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丹
-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LDH和α-HBDH在B-ALL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检测血清LDH和α-HBDH在急性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探讨对疾病进展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确诊的236例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免疫分型结果。结果 236例B-ALL患者中,Pro-B以>15岁的女性为主,而Common-B和Pre-B则均以≤15岁的男性为主;与正常人群比较,LDH和α-HBDH血清检测水平在B-ALL患者中均增高(713.10±52.44U/L、485.80±35.74U/L),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和性别因素对B-ALL患者血清中LDH和α-HBDH水平则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B-ALL患者的血清LDH与α-HBDH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恶性程度,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借鉴意义。
- 许德英王小利孙真真吴玉丹常永超
- 关键词:血清LDH
- GRP78-ATF6-CHOP通路相关分子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的表达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GRP78-ATF6-CHOP通路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6-8周龄的健康清洁级129S1/SvJ种系小鼠,随机分为DSS组和对照组(n=8),DSS组饮用30 g/L DSS溶液,对照组饮用无菌蒸馏水;于第6天处死小鼠。通过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测定和HE染色等方法评估小鼠肠道炎症程度,采用qRT-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IRE1α、PERK、活化转录因子6(ATF6)和CHOP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GRP78、ATF6和CHOP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无肠炎表现,DSS组有严重的肠炎表现。与对照组相比,DSS组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GRP78、ATF6和CHOP mRNA表达升高(P均<0.001.。免疫组化显示GRP78主要表达于结肠上皮细胞的胞质及胞膜,ATF6主要表达于结肠上皮细胞的胞质及胞核,CHOP主要表达于结肠上皮细胞的胞核中;DSS组GRP78、ATF6和CHOP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GRP78-ATF6-CHOP通路相关分子可能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郭腾飞轩青霞吴玉丹董仕桢高磊陈攀常永超高强
- 关键词:葡聚糖硫酸钠葡萄糖调节蛋白78CHOP小鼠
- 维甲酸诱导基因I在DSS诱导的慢性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8~10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正常饮用无菌蒸馏水)和慢性炎症组(n=8),先给予10 g/L DSS溶液自由饮用7 d,然后正常饮用无菌蒸馏水14 d作为1个周期,循环3个周期后建立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于第70天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取结肠组织标本。肠道炎症程度通过测定结肠长度、HE染色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等方法评估。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IL-8和TNF-α),IRE1α和RIG-I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RIG-I、磷酸化(p)-IRE1α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小鼠无肠炎表现,而慢性炎症组小鼠结肠出现炎症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炎症组中IL-6、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增加,IRE1α和RIG-I mRNA表达量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IG-I蛋白主要表达于小鼠结肠上皮细胞胞质及间质细胞胞质中,p-IRE1α主要在结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浆细胞等细胞的胞质中表达,蛋白定量结果显示慢性炎症组RIG-I、p-IRE1α蛋白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RIG-I可能通过减低IRE1-RIDD-RIG-I在小鼠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吴玉丹戴发亮董仕桢郭腾飞高磊高磊常永超
- 关键词:小鼠
- 血清β2-微球蛋白联合免疫球蛋白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索血清β2-微球蛋白联合免疫球蛋白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纳为研究组,另选同时期就诊于我院的80例骨质疏松患者纳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β2-微球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β2-微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血清β2-微球蛋白和IgA、IgG水平分别为(9.24±2.67)mg/L、(14.26±3.21)g/L、(25.87±8.26)g/L高于对照组(4.28±0.56)mg/L、(6.57±0.68)g/L、(18.51±2.53)g/L,IgM(0.72±0.23)g/L低于对照组(1.24±0.56)g/L,且研究组的β2-微球蛋白及IgA、IgG水平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β2-微球蛋白联合免疫球蛋白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孙真真王婧婧吴玉丹许德英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清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骨质疏松
- 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PERK和ATF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调节激酶(PERK)和活化转录因子6(ATF6)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ERK和ATF6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结肠癌组织及距离病变组织5 cm以上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PERK和ATF6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IHC)、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和ATF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ATF6和PERK mRNA表达均较正常组织下调(P<0.05)。IHC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RK和ATF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PERK和ATF6主要定位于上皮细胞中。结论PERK和ATF6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下降说明缺乏适当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在肿瘤的发生机制中起作用。
- 高磊冯丹丹戴发亮董仕桢吴玉丹轩青霞陈攀金建军高强
- 关键词:结肠癌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
- 维甲酸诱导基因I在DSS诱导的小鼠慢性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 背景: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
- 吴玉丹
- 关键词:慢性肠炎维甲酸诱导基因葡聚糖硫酸钠
- 文献传递
- 初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分型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影响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究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骨髓免疫分型对MM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初诊MM患者95例,采用迈瑞BC-6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全血细胞计数,根据全血细胞计数结果计算得出NLR,并以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80)29例和低NLR组(NLR<2.80)66例;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生存分析法分析比较高NLR组和低NLR组MM的总生存时间;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免疫抗体表达;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NLR值与T细胞、Th(CD4+)细胞、Ts(CD8+)细胞、B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绝对值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的中位生存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CD4+细胞、CD8+细胞绝对值均显著减少(P<0.05);CD4/CD8和T细胞、B细胞、NK细胞、CD4+细胞、CD8+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NLR组CD117阳性率51.72%(15/29例)高于低NLR组27.27%(18/66例),差异有统计学(P<0.05)。T细胞、CD4+细胞、CD8+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绝对值与NLR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LR、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及骨髓瘤细胞CD117的异常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时间有关。
- 许德英孙真真王小利吴玉丹白娇红常永超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分型淋巴细胞亚群
- 凝血功能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对胰腺炎患者的PT、APTT、TT、FIB、D-D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血凝五项指标对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慢性胰腺炎(CP组)患者54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MAP组)4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SAP组)62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NC组)50例的血凝五项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中性粒细胞CD64(CD64)4种炎性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与NC相比,CP的各项结果无显著性差异。②与正常人相比,MAP血凝五项中D-二聚体检测结果明显升高(P<0.05),而SAP的各项结果均显明显升高,D-二聚体检测均值是正常人的4.5倍(P<0.01)。③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SAP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是MAP的3.8倍(P<0.01)。④与NC相比,SAP组患者的4种炎性因子TNF-α、PCT、CRP和CD64水平最高,其次为MAP组和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P时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急性时相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动态监测AP尤其是SAP的血凝五项指标及TNF-α、PCT、CRP和CD64水平,有助于了解SAP患者微循环障碍情况,及早预防MODS和DIC的发生。
- 许德英吴玉丹胡红霞王小利孙真真常永超
- 关键词:胰腺炎APTTTTF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