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旭

作品数:8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脏
  • 5篇先天
  • 5篇先天性
  • 5篇先天性心脏
  • 5篇先天性心脏病
  • 4篇心脏病
  • 3篇儿童
  • 2篇动脉
  • 2篇新生儿
  • 2篇术后
  • 2篇综合征
  • 2篇危重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血
  • 1篇心室
  • 1篇心室辅助
  • 1篇心室辅助装置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畸形

机构

  • 8篇国家心血管病...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医学部

作者

  • 8篇王旭
  • 3篇李守军
  • 3篇闫军
  • 3篇杨菊先
  • 2篇鲁中原
  • 2篇郑林
  • 2篇李霞
  • 1篇程晔
  • 1篇杨子浩
  • 1篇刘春峰
  • 1篇张荣媛
  • 1篇王巍
  • 1篇胡盛寿
  • 1篇陆国平
  • 1篇花中东
  • 1篇温迎君
  • 1篇张林峰
  • 1篇钱素云
  • 1篇周成斌
  • 1篇曾敏

传媒

  • 2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新生儿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月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不同月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儿术后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S治疗先心病患儿术后ARDS,其中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43例。分为小婴儿组(<3个月,12例)、婴儿组(3个月至1岁,31例),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前后氧合和换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婴儿组体重更低,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用药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吸入浓度(FiO2)、氧合指数(PaO2/FiO2,P/F)及肺泡动脉氧压比(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治疗24 h后,两组患儿与用药前比较,PaO2、P/F及a/A均显著升高;FiO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4 h后,小婴儿组PaO2、P/F及a/A显著高于婴儿组,小婴儿组FiO2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PS治疗对小月龄先心病患儿术后ARDS者有更好的氧合通气改善作用。
张荣媛王旭李守军闫军杨菊先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先天性心脏病年龄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合并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评估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onthyroidal illness syndrome,NTIS)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402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5例,女207例;中位年龄17(5~48)个月,中位体重10(6~15)kg。根据定义分为NTIS组(76例)和非NTIS组(326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评价CHD患儿NTIS的危险因素,并针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02例CHD患儿中,18.9%(76/402)的CHD患儿心脏术后发生NTIS。相较于非NTIS组,NTIS组患儿平均年龄偏小(12个月比19个月,P=0.04),且平均体重更低(8.2 kg比10.6 kg,P=0.016),NTIS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高于非NTIS组(28.5 h比6 h,P<0.001),平均ICU时间显著高于非NTIS组(10 d比3 d,P<0.001),且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1%比1%,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是CHD患儿心脏术后NT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6,95%CI:1.69~17.01,P=0.004),且游离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fT3和体外循环时间呈负相关(r=-0.274,P<0.001)。结论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是CHD患儿心脏术后NT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TIS可能是影响复杂CHD患儿体外循环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
李丹李霞郑林朱之苑王旭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
儿童心室辅助装置对心脏功能的辅助被引量:2
2018年
心室辅助装置作为治疗成人难治性终末期心功能衰竭的常规手段,取得良好效果。与成人相比,儿科心室辅助装置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相关设备小型化困难。Berlin EXCOR是目前儿科应用最多、也是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儿童用心室辅助装置。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是心室辅助最常见的适应证,涉及的常见疾病是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不多,效果也差强人意。相对搏动性血流辅助装置,连续血流装置具有体积小,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可携带出院的优点,未来有望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王旭
关键词:儿童心室辅助装置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旋股外动脉降支的获取与运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旁路血管材料的技术操作方法与旁路建立策略.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19例拟采用旋股外动脉降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筛查.对16例合适取用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7.4±8.5)岁],利用大腿前侧切口游离获取左侧(13例)或右侧(3例)旋股外动脉降支16支,并配合双侧胸廓内动脉(12例)、非利侧桡动脉(7例)和大隐静脉(3例),在心肺转流辅助下(10例)或心脏不停跳下(6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3例患者因术前CT筛查发现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狭窄(1例)和降支血管走行变异、短小(2例)而放弃取用,其余16例均成功获取旋股外动脉降支用作旁路血管.每例患者术中平均建立(3.4±0.6)支旁路,无手术死亡.获取的旋股外动脉降支平均长度为(10.3±1.8)cm,平均内径为(1.9±0.5)mm.其中15支旋股外动脉降支作为游离桥建立前降支(1支)、对角支(7支)、中间支(6支)和回旋支第二钝缘支(1支)旁路血管.1例与左胸廓内动脉构建"Y"形复合动脉旁路后再建立回旋支第三钝缘支旁路血管.结论 旋股外动脉降支是临床可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旁路血管,获取简便,使用安全.因其走行和长度都有变异,术前应对下肢动脉进行CT血管造影筛查,术中应采取合适的旁路建立策略.
