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兆佳

作品数:21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树种
  • 3篇亚热带
  • 3篇生物量
  • 3篇阔叶
  • 3篇阔叶林
  • 3篇常绿
  • 3篇常绿阔叶
  • 3篇常绿阔叶林
  • 2篇亚热带常绿阔...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油料
  • 2篇造林
  • 2篇中段
  • 2篇生态分布
  • 2篇碳氮
  • 2篇区系
  • 2篇种源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机构

  • 21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海南大学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 1篇湖南省林业科...
  • 1篇广州市林业和...

作者

  • 21篇李兆佳
  • 17篇周光益
  • 15篇赵厚本
  • 10篇邱治军
  • 8篇王旭
  • 4篇吴仲民
  • 2篇杨乐苏
  • 2篇顾茂彬
  • 1篇刘敬坤
  • 1篇陈景震
  • 1篇王胜坤

传媒

  • 4篇林业与环境科...
  • 3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经济林研究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广西林业科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7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蝶的区系组成与生态分布被引量:2
2017年
1990—1998年和2006—2015年每年对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进行区系调查,结果表明,南岭共有眼蝶科68种,其中东洋区共57种,东洋区属主导分布型;中国华南、西南、华中区的共有种共50种,其它分布区种类少,说明南岭眼蝶与南岭植物一样主要属亚热带区系;眼蝶科中的黛眼蝶属有29种,超过云南、海南、台湾、福建省等地的黛眼蝶属种数。2012—2015年对南岭南北坡不同海拔的蝶类分布进行了研究,共发现眼蝶39种669头,其中南坡32种417头,北坡23种180头,山顶5种72头。在区系组成上,南坡拥有更多的南亚热带至热带的眼蝶种类;在海拔分布上,南北坡栖息于中海拔(1 000~1 100 m)森林中的眼蝶种数比低海拔(500~600 m)多。造成眼蝶南北坡分布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南坡冬季温度高于北坡,且南坡植物区系中拥有更多的热带广布成分;而造成中海拔眼蝶种数较多的原因是该区域人为活动较少、原始植被保留比较完整。
龚粤宁邱治军周光益杨昌腾李兆佳顾茂彬
关键词: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系生态分布
鳞籽莎对间伐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以广州流溪河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伐1.5 a后林下植物的组成、相似性、重要值和多样性,研究多年生草本植物鳞籽莎对间伐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6个小样方共记录林下植物102种,隶属51科,84属。间伐总体上增加了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其中对灌木层(含乔木幼苗和幼树)的影响较明显。与非鳞籽莎样地相比,鳞籽莎样地的林下植物物种数量较少,并且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间伐对其物种数量的增加值不如非鳞籽莎样地显著;且间伐对非鳞籽莎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强效果较鳞籽莎样地显著。从而表明间伐在短期内能一定程度增加林下植物的多样性,但是间伐对鳞籽莎样地林下植物影响效果较非鳞籽莎样地差,鳞籽莎的大量存在显著削弱了间伐对林下植物的影响效果。
慈航李兆佳周光益赵厚本邱治军
关键词:次生林间伐树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增加光照对林下樟树苗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揭示增加光照对林下樟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促进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更新,【方法】选择中上层植物种为常绿阔叶树和苦竹的退化天然次生林,采用伐除苦竹后补植樟树苗木的方法研究增加光照对樟树苗木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遮阴试验研究樟树幼苗对光照强度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伐除苦竹对林下樟树苗木存活和生长有明显影响,林冠开度由2.36%±0.46%(对照林分)提高到11.37%±0.87%(伐除苦竹林分)时,樟树苗木存活率由16.67%提高到63.89%,地径生长量由0.5 cm提高到0.9 cm,树高生长量由0.16 m提高到0.63 m。在30%~50%遮阴条件下,樟树幼苗高生长显著高于对照(未遮阴)和其他处理的植株,遮阴70%~90%时与对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0%~70%遮阴处理下的叶片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和90%遮阴处理;叶面积和叶片厚度随着遮阴程度增加而下降,而比叶面积的变化趋势则相反;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叶片含水量增加并呈台阶式变化,70%~90%遮阴下的叶片含水量显著高于光照更强的处理。遮阴使樟树幼苗叶片叶绿素a和b含量上升,但遮阴强度达到90%时叶片叶绿素a和b含量出现下降;遮阴强度达到70%及以上时,叶绿素a/b比值低于其他处理。随着遮阴程度上升,樟树幼苗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均逐渐下降,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有例外(遮阴70%),光饱和点范围为800~1 200 μmol·m^(-2)·s^(-1),且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结论】在苦竹扩张严重的退化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中,伐除苦竹增加林地光照可提高樟树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有利于林分的更新和提质增效。轻度和中度遮阴条件下,樟树幼苗可通过减少对叶片的投入、降低最大净光合能力及提高叶绿素含量等策略来适应光照限制的生境;强度遮阴将严重抑制樟树幼苗的生长,从控制试验结果看,70%遮阴率是限制樟树幼苗生�
