmol/L HS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H_(2)O_(2)组比,H_(2)O_(2)+HS组细胞凋亡显著下降(P<0.05),肌节结构相对完整;与H_(2)O_(2)组比,H_(2)O_(2)+HS组细胞Bax/Bcl-2、Cleaved-caspase 3/Caspase 3蛋白比值下调(P<0.05),Nrf2、HO-1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HS对H_(2)O_(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丁露马罗平孟明星王磊姜盛关智敏张廷彩李娜
- 关键词:心肌细胞过氧化氢
- 心肌梗死后不同移植部位对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在心肌梗死(MI)后不同的细胞移植部位是否会对植入细胞的存活以及心功能的改善程度产生影响。方法:利用结扎雌性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来制作大鼠MI模型,3周后将3×106个5-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雄性大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注射的方法分别移植于雌性大鼠MI的边缘区(BZC组)和中央区(CZC组);在对照组中用相同体积的PBS分别注射于MI边缘区(BZP组)和中央区部位(CZP组)。分别在移植后的24h和4周利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基因来观测移植细胞的存活量,在4周后利用心脏超声来评估心功能情况。处死大鼠后用HE染色法检测MI区的瘢痕厚度和心脏的膨胀系数,利用VI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的BMSCs的促血管新生作用。结果:在细胞移植后的24h和4周的细胞存活率检测中BZC组均显著高于CZ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心超检测结果中BZ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室缩短分数(LVFS)均较CZC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增生检测中BZC组亦明显优于CZ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室形态学重塑检测中BZC组的膨胀系数较CZC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瘢痕厚度的检测中,BZC组和CZC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边缘区移植更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继而能进一步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心功能。
- 金培峰王业焕姜盛张浩孙成超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细胞移植心室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