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黛影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毒性
  • 2篇长期毒性
  • 1篇毒性肝炎
  • 1篇毒性研究
  • 1篇岩黄连
  • 1篇乙肝
  • 1篇乙肝核酸疫苗
  • 1篇疫苗
  • 1篇疫苗安全
  • 1篇疫苗安全性
  • 1篇融合蛋白
  • 1篇食蟹猴
  • 1篇注射
  • 1篇注射液治疗
  • 1篇小鼠
  • 1篇黄连
  • 1篇核酸
  • 1篇核酸疫苗
  • 1篇肝炎
  • 1篇RH

机构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张江生物...

作者

  • 4篇袁伯俊
  • 4篇陈黛影
  • 3篇陆国才
  • 3篇佘佳红
  • 3篇姜华
  • 2篇张淑英
  • 1篇奚桂林
  • 1篇胡振林
  • 1篇张晓冬
  • 1篇戴益民
  • 1篇张晓芳
  • 1篇朱海
  • 1篇郭竹英
  • 1篇张晓东

传媒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rhLFA-3:Fc融合蛋白连续静脉注射对食蟹猴长期毒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食蟹猴静脉注射重复给予rhLFA-3:Fc融合蛋白的安全性。方法:将食蟹猴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rhLFA-3:Fc融合蛋白低、中和高剂量组(1,5和20 mg.kg-1),每组6只,静脉注射给药,每周2次,连续90 d,恢复期180 d,进行各项毒理学指标检测。结果:rhLFA-3:Fc融合蛋白使各剂量组食蟹猴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各剂量组动物给药后免疫学指标发生一定改变,表现为CD2+,CD3+,CD4+及CD8+淋巴细胞下降,发生迟发性变态反应的动物数及反应强度降低。给药组部分食蟹猴脾脏的绝对重量和相对重量偏大,而恢复期时未发现类似情况。组织病理学结果提示rhLFA-3:Fc融合蛋白的靶器官为脾脏和淋巴结,表现为脾脏淋巴滤泡及淋巴结皮质区以次级淋巴滤泡结构为主,大多生发中心明显肥大,B淋巴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像相对数量较多。其余指标包括一般症状、体重、摄食量、呼吸、体温、瞳孔、尿液、心电图、生化指标、骨髓象等未见明显与供试品相关的异常。结论:rhLFA-3:Fc融合蛋白iv 90 d(每周2次)毒性作用位点为免疫系统,靶器官为脾脏和淋巴结。rhLFA-3:Fc融合蛋白iv对食蟹猴的安全剂量为20 mg.kg-1。建议临床使用时应密切注意rhLFA-3:Fc融合蛋白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张晓芳佘佳红李先平陆国才张晓冬姜华陈黛影戴益民张淑英袁伯俊
关键词:FC融合蛋白食蟹猴毒性
岩黄连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荟萃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岩黄连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方法检索1998年至2007年的医学数据库及会议论文集,获得以病毒性肝炎为研究对象,观察岩黄连治疗效果的对照临床试验。总计15项临床试验1332例患者纳入荟萃分析。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治疗有效率、丙氨酸转移酶降低百分比(ALTR)和总胆红素降低百分比(TBR)。应用RevMan4.2分析软件进行统计,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总的治疗效应。结果岩黄连与阳性保肝药物相比,治疗有效率的相对危险度(RR)为1.32(1.10,1.58),ALTR的加权均数差(WMD)为11.11(2.68,19.54),TBR的WMD为23.62(14.91,32.33)。基础保肝药物加岩黄连与单用基础护肝药物比较,治疗有效率的RR为1.39(1.18,1.64),ALTR的WMD为6.30(0.58,12.05),TBR的WMD为9.09(-0.37,18.55)。岩黄连联合用药与阳性对照比较,治疗有效率的RR为1.33(1.09,1.63),ALTR的WMD为8.59(0.22,16.96),TBR的WMD为21.27(10.35,32.20)。结论岩黄连注射液具有保肝、退黄作用,可以治疗病毒性肝炎。但由于纳入研究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以及发表偏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奚桂林姜华朱海陈黛影陆国才袁伯俊
关键词:岩黄连肝炎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大鼠的长期毒性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Fc)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4组,各30只:TNFR-Fc低剂量组(5 mg.kg-1)、中剂量组(15 mg.kg-1)和高剂量组(45 mg.kg-1)和溶媒对照组(溶媒2.0 mL.kg-1)。每只大鼠每100 g体重给药的容量0.2 mL。途径:sc,给药期:180 d。每周给药2次。给药90,180 d和停药后30 d,分别观察一般临床体征,检测11项血液指标、10项血液生化指标和24项器官或组织病理检查,测定抗体和抗体中和能力。结果一般体征和血液学及临床生化指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明显改变。实验组自第4周开始有大鼠产生抗体,第8周所有用药大鼠均产生抗体,各剂量组均未产生中和抗体。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给药各组动物的肝、肾有轻重不等的瘀血和轻度细胞水肿;可能为受试大鼠自身感染性病变或动物处死及组织处理过程产生的人为性损害。肺脏病变有灶性或片块分布的肺泡腔内出血,是由于动物处死挣扎所致。结论各剂量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的由药物导致的生理生化改变和病理损害,也未发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各组大鼠抗体均无中和TNFR-Fc活性能力,大鼠皮下注射TNFR-Fc的安全剂量为45 mg.kg-1。
郭竹英佘佳红姜华张淑英张晓东陈黛影袁伯俊
关键词:毒性
乙肝核酸疫苗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乙肝核酸疫苗对小鼠和豚鼠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小鼠和豚鼠分别按体重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剂量分别为0·5,1·5,4·5mg·kg-1,豚鼠剂量分别为0·1,0·4,0·8mg·kg-1)和溶媒对照组。2种动物均每周后肢肌内注射2次,共8周。末次给药后24h和停药后30d分别测血液学、血液生化、病理检查和小鼠的各项免疫指标(包括IgG1和IgG2a亚型血清水平、血清抗核抗体、血清抗体总水平、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血清水平、外周血中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和染色体整合检测)。结果:两种动物各剂量组的各项常规检测指标均未见有任何异常变化,与空白及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小鼠免疫指标未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改变。结论:受试疫苗在两种动物未观察到明显的生化、病理学、免疫学指标异常。小鼠和豚鼠肌内注射乙肝核酸疫苗的安全剂量分别为4·5和1·2mg·kg-1。
佘佳红袁伯俊陆国才胡振林陈黛影
关键词:乙肝核酸疫苗小鼠长期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