蔡继醇李兆佳周光益周光益王旭赵厚本吴仲民
关键词:光照光合作用比叶面积叶绿素
4个杉木品系在广东省天井山林场的生长比较被引量:8
2017年
文章测量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4个品系树高、地径、冠幅、高径比和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比较了不同品系苗木在造林2 a后的存活与生长表现。结果表明,GLS-1和YL-061的保存率较高,依次为GLS-4和YL-020;杉木苗品系之间的生长表现、光合能力与保存率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为GLS-1苗木生长最好,YL-061次之,YL-020和GLS-4生长相近且低于前两个品系;各品系之间的高径比没有显著差异。造林2 a的初步结果表明,GLS-1和YL-061可以作为附近区域杉木人工林造林的候选品种。
彭华贵李兆佳周志平周光益曾庆团孔祥南
关键词:杉木造林试验
南岭中段弄蝶空间分布格局及多样性分析
2021年
为了分析南岭中段区域弄蝶(Hesperiidae)的物种组成、南坡与北坡的差异、不同海拔弄蝶的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特点,选择南岭中段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南坡)和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为监测区开展研究。2012—2015年共发现弄蝶83种,其中南坡73种,北坡43种,加之前人调查和记录的共有53属144种,其中东洋区占80.56%,东洋-古北区占14.58%;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华南、西南、华中3区共有种占31.25%,仅分布于华南区占29.17%,华南区与西南区共有种占13.89%,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种占12.50%。在种的数量上,南坡高于北坡;除北坡海拔600 m外,各监测点种的数量存在年际间波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优势种不相同,南坡海拔600、1 100 m和北坡600 m的优势种均为旖弄蝶Isoteinon lamprospilus,而北坡1 100m的优势种为白弄蝶Abraximorphadavidii,山顶的优势种为无趾弄蝶Hasoraanura;中等海拨(1 000—1 100 m)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数、种群密度和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低山常绿阔叶林(500—600 m)和山顶矮林(1 850—1 902 m),该结果符合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中间高度膨胀"假说;南北坡间各监测点相似性指数在0.095—0.465,相似性指数最大的均是海拔500 m。南岭中段弄蝶在组分上呈现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有明显的以南岭为核心向周边扩散的现象,暗示了南岭中段可能为中国弄蝶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该研究结果可为林业区划、环境监测、蝶类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王旭周光益李兆佳邱治军赵厚本王胜坤顾茂彬
关键词:生态分布协同进化
广东南岭天然常绿阔叶林林下光环境对林下幼树功能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4
2020年
光环境与幼树功能性状的关系对天然林的更新与演替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广东南岭区域天然常绿阔叶林下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冠层结构、林下光照数据和林下幼树功能性状等指标,研究林龄梯度下其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林下幼树功能性状对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中龄林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幼龄林和老龄林(P<0.05),随着林龄的增长,林冠开度和透光率逐渐下降,林龄梯度下透光率、R/FR(红光/远红光比值)、Bw/Rw(宽带蓝光/宽带红光比值)差异极显著(P<0.001);(2)天然常绿阔叶林中透光率与光质之间极显著相关(P<0.001),R/FR随着透光率的增加而增加,Bw/Rw随着透光率的增加而减少。(3)林下幼树功能性状在光环境之间差异显著(P<0.05),老龄林林下幼树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幼龄林,而叶片重叠率显著低于幼龄林;(4)在本试验地中,R/FR和Bw/Rw的变化对林下幼树的高径比和光合作用并无显著影响,光强对同种植物不同光环境下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较大。总体而言,林龄梯度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的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幼树功能性状的差异,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光环境对林下幼树更新的影响机制,同时为天然植被恢复和森林经营提供指导。
郑芬李兆佳邱治军邱治军周光益
关键词:光质
温度和元素含量对流溪河2个树种粗木质残体呼吸季节动态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粗木质残体(CWD)呼吸释放CO_2速率(R_(CWD))的年季节动态特征与温度及元素含量的关系,为CWD呼吸的碳通量计算和碳库模型建立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Li-Cor 8100)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石栎(Lithocarpus glaber(Thunb.) Nakai)的CWD进行连续1年的呼吸测定,同时测定CWD初始元素含量,分析温度及元素含量对R_(CWD)年季节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R_(CWD)的动态特征与温度变化趋势一致,表现出明显的单峰曲线格局;在所测定的温度范围(14. 5~28. 5℃)内,R_(CWD)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 <0. 01),温度驱动着R_(CWD)动态变化的64. 0%86. 2%,温度可预测马尾松R_(CWD)的64. 0%75. 6%,可预测石栎R_(CWD)的69. 3%86. 2%,马尾松的R_(CWD)总体小于石栎的;马尾松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3. 05)显著低于石栎的Q10值(5. 05)。针叶树种马尾松CWD的初始C含量显著高于阔叶树种石栎,而初始N、P含量显著低于石栎; R_(CWD)与初始C含量、C/N和C/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是0. 383、0. 590和0. 546,与初始N含量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2为0. 416,与初始P含量和N/P正相关但不显著,初始元素含量可以解释R_(CWD)变化的38. 3%59. 0%。[结论]温度和初始元素含量对R_(CWD)均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温度和初始C/N能解释R_(CWD)变化的50%以上,温度和初始元素含量显著影响CWD的呼吸或分解的整个动态过程。
