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全
-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态CT灌注成像与缺血再发作的关系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同时行CT血管造影。1个月后复查脑CT灌注。结果20例患者中,在急性期大部分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呈轻到中度异常,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1个月后复查CT脑灌注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8例患者rCBF呈轻到中度下降,患侧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随访1年,14例未复发。6例两次CT灌注均有异常者在1年内有5例TIA再发,1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对于脑灌注量降低严重而且持续时间长的TIA患者,提示可能出现TIA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应及时强化抗缺血治疗。
- 谭琦孙凌瑜何国荣黄如训陈豪彭全唐劭年李哲胡宗继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口服叶酸片的二级预防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随访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口服叶酸片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4年本院神经内科伴有H型高血压脑梗死住院患者共598例,所有患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基础治疗上均加服依那普利叶酸片。随访患者2年,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冠脉事件、周围血管事件、抑郁、痴呆、骨折、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598例脑梗死患者中,失访70例,到达终点患者共528例。脑梗死复发18例,冠脉事件23例,周围血管事件15例,抑郁患者95例,痴呆患者38例。无骨折发生,无新发肿瘤患者,死亡14例。结论: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41%,冠脉事件的发生率4.36%,周围血管事件发生率2.85%,抑郁的发生率8.52%,痴呆的发生率7.20%。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后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未增加肿瘤的发生率。
- 孙凌瑜李哲谭琦黄灿刘琳刘立雄唐邵年彭全
- 关键词:H型高血压脑梗死叶酸
- 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6例临床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诊断明确的缺血性卒中病人86例随机的分为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56例,三七通舒1粒,每日3次)和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照组(30例,血栓通2片,每日3次),疗程均为2...
- 彭全谭琦李哲唐杏明陈豪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复方血栓通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脑干梗死45例临床与MRI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的形态学分析,更全面地认识脑干梗死。方法:分析45例脑干梗死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并将磁共振检查结果按不同部位分类并统计。结果:本组病例临床有22例桥脑梗死表现为偏侧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类似于大脑半球梗死的表现,占脑干梗死59.5%。从MRI检查看,病变部位主要在桥脑旁正中区。结论:脑干梗死表现形式多样,对老年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卒中的患者,除考虑大脑半球腔隙性梗死外,应高度警惕脑干梗死的可能。
- 孙凌瑜陈豪谭琦胡宗继唐劭年彭全李哲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由其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CT灌注与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I)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2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A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2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9)。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ArCBF下降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 孙凌瑜谭琦陈豪彭全唐劭年曾祥高李哲胡宗继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CT灌注
- 低血糖脑病33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分析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总结33例低血糖患者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行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33例患者表现为意识不清者20例,有精神症状者2例,类似TIA发作6例。偏瘫4例,癫痫发作1例;CT检查有陈旧性梗死灶8例,1例头颅CT灌注提示桥脑低灌注状态。另1例MRA检查提示椎动脉发育异常。结论:低血糖脑损害表现与脑细胞的进化程度及脑血管基础病变有关。
- 孙凌瑜谭琦陈豪彭全唐劭年李哲胡宗继
- 不同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5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加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3%,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P>0.05)。结论临床采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较为明显,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彭全彭达平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巴曲酶低分子肝素钙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丁苯酞组(40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次,1次/d,血栓通注射液450mg静滴,1次/d,胞磷胆碱注射液0.75静滴,1/日,疗程14天。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次,2次/d,共14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15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丁苯酞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经治疗后第8天和15天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丁苯酞组治疗前为(10.51±3.02),治疗后第8天为(7.82±2.43),治疗后第15天为(5.80±1.82);对照组治疗前为(10.78±2.98),治疗后第8天为(9.95±2.55),治疗后第15天为(7.35±1.95),两组比较,丁苯酞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明显(P<0.01﹚。BI评分,丁苯酞组治疗前为(20.65±6.57),治疗后第8天为(35.54±10.62),治疗后第15天为(53.88±13.50);对照组治疗前为(21.02±6.96),治疗后第8天为(30.65±8.06),治疗后第15天为(42.63±11.89),丁苯酞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 彭全彭达平
- 关键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疗效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CT灌注与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TIA组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rCBF下降程度、TIA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 孙凌瑜谭琦陈豪彭全唐劭年曾祥高李哲胡宗继
- 关键词:TIA脑梗死CT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