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健
- 作品数:16 被引量:63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输精时间、配种后转群时间和哺乳期长短对母猪年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为研究母猪输精时间对受胎率的影响、配种后转群时间对分娩率和产仔数的影响以及哺乳期长短对非生产天数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进行了3次试验。试验一选取160头发情母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发情后12、24、36 h和48 h输精;试验二选取60头配种后的母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配种后7 d和35 d转至妊娠舍;试验三选取56头母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14、21 d和28 d时断奶。结果显示:发情后24 h输精的母猪受胎率最高;母猪在配种后35 d转至妊娠舍分娩率和总产仔数最高;哺乳期为21 d母猪非生产天数最低。
- 孟凡伟傅金銮叶健王爱国
- 关键词:输精转群哺乳期年生产力
- 电子母猪群养系统下母猪妊娠期体表损伤以及行为学的研究
- 2016年
- 本研究旨在分析在电子母猪群养系统(ESF)下,母猪体表健康和福利状况的变化。试验选取河南某公司种猪场(1场)和安徽某公司种猪场(2场)ESF系统下饲养的妊娠期母猪为研究对象。试验一分别对1场大白猪和长白猪不同胎次和不同妊娠期35、56、87 d和100 d母猪头部、肩部、背部、两侧、臀部、尾巴和阴部7个部位进行损伤程度评分;试验二通过对1场和2场猪群活动情况的观察,包括躺卧/犬坐、站立/走动、等待进入饲喂站和正常活动(采食/饮水/排泄),记录处于不同状态下的母猪头数。试验结果表明电子母猪群养设备下猪群结构稳定后,体表健康状况和福利处于较好水平,且随妊娠天数逐渐减小,对于猪只的动物福利有一定的提高,肩部、两侧和头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随着妊娠天数增加,头部、肩部、两侧、背部、臀部、尾部,损伤程度评分逐渐降低;阴户先降低,再升高。此外,1~4胎,随胎次的增加,刚转入时胎次高的体表损伤程度评分较低。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早上5点开始饲喂对母猪影响最小。
- 涂金敏叶健傅金銮王爱国
- 关键词:体表损伤行为学
- 电子母猪群养系统和限位栏系统猪繁殖性能的比较
- 引言随着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的不断增长,探索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施,提高猪群的管理效率刻不容缓。我国养猪业在改变传统小栏群养母猪而采用限位栏饲养妊娠母猪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限位栏为主的妊娠母猪饲养模式。传统限位栏的使...
- 涂金敏傅金銮叶健王爱国
- 文献传递
- 母猪断奶后发情刺激和分娩前体况对发情率和总产仔数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为研究断奶后不同时间公猪、光照刺激以及体况对母猪发情率和总产仔数的影响,选取同一批次断奶的二元母猪560头,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时间的公猪和光照刺激。结果显示,分别接受长时间公猪(12 min)和光照(16 h)刺激,发情率和总产仔数会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1)。此外,试验选取同一批次并处于第三胎的母猪116头,根据其分娩期上产床时的P 2点背膘厚,分为12~14 mm、15~18mm和19~21mm3组,跟踪记录断奶后7天内发情的数量和下一胎总产仔数。结果显示,背膘厚处于15~18 mm的母猪发情率和总产仔数高于其他组,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公猪和光照刺激以及控制母猪背膘厚在15~18 mm范围内,能极大的发挥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生产成绩。
- 孟凡伟傅金銮叶健王爱国
- 关键词:二元母猪体况发情率产仔数
- 断奶至配种间隔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本研究旨在对断奶至配种间隔(下文简称"断配间隔")进行表型与遗传分析,探究其与各繁殖性状之间的相关,为其在育种中应用奠定基础。试验选取某核心场近6年繁殖记录,围绕断配间隔性状,对不同品种共7 843条繁殖记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DMU软件和动物模型估计了大白猪产后1周之内断奶发情间隔共3 297条繁殖记录断配间隔、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和仔猪均匀度的遗传力;并评估了各性状之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胎次、母猪分娩季节和断奶日龄均对断配间隔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水平总产仔数有显著影响(P<0.05),品种效应接近显著;断配间隔、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和仔猪均匀度遗传力分别为0.046、0.077、0.093、0.110和0.047;断配间隔与产仔性能表型相关接近于0,遗传相关呈弱的正相关;与仔猪均匀度表型和遗传相关均呈弱的负相关。可见,总产仔数越多,断奶至配种间隔越长;仔猪均匀度越差,断配间隔反而越短。因此,在提高总产仔数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对断奶发情间隔的选择。
- 叶健傅金銮叶道武刘德武吴珍芳王爱国
- 关键词:繁殖性状
- 仔猪初生窝重性状的遗传评估
- 2019年
