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4篇换热
  • 3篇换热特性
  • 2篇特性试验
  • 1篇对换
  • 1篇中冷
  • 1篇强化换热
  • 1篇热像仪
  • 1篇主动控制系统
  • 1篇涡轮
  • 1篇螺栓
  • 1篇膜法
  • 1篇机匣
  • 1篇高压涡轮
  • 1篇红外
  • 1篇红外热像
  • 1篇红外热像仪
  • 1篇靶板
  • 1篇ACC
  • 1篇传热
  • 1篇热特性

机构

  • 4篇南京航空航天...
  • 3篇中国航空工业...
  • 1篇中航工业沈阳...

作者

  • 4篇毛军逵
  • 4篇沈毅
  • 3篇李毅
  • 3篇陆海鹰
  • 1篇江华
  • 1篇单文娟
  • 1篇刘震雄
  • 1篇姜远刚
  • 1篇李俊山

传媒

  • 2篇航空动力学报
  • 2篇推进技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多层涡轮机匣内螺栓对换热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针对叶尖间隙主动控制系统的高压涡轮多层机匣,研究了机匣内部斜向冲击高肋结构中,定位螺栓对机匣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中改变孔平均雷诺数-Re(2543~7121)、螺栓直径与冲击孔直径比D d(2.67,4.13,5.33)、螺栓间距与冲击孔直径比S d(23.2,30.7,45.2)等参数,获得了不同工况下螺栓安装面局部和平均Nu数变化规律,并整理出对应的经验关系式。研究中发现,安装螺栓的存在,显著增强了机匣表面的局部换热效果,但是平均换热系数的提升幅度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参数范围内,当保持螺栓间距比不变时,增加螺栓直径可以有效强化机匣表面的换热系数,如当螺栓直径比D d由2.67增加到5.33时,螺栓周围机匣表面平均Nu数增加幅度达20%~30%。当螺栓直径比保持不变的工况中,螺栓间距比S d为30.7时机匣表面平均Nu数达到最大值,但是螺栓间距比参数对机匣表面换热系数影响相对较小,平均Nu数的变化幅度在10%以内。
刘震雄毛军逵江华李俊山沈毅陆海鹰
关键词:换热特性
斜向冲击强化换热特性试验被引量:15
2013年
针对某型发动机主动间隙控制系统中典型冷却结构———45°斜向射流冲击,利用热膜法和红外热像仪测试技术,开展了局部强化冷却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冲击雷诺数Re(33 297~83 242)、斜向冲击间距比H/d(2~6)等参数对冲击靶板表面局部换热特性参数Nu及Nu的影响.试验中发现位于驻点处和下游附驻点区出现了两个Nu峰值,当冲击Re较大、斜向冲击间距比H/d较小时,该现象尤为突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Re的增大,靶板局部强化换热效果显著提升,Nu和Nu均显著增强;随着H/d的减小,驻点区域局部强化换热效果逐步提升,但增加幅度微弱;而在远离驻点区域,特别是在第二个峰值位置,冲击间距减小使得冲击强化换热效果明显增强.
单文娟毛军逵李毅沈毅
关键词:传热红外热像仪
间隙主动控制系统中冷却空气管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针对民用发动机低压涡轮主动间隙控制系统中冷却空气管气流冲击机匣的典型结构,建立1∶1简化试验模型并开展换热特性试验研究。试验中依据相似准则确定试验工况,通过改变进口Re数、孔排方式、冲击间距(即冷却管和机匣间距)等参数,分析了机匣表面局部和平均Nu数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试验中发现尽管冷却管上冲击孔沿周向均匀分布,机匣表面周向温度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应局部换热系数相差可达3倍以上。试验数据表明:由于冷却管冲击孔周向出流流量不均匀,造成机匣表面局部Nu数随着对应圆心角的增加而逐步变大;当进口Re数增加后,冲击板面局部及平均Nu数均随之增大;试验工况下,机匣表面局部及平均Nu数均随冲击间距、冲击孔间距与孔径比(L/d)的增加而减小。
姜远刚毛军逵李毅沈毅陆海鹰
关键词:换热特性
高压涡轮主动间隙控制机匣内部换热特性试验被引量:14
2014年
针对高压涡轮叶尖主动间隙控制(ACC)机匣中的典型换热结构,利用试验研究了多层机匣结构中内斜向冲击射流的局部换热特征,重点分析了进口雷诺数(10000~24000)、冲击孔入射角度(30°,45°,60°)、冲击孔直径(1.0,1.5,2.0mm)等参数对带肋机匣表面局部和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中发现加强肋的存在显著影响了机匣表面局部传热系数,同时由于冲击射流局部强化换热作用,多层机匣内表面不同位置的传热系数相差很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气进口雷诺数的增加,机匣加强肋表面局部和平均传热系数均提高.在研究参数范围内,冲击孔直径为2.0mm,孔数为23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最佳的换热效果;相比30。和60。冲击孑L入射角度,冲击孔入射角度为45°能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
张井山毛军逵李毅沈毅陆海鹰
关键词:换热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