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立雄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东莞市科技局科研立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脑梗
  • 6篇梗死
  • 5篇脑梗死
  • 3篇抑郁
  • 3篇脑梗塞
  • 3篇梗塞
  • 3篇大面积脑梗死
  • 2篇血压
  • 2篇年龄
  • 2篇年龄段
  • 2篇家庭治疗
  • 2篇高血压
  • 2篇H型
  • 2篇H型高血压
  • 2篇不同年龄
  • 2篇不同年龄段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2篇东莞东华医院

作者

  • 10篇刘立雄
  • 7篇胡宗继
  • 6篇李哲
  • 6篇唐劭年
  • 6篇刘琳
  • 6篇黄灿
  • 5篇孙凌瑜
  • 5篇谭琦
  • 3篇任兰振
  • 1篇彭全
  • 1篇李哲
  • 1篇巴特尔

传媒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国际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型高血压患者颅内、外段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颅外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诊断为H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7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以颅外动脉硬化为主者114例,以颅内动脉硬化为主者59例,二者均存在者24例。研究变量包括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血压心脏病、烟雾病、偏头痛)、家族史、长期吸烟、长期饮酒、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结果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和颅内段动脉硬化患者的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酗酒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和颅内段动脉硬化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心脏病、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出现与颅外段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60岁)、性别(男性)、吸烟均与颅内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60岁)、性别(男性)是颅内及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出现及高三酰甘油血症对H型高血压颅外段动脉硬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孙凌瑜谭琦黄灿李哲胡宗继刘琳刘立雄
关键词:H型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
家庭治疗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2014年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康复、社会功能改善及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家庭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和开展治疗后2、4、8周的HAMD-24、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和社会功能活动问卷(FAQ),以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开展4周和8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AMD-24、FIM和FA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的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治疗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效果良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劭年任兰振胡宗继李哲刘立雄
关键词:家庭治疗脑梗死抑郁
尤瑞克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9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细胞、稳定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等急性脑梗塞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急性脑梗塞常规治疗+静脉滴注尤瑞克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4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4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尤瑞克林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有效。
李哲谭琦胡宗继唐劭年黄灿刘琳刘立雄
关键词:尤瑞克林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
家庭治疗对脑梗塞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治疗对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康复、社会功能改善及降低脑梗塞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20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除了有对照组同样...
唐劭年任兰振胡宗继李哲刘立雄
关键词:家庭治疗脑梗塞抑郁
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非手术治疗效果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脑梗死伤残率与脑梗死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我院2007年8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75例伴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采用抗脑梗死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情况以及脑梗死与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相对关系。结果中年患者35例,死亡率为31.43%,残障率为22.86%,患者远期预后较老年组好;老年患者40例,死亡率为37.5%,残障率为30%,患者早期以及伴合并症者死亡率较高,预后差。脑梗死后抑郁症治疗情况:重度患者疗效差,内源性患者疗效差,中轻度患者疗效较佳。脑梗死与脑梗死后抑郁相互作用。结论中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效果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手术治疗相比治疗过程更安全,对患者机体环境要求较低,可做特殊患者以及不适做手术的脑梗死患者一般治疗方式,控制患者抑郁症情况也可降低死亡以及残障率。
唐劭年胡宗继巴特尔李哲刘立雄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非手术治疗
维生素B_(12)与腔隙性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2014年
目的对维生素B12与腔隙性梗死后抑郁存在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腔隙性梗死患者798例分为对照组708例与观察组90例,对照组无抑郁症,观察组存在抑郁症(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判定),对比并分析2组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浓度为(178.6±20.7)pmol/L,维生素B12缺乏197例(27.9%),观察组,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浓度(141.7±19.7)pmol/L,维生素B12缺乏60例(66.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B12缺乏与腔隙性梗死后抑郁存在着相关性,腔隙性梗死并抑郁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较普通腔隙性梗死患者更低,维生素B12缺乏情况较为明显,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可以让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并可提升腔隙性梗死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唐劭年任兰振胡宗继刘立雄
关键词:维生素B12腔隙性梗死抑郁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塞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塞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脑梗塞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首发性脑梗塞组(FCI组)和复发性脑梗塞组(RCI组),与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研究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 Hcy)水平。结果:空腹血浆t Hcy水平RCI组高于FCI组,FCI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I组HHcy发生率高于F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HHcy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Hcy与脑梗塞关系密切,可能为其独立的一个危险因素。
李哲孙凌瑜胡宗继黄灿唐劭年刘琳刘立雄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塞
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口服叶酸片的二级预防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随访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口服叶酸片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4年本院神经内科伴有H型高血压脑梗死住院患者共598例,所有患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基础治疗上均加服依那普利叶酸片。随访患者2年,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冠脉事件、周围血管事件、抑郁、痴呆、骨折、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598例脑梗死患者中,失访70例,到达终点患者共528例。脑梗死复发18例,冠脉事件23例,周围血管事件15例,抑郁患者95例,痴呆患者38例。无骨折发生,无新发肿瘤患者,死亡14例。结论: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41%,冠脉事件的发生率4.36%,周围血管事件发生率2.85%,抑郁的发生率8.52%,痴呆的发生率7.20%。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后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未增加肿瘤的发生率。
孙凌瑜李哲谭琦黄灿刘琳刘立雄唐邵年彭全
关键词:H型高血压脑梗死叶酸
不同年龄段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别,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指导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73例)及老年组(86例)。研究变量包...
孙凌瑜黄灿刘立雄刘琳谭琦
文献传递
不同年龄段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别,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指导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73例)及老年组(86例)。研究变量包括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其他心脏病、偏头痛、烟雾病、脂肪肝)、家族史、有无服用避孕药、长期吸烟、长期饮酒、焦虑及抑郁障碍。结果: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从高到低分别为:高血压、性别(男性)、年龄、吸烟、糖尿病、其他心脏病、酗酒、心房纤颤、冠心病。在大于60岁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男性占56.98%,女性为43.02%,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0岁患者中,男性占78.08%,女性占21.92%。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于60岁男性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分别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纤颤、酗酒、其他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焦虑抑郁。大于60岁女性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分别为:高血压、其他心脏病、糖尿病、家族史、心房纤颤、酗酒、吸烟、冠心病、焦虑抑郁。小于60岁男性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分别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酗酒、其他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心房纤颤。小于60岁女性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分别为:高血压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烟雾病、吸烟、家族史。结论: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病,对于男性,需重点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戒酒。女性患者需重点控制其他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糖尿病。中青年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基础上更强调血压、血糖的控制。
孙凌瑜黄灿刘立雄刘琳谭琦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