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脓毒
  • 2篇脓毒症
  • 1篇蛋白
  • 1篇婴儿
  • 1篇支原体肺炎
  • 1篇治疗儿童
  • 1篇综合征
  • 1篇组蛋白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毒
  • 1篇细胞毒效应
  • 1篇细胞因子
  • 1篇细胞因子分泌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功能
  • 1篇线粒体功能障...
  • 1篇膜炎
  • 1篇难治
  • 1篇难治性肺炎
  • 1篇难治性肺炎支...

机构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刘海英
  • 3篇吴春远
  • 3篇刘瑜
  • 3篇余洁明
  • 3篇王杏
  • 2篇赵宏霞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组蛋白在脓毒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毒效应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探讨组蛋白在脓毒症相关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研究组蛋白细胞毒效应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用不同浓度组蛋白H4(Histone H4,hH4)刺激人单核细胞(THP-1)并与加入IgG及TLR-4抗体干预组对比,测定不同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L-10的浓度;在含组蛋白的培养基中加入抗Toll样受体4 (tolllike receptor,TLR-4)抗体后孵育THP-1及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MEC),通过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及流式细胞检测评估细胞损伤凋亡程度。结果 ①低浓度组蛋白处理组IL-1β水平与对照组采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IL-10及TNF-α水平不同程度升高,中、高浓度蛋白处理组前述各细胞因子浓度均升高,抗TLR-4抗体干预组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及IgG干预组下降,P<0.01,差异显著。②经含高浓度组蛋白的混合培养基孵育24h后,THP-1及HMEC组清液中LDH含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比较,均较标准培养基组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计数显示凋亡细胞比例上升。加入IgG组上清液LDH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加入TLR-4抗体组上清液LDH水平与凋亡细胞的比例均显著降低。③对于THP-1细胞,与仅含组蛋白的对照组比较,加入TLR-4抗体的实验组凋亡细胞比例与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凋亡细胞比例的变化率(-63.77%)较细胞因子变化率(36.14%至45.18%)高。结论 ①组蛋白H4在离体环境下可刺激THP-1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②组蛋白H4对THP-1和HMEC均表现出细胞毒性效应;③上述两种效应均可被TLR-4抗体拮抗,TLR-4可能为胞外组蛋白参与脓毒症发病的途径之一;TLR-4抗体可能主要通过拮抗组蛋白的细胞毒效应发挥抗炎作用。
赵宏霞梁奕洋刘瑜余洁明刘海英
关键词:组蛋白脓毒症细胞因子细胞毒效应
一例儿童Leigh综合征被引量:2
2019年
Leigh综合征(Leigh Syndrome,LS)又称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SNEM),是一种罕见的、由遗传基因缺陷导致的以脑和肌肉受累为主的线粒体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肌无力、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智能障碍、共济失调、发作性肌阵挛、视神经病变等。典型影像学MRI表现为基底节区及脑干对称性异常信号。据目前报道,约48%至80%的患者在1岁以内发病[1,2],幼儿期发病者少见。另外,近年国外研究显示,线粒体疾病患者中仅约7-10%可检测出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变异[1,3],更鲜见合并核基因变异者。
赵宏霞王杏梁奕洋刘海英吴春远
关键词:线粒体功能障碍LEIGH综合征基底节区
婴儿脓毒症并化脓性脑膜炎8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对婴儿脓毒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分析、病原菌情况及治疗预后的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措施。方法 86例确诊脓毒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均有发热,并且以脓毒症为首诊表现。86例婴儿期发病患儿中<3个月的小婴儿发病率为60.5%(52/86)。<3个月组较≥3个月患儿组更容易出现高热寒战、精神萎靡、易激惹、循环功能障碍等症状和前囟饱满等体征(P<0.05);而两组尖叫、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组较≥3个月组患儿更易并发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颅内压增高征及脑性低钠血症等合并症(P<0.05)。<3个月组较≥3个月组患儿更易出现硬膜下积液等后遗症(P<0.05),而两组脑室膜炎、脑积水及癫痫等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临床治疗86例均好转出院,有硬膜外积液影像学改变7例,随诊脑电图异常14例。结论婴儿的全身感染常以脓毒症为主要表现,常见的感染部位中,颅内感染容易被忽略。而<3个月的小婴儿更易并发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等危重症,常有明显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功能影响等后遗症。因此,以脓毒症为首诊表现的婴幼儿应特别警惕颅内感染,尽可能早期明确感染部位,防止漏诊。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取得脑脊液的标本,在首诊1 h内给予广谱抗生素,尤其是能较好地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婴幼儿脓毒症并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余洁明王杏吴春远刘海英刘瑜
关键词:婴儿化脓性脑膜炎脓毒症
甲泼尼龙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70例RMP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红霉素抗感染治疗,体温稳定48 h后改阿奇霉素口服序贯治疗,观察组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同时使用甲泼尼龙2 mg/(kg·d)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3.7±1.7)、(5.7±2.1)、(6.6±1.8)d,均短于对照组的(5.8±1.9)、(7.1±2.2)、(7.8±2.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等炎症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RMPP患儿,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甲泼尼龙,能显著缩短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改善炎性指标,加快患儿恢复。
余洁明王杏吴春远刘海英刘瑜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甲泼尼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