- 本文旨在计算温氏某育种场大白猪初生窝重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评估基因组选择不同计算方法对初生窝重性状的选择准确性。利用DMU软件和动物模型估计初生窝重的方差组分,包括加性方差组分和永久环境效应方差组分,并计算性状的遗传力。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分型方法,构建大白猪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并利用GVCB-LUP和BLUPF90软件,验证群体分别使用BLUP、GBLUP和ssGBLUP方法计算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初生窝重的遗传力为0.08,为低遗传力性状。初生窝重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和弱差猪仔数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68,0.88和-0.17。基因组选择结果显示,验证群体ssGBLUP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最高,达到0.38,比常规BLUP方法提高了15.79%,与BLUP估计育种值秩相关达到0.63。对初生窝重的选择,可有效提高产仔数;且结合ssGBLUP方法的基因组选择,能够有效提高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
- 叶健谈成谈成吴珍芳
- 关键词:大白猪初生窝重
- 不同时间跨度表型资料对种猪遗传评估的影响
- 2019年
- 以杜洛克猪主要生长性状为研究对象,评估不同时间跨度、相同个体估计育种值(EBV)的准确性和排名的差异。利用DMU软件和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了主要生长性状的方差组分,并计算性状的遗传力;划分不同时间跨度,包括2年、3年、4年、5年和全部数据,评估验证群体个体的EBV准确性及其与利用全部数据时评估育种值的秩相关。结果表明,115 kg体重日龄(AGE)、30~115 kg日增重(ADG)、115 kg体重背膘厚(BF)、115 kg体重眼肌面积(LEA)和综合体型评分(BCS)的遗传力分别为0.22、0.16、0.38、0.30和0.09,除BCS外,均为中高遗传力性状。固定方差组分情况下,AGE、ADG、BF、LEA和BCS的EBV准确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62~0.64、0.56~0.59、0.72~0.73、0.67~0.69和0.49~0.53;不固定方差组分情况下,各性状EBV准确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64~0.65、0.51~0.59、0.61~0.73、0.67~0.69和0.42~0.53;不同条件下,秩相关均较为接近。利用群体全部数据计算方差组分作为先验值,优于利用阶段数据方差组分估计值时EBV准确性;不同时间跨度下,EBV排名差异较小,可适当缩小数据取值时间范围。
- 叶健曾海玉蔡更元蔡更元
- 关键词:杜洛克猪生长性状时间跨度
- 大白猪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育种中存在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分析温氏某育种场大白猪主要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并探讨不同背膘测定方法的变化(从A超到B超)以及终测体质量的变化(从达100 kg体质量日龄到达115 kg体质量日龄)对育种的影响。【方法】利用DMU软件和单/多性状动物模型计算了达100 kg体质量日龄(AGE)和100 kg体质量背膘厚(BF)的加性方差和窝效应方差,计算各性状遗传力,并分别评估了在只有终测体质量100 kg左右(AGE-100)或只有B超(BF-B)情况下,2016年新测定个体估计育种值(EBV)与正常遗传评估EBV的泊松相关和秩相关。【结果】AGE和BF遗传力分别为0.21和0.41,窝效应分别为0.27和0.15,单/多性状模型基本保持一致;此外,在去除终测体质量115~130 kg内数据或A超测定数据的情况下,新终测个体EBV与正常情况计算EBV的泊松相关分别为0.96和0.94,秩相关分别为0.96和0.92,单/多性状模型基本保持一致。【结论】调整背膘测定方法比调整终测体质量对选种影响小,应该重新选择校正公式。
- 叶健胡晓湘边成曾谨勇张承华郑恩琴蔡更元刘德武王爱国吴珍芳
- 关键词:生长性状育种
- 妊娠期背膘变化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2019年
- 母猪的繁殖性能是猪场主要生产指标,而母猪的背膘厚与繁殖性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为研究母猪妊娠期不同阶段调控背膘厚对母猪的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温氏种猪公司新法系经产大白母猪为研究对象,测定妊娠期各阶段母猪背膘厚及繁殖性能。结果表明:妊娠前期和中期背膘厚调控范围为-2~3 mm母猪繁殖性能最佳;妊娠后期背膘厚调控范围为-2~0 mm母猪繁殖性能最佳。妊娠期母猪背膘厚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可以提高其繁殖性能,增加猪场效益。
- 陈永岗孔令旋叶健李根蔡更元
- 关键词:大白猪妊娠期背膘厚繁殖性能
- 仔猪均匀度表型及遗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本研究旨在对仔猪均匀度进行表型与遗传分析,探究其与各繁殖性状之间的相关,为其在育种中应用奠定基础。试验选取某核心场近6年产仔记录,利用DMU软件和动物模型估计了仔猪均匀度的加性方差、与配公猪效应方差和永久环境效应方差,计算各品种该性状遗传力;并评估了大白猪仔猪均匀度与主要繁殖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仔猪数和21日龄窝重)之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品种、胎次和母猪分娩年季对仔猪均匀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遗传力分别达到0.059、0.065和0.027,与配公猪效应变化范围为0.008~0.014,永久环境效应变化范围为0.000~0.017;此外,表型与遗传相关结果较为接近,仔猪均匀度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呈中等正相关,与断奶仔猪数和21日龄窝重相关均接近于0。随着产仔数的增加,仔猪整齐度逐渐减小。因此,在增加产仔数的同时,应考虑对仔猪均匀度的选择。
- 叶健傅金銮叶道武刘德武吴珍芳王爱国
- 关键词:繁殖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