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琮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预算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麝香
  • 1篇多糖
  • 1篇星点设计
  • 1篇星点设计-效...
  • 1篇行为学
  • 1篇学成
  • 1篇药理
  • 1篇在体单向肠灌...
  • 1篇在体单向肠灌...
  • 1篇皂苷
  • 1篇乳香
  • 1篇乳香没药
  • 1篇神经行为
  • 1篇神经行为学
  • 1篇实验药理
  • 1篇双层片
  • 1篇四氢
  • 1篇帕金森
  • 1篇帕金森病
  • 1篇配伍

机构

  • 5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孟琮
  • 2篇王志
  • 2篇叶贝妮
  • 2篇冯年平
  • 1篇吴家胜
  • 1篇陈叶
  • 1篇刘金涛
  • 1篇何建成
  • 1篇马越鸣
  • 1篇黄海燕
  • 1篇金燕

传媒

  • 2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医学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黄芪汤成分对TGF-β诱导的肝纤维化细胞模型的影响
目的:研究黄芪汤主要成分对TGF-β诱导的体外肝纤维化细胞模型的影响。  方法:采用TGF-β诱导人肝星状细胞系(LX-2),建立体外肝纤维化细胞模型,以黄芪汤主要成分黄芪甲苷、环黄芪醇、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
孟琮
关键词:肝纤维化黄芪汤化学成分实验药理
黄芪组分及主要成分保肝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黄芪为中医临床常用保肝中药之一,研究表明其有效组分及主要成分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文从抗肝纤维化、肝缺血再灌注、免疫性肝损伤、肝癌、乙肝病毒感染等方面,对黄芪有效组分(包括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及黄芪多糖)和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甲苷、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的保肝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黄芪的进一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孟琮吴家胜马越鸣
关键词:保肝黄芪总黄酮黄芪总皂苷黄芪多糖
西黄双层片中麝香乳香没药层的处方筛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优化西黄双层片中麝香乳香没药缓释层(MOM-layer)的处方。方法以西黄方活性组分中的麝香酮及醋酸辛酯为指标性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麝香酮、醋酸辛酯体外同步释放的主要因素为HPMC K4M和Kolliphor HS 15的用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麝香酮、醋酸辛酯在2、6、10h的累积释放度进行二次多项式方程拟合,通过重叠等高线图确定优化处方。结果优选出MOM-layer处方为:Kolliphor HS用量60mg,HPMC K4M30mg。结论制备的MOM-layer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麝香酮、醋酸辛酯之间的f2值为73.74,大于50,两种成分在体外能同步释放,达到了预期设计的要求。
王志叶贝妮冯年平孟琮
关键词:麝香酮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的肠吸收机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法,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P-糖蛋白(P-gp)等因素对麝香及西黄方活性组分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麝香酮、醋酸辛酯及胆酸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复方配伍后麝香酮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显著增加(P<0.05)。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麝香酮的Ka、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麝香酮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转运过程不受P-gp的影响。而醋酸辛酯、胆酸的Ka和Papp值随着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提示醋酸辛酯、胆酸在机体内存在类似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的转运机制,但不受P-gp的影响。pH对麝香单味药及复方配伍后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当pH为7.8时,醋酸辛酯、胆酸的Ka、Papp值显著降低,且与pH为5.4、6.8时有差异(P<0.05)。结论麝香酮、醋酸辛酯、胆酸具有广泛的吸收窗,甚至在结肠也有良好吸收;配伍对麝香酮的大鼠肠吸收特性有一定影响,较麝香单味药而言,复方配伍后麝香酮在小肠中的吸收更好。
王志冯年平叶贝妮孟琮
关键词:麝香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肠吸收
绿茶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致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神经行为学的防治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绿茶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小鼠的防治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PTP 30 mg·kg^(-1)·d^(-1),连续4 d,制备PD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绿茶多酚组(GTP)、绿茶低(L)、中(M)、高(H)剂量组,另取正常组作对照。GTP组灌胃GTP 0.625 g·kg^(-1)·d^(-1),绿茶L、M、H剂量组灌胃0.312、0.625、1.250 g·kg^(-1)·d^(-1),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1)·d^(-1),连续14 d。于灌胃第8天起,GTP组、绿茶各剂量组和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MPTP 30 mg/kg,连续4 d。模型组、GTP组和绿茶L、M、H剂量组于第11天腹腔注射MPTP后,进行震颤麻痹评分实验,各组于第15天进行小鼠肢体运动功能(爬杆、游泳)检测。结果绿茶对小鼠肢体运动功能的减退有不同程度的调节和改善作用。结论绿茶L、M、H剂量组对改善PD小鼠行为学异常均有一定的效果,效果等同于甚至优于GTP,且绿茶H组(1.250 g·kg^(-1)·d^(-1))效果最好。可推算出体重60 kg的普通居民每日通过饮用3.03、6.08和12.15 g绿茶对防治PD有一定效果。
刘金涛陈叶金燕黄海燕孟琮何建成
关键词:绿茶帕金森病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神经行为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