慈航李兆佳周光益赵厚本邱治军杨乐苏
关键词:粗木质残体温度
不同种源光皮树叶功能性状分异及其对种子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了解不同种源光皮树在引种地叶功能性状的差异,探寻不同种源对环境的生存适应策略。[方法]以来自江西和广东韶关的不同种源光皮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片形态、营养成分、光合性状及种子品质进行测定,分析其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不同种源光皮树之间叶功能性状存在分异,其中:光合性状差异最大,尤其是叶绿素含量,变异系数高达80.09%;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片厚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3.41%、8.71%和9.38%;种子品质的变异系数较小,为6.29%~19.85%。叶功能性状对种子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种子千粒质量与叶片钙含量、叶组织密度显著正相关,与叶片磷含量、钾含量显著负相关;出油率与叶片镁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与叶组织密度显著负相关;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叶片厚度显著负相关,油脂的脂肪酸含量与叶片厚度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钙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种源光皮树叶功能性状间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到种子特性。钙是光皮树生长结果的关键元素,栽培过程中加强植物钙的管理是优质丰产的关键。
刘敬坤王旭王旭宝音满达李兆佳周光益皮志豪赵厚本
关键词:木本油料植物功能性状种子品质
林区公路对南岭森林集水区径流的影响
2019年
林区公路的生态水文影响历来少受关注,道路对集水区径流的影响及其机制仍不明确。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选取2个对比森林集水区,其一为自然状态(W1),另一个受旅游公路干扰(W2),利用各集水区2017年8月-2018年7月连续监测的降雨和流量数据,研究了林区公路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W2集水区,不同雨量级的次降雨产生的快速径流量是集水区W1的1.64-3.69倍,W2的水文响应值的年平均值(12.60%)是W1(4.32%)的2.92倍;而且在相似降水条件下W2的洪峰流量远大于W1,洪峰滞后雨峰的时间比W1短;(2)基于79场(W1)和87场(W2)雨量P≥5 mm的次降雨及其径流的监测,将两集水区各次降雨过程中产生的快速径流(QF)与降雨量(P)、降雨历时(PD)、前7天降水量(AP7)、最大30 min雨强(I30)、最大60 min雨强(I60)、平均降雨强度(AHRD)和初始流量(Fi)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两个集水区的快速径流都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呈极显著相关;此外W1的快速径流与I60呈极显著相关,与I30显著相关,W2的快速径流与I30和I60相关关系不显著,但与AP7呈显著相关;(3)观测期间,W2的年径流系数为0.489 5,W1的年径流系数为0.443 7,基流占总径流的比率(BF/R)在一年中每个月都表现为W2小于W1。林区公路修建引起了径流量、径流组分分配以及径流过程变化:林区公路明显增加集水区的快速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并使洪峰滞后雨峰的时间缩短,导致产生快速径流的主导因素改变;显著减少了集水区的基流补给,使集水区径流中基流比例显著减少。
谭秋邱治军周光益赵厚本李兆佳龚粤宁杨昌腾
关键词:林区公路次降雨水文响应
杉木伐桩活细根活力、非结构性碳含量及其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2024年
伐桩(stump)是森林经营过程中人工采伐剩余物,长期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其在水土保持、碳(C)吸收以及森林更新方面发挥的生态功能已受到关注,但伐桩活细根的活力,以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C、氮(N)、磷(P)含量随时间的如何变化尚不清楚.以湖南省临武县2014-2022年国家储备林建设期间产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伐桩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分析活细根的活力、NSC以及C、N、P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产生原因.结果显示:(1)随伐桩存留时间的延长,细根C含量在第一年显著上升,之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采伐第一年(2022年)到第9年(2014年)下降了10.06%;而N和P含量在第一年有所下降,随后逐年上升,直到第9年(2022年)分别增加了70.06%和103.03%;(2)杉木伐桩细根根系活力在采伐后的9年内仍较强,活力值介于92.34-113.22μg g^(-1)h^(-1)之间,整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3)杉木伐桩活细根NSC含量变化不显著,维持在228.59-267.65 mg/g之间.本研究表明杉木采伐9年后,伐桩活细根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能够持续从土壤中吸收N和P并将其储存于细根内,导致这些元素含量逐年上升;NSC总含量的稳定性可能暗示杉木伐桩细根NSC含量需要保持在一定阈值范围内,以维持根系的活力并使其在土壤中存活更长时间.(图3表1参50)
宝音满达郑冬英王旭赵厚本赵厚本李党仁李兆佳周光益皮志豪郭昊
关键词:伐桩细根化学计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