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骨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骨折
  • 1篇应用解剖学
  • 1篇植骨
  • 1篇置钉
  • 1篇治疗胸腰椎骨...
  • 1篇伤椎置钉
  • 1篇竖脊肌
  • 1篇椎弓
  • 1篇椎弓根
  • 1篇椎弓根螺钉
  • 1篇椎弓根螺钉内...
  • 1篇椎弓根螺钉内...
  • 1篇椎弓根植骨
  • 1篇椎骨
  • 1篇椎体
  • 1篇阻滞术
  • 1篇位点

机构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郑明辉
  • 2篇陈永和
  • 1篇瞿东滨
  • 1篇任涛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2篇202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经皮伤椎植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经皮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观察。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9例,所有患者为T_(11)~L_(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患者依据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植骨组(n=15)、经伤椎固定组(n=58)、跨伤椎固定组(n=16)。测量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统计分析末次随访Ha丢失率、Hm丢失率及后凸Cobb角丢失率,观察3组治疗后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的恢复情况。结果89例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具有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中,经伤椎固定植骨组Hm丢失率(7.73±5.26)%及经伤椎固定组Hm丢失率(11.71±11.15)%均较跨伤椎固定组Hm丢失率(19.81±8.50)%低,有显著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植骨组较单纯经伤椎固定组Hm丢失率低,两者比较具有近似性统计学差异(P=0.052)。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经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体内植骨更有效的防止术后伤椎中央高度的丢失。
任涛瞿东滨郑明辉马洋洋陈永和李建龙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骨折分型伤椎置钉经椎弓根植骨
竖脊肌平面阻滞术阻滞位点的解剖学研究
2024年
目的 明确胸神经背外侧支(Dorsolateral branch, DLB)在竖脊肌深面与椎旁间隙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8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清除竖脊肌-横突平面与胸椎旁间隙之间的疏松组织,测量DLB与横突间韧带(Intertransverse ligament, ITL)、肋横突外侧韧带(Lateral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 LCTL)之间的距离。结果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的胸神经背外侧支通过一个骨纤维管与椎旁间隙中的脊神经相连通,其周围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竖脊肌-横突平面DLB与ITL、LCTL之间的距离从T_(1)~T_(11)总体呈现递增的关系,T_(1)节段最小,分别为(4.86±1.81)mm和(5.02±1.60)mm,T_(11)节段最大,分别为(7.94±2.43)mm和(8.43±2.57)mm。结论 竖脊肌与横突平面处DLB可能是竖脊肌平面阻滞术的一个较理想的阻滞点,在超声引导下,使用ITL和LCTL作为定位标志行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具有可行性。
陈永和马洋洋郑明辉
关键词:竖脊肌应用解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