罗新锦王巍王跃堂杨阳李涵王旭胡盛寿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
围术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动脉血乳酸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岁以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例1286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中、体外循环后、返回重症监护病房(ICU)即刻及4、8、12、24、48、72h测量动脉血乳酸水平,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根据转归分为康复组(1265例)和死亡组(21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死亡组各时间点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低体质量和术后12h乳酸水平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2h乳酸水平每增加1.0mmol/L,死亡风险增加162.8%。而体质量每增加1kg,死亡风险减少25.8%。体外循环前和返回ICU即刻乳酸水平升高,死亡风险也增加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乳酸水平的动态监测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围术期乳酸水平升高时,病死率升高。而术后12h乳酸水平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杨菊先王旭孟颖李云平周霞温迎君鲁中原张林峰
关键词:乳酸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
体外膜氧合在儿童危重症应用的专家共识被引量:16
2022年
10多年来,国内儿童重症领域的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危重症儿童挽救性治疗的关键策略,是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术在我国发展尚不平衡,其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仍需进一步提高。为指导和规范我国儿童危重症ECMO技术的临床实践形成本共识。
儿童体外膜氧合专家共识撰写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刘春峰钱素云陆国平程晔洪小杨王旭周成斌陈应富成怡冰杨子浩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儿童危重症挽救性治疗儿童重症ECMO体外生命支持
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年治疗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总结近15年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治疗经验,探讨新生儿复杂先心病的手术时机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诊断并在新生儿期行手术治疗的复杂先心病患儿资料。根据治疗时间分为2004—2008年组、2009—2013年组和2014—2018年组。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诊断,部分患儿同时行多排螺旋C T检査。随访结果依据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共纳人357例,其中男261例,女96例;手术时体重2100〜4900 g;手术时日龄2〜28 d,其中在7 d手术16.0%(57/357);胎儿期诊断13.4%(48/357)。生后表现为紫绀315例(88.2%),其中经皮血氧饱和度<0.6的患儿占19.0%(60/315);杂音181例(50.7%)。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21例(61.9%),其中室间隔完整型147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5例(15.4%);肺循环依赖动脉导管开放的先心病43例(12.0%);体循环依赖动脉导管开放的先心病20例(5.6%);其他18例(5.0%)。手术一期矫治299例(83.8%),姑息手术58例(16.2%)。医院内死亡28例(7.8%)。从前到后3个时间段胎儿期诊断率逐步上升,分别为3.0%(2/67)、6.3%(7/111)、21.8%(39/179);手术后医院内死亡率,尤其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医院内死亡率逐步降低,分别为11.9%(8/67)、5.4%(6/111)、2.8%(5/179)。存活出院329例,7例失访,随访率97.9%(322/329),随访期限63个月(3〜18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9例行二次矫治手术,3例因左心室或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再次手术。存活患儿生长发育良好,心功能均为I级。结论新生儿复杂先心病多表现为紫绀,近15年来胎儿期诊断率逐渐增加,手术后医院内死亡率,尤其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医院内死亡率逐渐降低。绝大部分危重复杂先心病患儿可以在新生儿期行一期矫治手术,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治疗效果好。姑息手术在分期治疗复杂先心病中仍起重要作用。
张惠丽李守军闫军王旭花中东王强
关键词:心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干预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阜外医院PICU收治的223例出生日龄≤30d的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病例,分析其畸形种类、临床特征及早期干预经验。结果223例先心病患儿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最为常见,分别占59%(131例)和17%(39例)。首诊症状以紫绀、心脏杂音和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分别占91%(204例)、56%(125例)和53%(118例)。术前因严重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及心力衰竭而急诊收住PICU抢救59例。早期干预主包括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纠正内环境紊乱、治疗心力衰竭等,并尽早手术治疗。14例患儿未接受手术,其中4例术前死亡,另10例放弃治疗并均于出院后12d内死亡。最终接受手术209例,手术死亡9例,手术死亡率4.3%。随访3~63个月,远期死亡2例,二期解剖矫治手术2例,再次手术3例。其余术后患儿心功能正常,生长发育接近正常同龄儿童。结论必须在新生儿期进行干预的危重先心病主包括动脉导管依赖型先心病,其中以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最为多见,如不积极手术治疗,大多于新生儿期死亡。早期识别,适当的术前处理,及时转诊和早期手术是挽救这类先心病患儿的关键。
杨菊先王旭李守军闫军李胜利曾敏段雷雷李霞郑林鲁中原刘立伟杨雪芳
关键词: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早期干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