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高峰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专利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电子电信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3篇卫星
  • 2篇堆叠
  • 2篇遥感
  • 2篇图像
  • 2篇激光
  • 2篇光子
  • 1篇低频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图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坡度
  • 1篇地形数据
  • 1篇抖动
  • 1篇性能分析
  • 1篇遥感图像
  • 1篇遥感卫星
  • 1篇遥控
  • 1篇优化器
  • 1篇云检测
  • 1篇神经网

机构

  • 7篇中国空间技术...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北京空间机电...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7篇郭高峰
  • 3篇高洪涛
  • 3篇刘希刚
  • 2篇李松
  • 2篇马跃
  • 1篇曹东晶
  • 1篇王伟刚
  • 1篇郑钢铁
  • 1篇梁鲁
  • 1篇唐绍凡
  • 1篇王光远
  • 1篇刘宁
  • 1篇黄缙
  • 1篇刘洋
  • 1篇关新
  • 1篇张新伟
  • 1篇戴君
  • 1篇范立佳
  • 1篇李少辉
  • 1篇肖化超

传媒

  • 2篇红外与毫米波...
  • 1篇航天返回与遥...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空间相机低频隔振系统及试验验证被引量:11
2011年
随着遥感卫星分辨率的提高。星上微振动对空间相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在相机与卫星平台之间安装隔振装置,将飞轮、扫描机构等扰振源产生的振动与相机隔离开来是一种改善其工作环境的有效方法。文章介绍了针对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研制的相机被动隔振系统,以及在地面结构星上进行的联合隔振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传递至相机的两个主要扰振频率分量分别得到了96%与98%的衰减,相机图像的抖动量由5~10像元降低至了0.5像元以内。这项工作验证了通过相机隔振解决微振动问题的有效性,并为今后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关新王光远梁鲁陈祥唐绍凡王伟刚曹东晶屠永刚郭高峰张国斌郑钢铁
关键词:图像抖动被动隔振空间相机
一种基于摆动方向的绳系卫星面内角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摆动方向的绳系卫星面内角控制方法:绳系卫星系统以收放绳速度<Image file="DDA0004870720800000014.GIF" he="67" imgContent="drawing" im...
郭高峰张晓峰姜洋陈曦阳焱刘希刚高洪涛范立佳
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云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云检测方法,步骤一、建立多尺度U‑net神经网络;所述多尺度U‑net神经网络包括编码器、解码器和SPP U‑net网络结构;步骤二、收集若干张含云遥感图像,进行裁剪、通道选择、...
余婧高洪涛张晓峰刘希刚郭高峰郭倩蕊梁德印肖化超刘洋
文献传递
基于全球地理板块的遥感卫星自主任务规划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全球地理图层的遥感卫星自主任务规划方法及系统,能够自主运行、规划观测任务。根据任务规划结果,自主完成观测需求的提出、观测任务的聚合、生成动作序列,驱动相关指令执行,完成自主观测和任务的执行。本发明利用预存...
陈曦景泉王倩莹郭倩蕊李少辉刘希刚高洪涛王家炜戴君郭高峰苏传国
一种星载激光测高仪在轨激光足印定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星载激光测高仪在轨激光足印定位方法,包括:计算光轴监视相机测量坐标系到星敏感器姿态测量坐标系的转换矩阵;计算在轨激光足印在地心地固坐标系中的位置;卫星在轨运行阶段出现轨道交叉后,多激光波束在轨道交叉位置形成...
国爱燕王凯鑫贺涛刘宁梁德印郭高峰李何羿黄缙赵晨光张新伟李爱华
不同鉴别阈值条件下SiPM光子计数激光雷达探测模型及性能分析
2023年
硅光电倍增管(Silicon Photomultiplier,SiPM)具有极高的探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且在多光子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动态范围以及线性响应的特性,在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应用中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SiPM多像元、单时间通道的工作模式,其输出电压信号相较于其他单光子探测器更大概率出现脉冲堆叠现象,不同鉴别阈值条件下的SiPM探测过程更为复杂。针对该问题,本文建立了SiPM光子事件响应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由脉冲堆叠引发的屏蔽效应和触发效应两种特殊情况的时域分布,最终建立了SiPM半解析的探测概率与虚警概率模型。同时,搭建了基于SiPM探测器的光子计数雷达系统,通过观察实测输出电压波形以及光子点云分布与理论模型相符(R^(2)>0.95)。通过查全率与查准率对不同鉴别阈值的SiPM光子点云分布进行定量评价,并给出最优鉴别阈值区间,这对基于SiPM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系统硬件参数的优化设计以及探测性能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欣缘肖毅马跃向雨琰郭高峰王家炜黄炜怡谭崇涛李松
考虑脉冲高度分布(PHD)的光电倍增管光子探测模型被引量:1
2023年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s,PMT)具有光子级别的灵敏度,而且没有物理意义上的死区时间,在光子计数雷达应用中有独有的优势,但PMT响应单光子输出脉冲高度呈高斯随机分布,且不同脉冲之间还有可能产生堆叠,传统的单光子模型不能准确描述PMT的光子探测过程。针对PMT输出脉冲高度随机分布,脉冲堆叠现象和光子事件鉴别阈值的设置对光子事件探测概率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的PMT光子探测模型,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简化,通过蒙特卡洛仿真验证了简化模型的适用性。搭建了光子计数雷达系统,通过和盖革模式APD进行实验对比,发现PMT光子探测模型虽然有略微的探测概率损失,但在测距应用中具有更小行走误差和更高测距精确度。实验也证明了新模型相比于传统单光子探测模型更符合PMT的光子事件探测概率分布,新模型对基于PMT光子计数雷达的系统设计和理论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向雨琰马跃郭高峰景泉李松
关键词:光电倍增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