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琳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毒性
  • 4篇纳米
  • 3篇应激
  • 3篇内质网
  • 3篇内质网应激
  • 2篇毒性机制
  • 2篇毒性效应
  • 2篇炎症
  • 2篇氧化锌
  • 2篇生物安全性
  • 2篇双酚
  • 2篇双酚A
  • 2篇纳米氧化锌
  • 2篇纳米银
  • 2篇安全性
  • 1篇低剂量
  • 1篇毒理学效应
  • 1篇毒性测试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损伤

机构

  • 7篇南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国家纳米科学...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赵琳
  • 6篇陈瑞
  • 4篇陈锋
  • 3篇龙鼎新
  • 3篇陈春英
  • 2篇刘翅琼
  • 2篇霍玲玲
  • 1篇让蔚清
  • 1篇洪燕
  • 1篇王晓梅
  • 1篇赵宇亮
  • 1篇陈春英
  • 1篇石小飞
  • 1篇白茹

传媒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毒理学杂志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在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针对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信号通路,从细胞和动物水平,研究纳米银颗粒(AgNPs)诱发产生毒性效应的剂量水平,探讨NPs在实际应用中的最低有效毒...
陈瑞霍玲玲赵琳赵宇亮陈春英
关键词:纳米银内质网应激气管滴注
文献传递
纳米氧化锌毒性效应及毒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纳米材料的产业化,纳米氧化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化妆品、抗菌剂、橡胶、涂层、塑胶等.纳米氧化锌在环境中发生人体暴露的可能性逐渐增大,生物安全和潜在的毒性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基于近几年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哺乳动...
赵琳陈瑞陈锋龙鼎新陈春英
关键词:纳米氧化锌毒性机制生物安全性
文献传递
双酚A对小鼠心脏损伤及其机制初步探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双酚A对小鼠心脏组织的损伤作用。方法 50只健康昆明(KM)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剂量组分别给予2.4、24、240、480 mg/kg双酚A灌胃染毒,对照组给予玉米油灌胃,每天1次,共28 d。试验中计算心脏脏器系数,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中Ca2+-ATP酶的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小鼠Ca2+-ATP酶活性下降(P<0.05),心脏脏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心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且随着剂量增加病理改变程度越显著。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排列疏松,间隙增宽,间质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甚至心肌坏死。雌雄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双酚A对小鼠心脏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双酚A导致小鼠心肌组织炎症与Ca2+-ATP酶活性下降有关。
洪燕陈锋王晓梅刘翅琼赵琳
关键词:双酚A心脏损伤CA2+-ATP酶炎症
双酚A对MCF-7细胞内DNA甲基化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双酚A对MCF-7细胞内整体DNA甲基化水平及甲基化转移酶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浓度为10-6mol/L、10-7mol/L的双酚A作用于MCF-7细胞72 h后,免疫荧光法测5-甲基胞嘧啶的含量,RT-PCR法测DNMT1、DNMT3A、DNMT3B mRNA的表达。结果双酚A(10-6mol/L、10-7mol/L)作用72 h后,与溶剂对照组(0.1%DMSO)相比,5-甲基胞嘧啶的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表明浓度为10-6mol/L双酚A处理组的DNMT1的mRNA的表达下降,10-6mol/L、10-7mol/L双酚A组的DNMT3A和DNMT3B的mRNA的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酚A能够引起MCF-7细胞整体DNA甲基化水平下调,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甲基化转移酶的表达来实现。
刘翅琼赵琳陈锋
关键词:双酚ADNA甲基化DNMT1DNMT3B
纳米氧化锌毒性效应及毒理学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纳米氧化锌(nano-ZnO)为白色或微黄色的超细粉体(1-100 nm),是当前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无机材料,其突出特点是同时具有纳米材料和传统氧化锌材料的双重特性,主要应用于化妆品、纺织、抗菌、建筑材料、涂料工业和光催化剂等领域。nano-ZnO的大量使用增加了人体暴露机会,有可能通过多种传播途径进入人体。比如,Chen等[1]实验发现nano-ZnO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后主要滞留在肺部,
赵琳陈瑞陈锋龙鼎新陈春英
关键词:纳米氧化锌毒性机制生物安全性
打印机使用过程中颗粒物等有害因素释放及其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打印机的应用日趋广泛,其释放的颗粒物质尤其是纳米颗粒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已经证明纳米级颗粒物更容易进入呼吸系统,穿越气血屏障,随之引起机体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遗传毒性等。打印机释放颗粒的暴露水平评价及其毒理学效应识别是评估打印机健康风险的基础。本文综述了打印机工作场所颗粒暴露水平的监测结果、实验室模拟研究进展、人体采样评价、流行病学调查、体外细胞或整体动物水平毒理学效应评价方法及结果,并提出了打印机危害评估过程的标准化方案建议,以利于不同研究间的比较和总结。
石小飞陈瑞霍玲玲赵琳白茹让蔚清陈春英
关键词:打印机颗粒物质细胞毒性炎症反应
低剂量纳米银暴露致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应激反应
2015年
目的探讨纳米银(AgNPs)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毒性效应的影响,为AgNPs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gNPs(0、6.25、12.5、25、50、60、80μg/ml)和RAW264.7共同培养,8、24 h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比色法(MTT)测定各组细胞的活力,选取2.5、5μg/ml两个无明显细胞毒性的浓度进行后续研究,检测应激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结果用2.5、5μg/ml的AgNPs处理细胞,24 h后相差显微镜下可见Ag NPs进入细胞内,且5μg/ml组的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变;8、24 h后ELISA结果显示,IL-6无明显变化,在5μg/ml的24 h处理组TNF-α表达有显著升高,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在5μg/ml的24 h处理组表达明显上调。结论 RAW264.7细胞暴露于低剂量的AgNPs后表现出明显的应激反应,并且与暴露剂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低剂量AgNPs能够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长期暴露可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应引起高度关注。
赵琳陈瑞龙鼎新陈锋陈春英
关键词:纳米银低剂量毒性内质网应激
内质网应激方法评价外来物质的最低毒性效应剂量
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累积将造成环境污染.这些化学物质大多是由人类活动或人工制造的产品释放导致的.按照形成的损害后果,化学污染主要分为免疫损伤、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化学品类损害,针对化学污染物传统的毒性测试产生的数...
陈瑞霍玲玲赵琳陈延东龙鼎新常彦忠陈春英
关键词:化学污染物毒性测试内质网应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