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丽

作品数:18 被引量:11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头孢
  • 3篇头孢他啶
  • 3篇耐药
  • 3篇肺炎
  • 3篇杆菌
  • 2篇电化学
  • 2篇电化学传感
  • 2篇电化学传感器
  • 2篇电聚合
  • 2篇预后
  • 2篇预聚
  • 2篇预聚合
  • 2篇碳化钼
  • 2篇脓毒
  • 2篇葡萄球菌
  • 2篇球菌
  • 2篇重症
  • 2篇重症监护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机构

  • 18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8篇王晓丽
  • 17篇瞿洪平
  • 12篇刘嘉琳
  • 11篇谭若铭
  • 7篇潘婷婷
  • 4篇李梅玲
  • 4篇孙景勇
  • 3篇李磊
  • 3篇刘召军
  • 3篇尹建永
  • 3篇黄菁菁
  • 2篇黄洁
  • 2篇吴静
  • 2篇王枫
  • 2篇张芳芳
  • 1篇张惟郁
  • 1篇杨之涛
  • 1篇郑岚
  • 1篇钟鸣
  • 1篇闵东

传媒

  • 5篇中国感染与化...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万古霉素对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中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MIC值与预后的关系以及高MIC值MRSA菌株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应用万古霉素治疗的MRSA HAP,采用E试验法测定MRSA菌株的MIC值,分析比较不同MIC值菌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2例,43例(52.4%)MRSA菌株具有较高的MIC值;在基础疾病状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情况下,低MIC值和高MIC值患者万古霉素应用7 d后病原菌未清除率分别为15.4%和37.2%(P=0.026);万古霉素应用3 d后临床治疗无效率分别为25.6%和44.2%(P=0.079);28 d内肺炎复发率分别为5.7%和20.5%(P=0.129);万古霉素治疗前90 d内MRSA感染史与高MIC值MRSA感染发生明显相关(P=0.033)。结论高MIC值MRSA HAP患者万古霉素应用3 d后临床治疗无效率、7 d后病原菌未清除率及28 d内肺炎复发率高于低MIC值患者,万古霉素治疗前90 d内有MRSA感染史是HAP中高MIC值MRSA菌株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晓丽刘嘉琳孙景勇谭若铭李梅玲尹建永瞿洪平
关键词: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获得性肺炎
一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电化学传感器制备方法及传感方法
一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电化学传感器制备方法及传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丝网印刷电极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的丝网印刷电极上滴涂氮修饰的碳化钼分散液;通过电聚合的方法在电极上制备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混合并溶解...
刘嘉琳李迎春瞿洪平杨娇王晓丽刘育坚黄菁菁谭若铭吴静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降阶梯防控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高耐药菌群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不易清除,易导致交叉传播,为防控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实施降阶梯防控策略,以期减少耐药菌定植与感染,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前后对比、干预对照研究上海瑞金医院外科ICU(SICU)从2013年8月—2014年7月的危重患者,进行主动性、多部位筛查耐药菌,后半年干预组实施组合式降阶梯集束化防控措施。结果 SICU共184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检出耐药菌69株,干预组为41株。其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75.0%和44.6%,P<0.001。去除带入细菌,ICU内获得性耐药菌株分别为55株和26株,耐药菌株检出率为59.8%和28.3%,P<0.001。无菌病例数分别为49例和59例,所占比例为53.3%和64.1%,P=0.13。经过分级防控的综合策略,对照组和干预组的ICU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千日率分别为14.12‰和7.64‰,P=0.16。ICU获得性耐药菌血流感染千日率分别为3.14‰和0.69‰,P=0.45。ICU获得性耐药菌肺炎千日率分别为6.28‰和1.39‰,P=0.16。ICU获得性耐药菌腹腔感染千日率分别为4.18‰和2.78‰,P=0.88。从预后角度来看,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病死率、28 d病死率及90 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以感染归因病死率有明显下降趋势(13.04‰和5.43‰,P=0.07)。结论经降阶梯防控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ICU获得性耐药菌定植与感染,缩短ICU患者住院时间,降低ICU患者因感染引起的病死率。
李梅玲黄洁赵昱瑾顾秋莹王晓丽谭若铭李磊武均闵东瞿洪平
关键词:多重耐药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素为靶点的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2013年
金葡菌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致命性的肺炎、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金葡菌检出率最高,
王晓丽尹建永瞿洪平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素免疫疗法疫苗抗体
中医辨证施治联合标准集束化方案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评估中医辨证定量评分系统是否有效可行,观察中医辨证施治联合标准集束化方案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通过中医辨证符合急性虚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参附组.两组均早期应用标准化集束化治疗;参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60 mL静脉滴注,持续7 d.应用中医脱证症状分级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循环和组织灌注、病情严重程度、器官功能、炎症反应、辅助治疗使用情况及28 d病死率.结果共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纳入分析,对照组和参附组各25例.参附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显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0.0%(15/25)比16.0%(4/25),P<0.01〕.两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参附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幅度更大〔mmHg(1 mmHg=0.133 kPa):13.0(2.5,28.5)比6.0(0,13.5)〕,血乳酸(Lac)和降钙素原(PCT)下降幅度更大〔Lac(mmol/L):0.8(0.1,3.7)比0.5(-0.6,1.7), PCT(μg/L):2.0(0.7,32.3)比0(-1.8,3.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幅度更大〔s :8.5(0,12.9)比0(-7.2,10.0)〕,白细胞介素(IL-2受体、IL-6)水平下降幅度更大〔IL-2受体(ng/L):1 031.0(533.0,1 840.0)比525.5(186.0,1 166.8),IL-6(ng/L):153.1(21.4,406.8)比35.1(16.3,1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参附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有缩短趋势(d :5.48±4.81比8.28±7.83),28 d病死率有下降趋势〔8.0%(2/25)比20.0%(5/25)〕.结论中医证候评分有助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评估,临床应用有效可行.中医辨证施治联合标准集束化方案治疗�
李梅玲潘婷婷吕玲玲张惟郁谭若铭刘召军王晓丽李磊刘嘉琳郑岚瞿洪平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参附注射液感染性休克中医证候评分
医院内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分布、毒力基因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5
2017年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杆菌(hv KP)的流行分布、耐药性、毒力基因特点及检出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由住院患者各种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实验菌株。拉丝试验阳性的菌株确定为hv KP,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相关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回顾性分析检出hv K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研究期间临床标本分离的不重复肺炎克雷伯菌共872株,其中hv KP 128株,检出率为14.7%。脓肿液标本检出率最高,为44.1%(15/34)。hv KP中呼吸道标本构成比最高,达70.3%(90/128)。②hv KP整体耐药性不高,但是出现2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③hv KP荚膜血清型以K1型和K2型为主,其中K1型占31.3%(40/128),K2型占32.0%(41/128)。95.2%(20/21)的K57型hv KP来自呼吸道标本。所有hv KP均含fi m H、wab G和ure A基因,p-Rmp A和p-Rmp A2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1.4%(117/128)和82.8%(106/128)。kfu BC和all 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1.4%(53/128)和27.3%(35/128),与K1型相关。不同标本类型间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检出hv KP的患者中28.9%(37/128)合并糖尿病,44.5%(57/128)合并肿瘤或者使用过长时间的免疫抑制剂。引起明确临床感染者占60.9%(78/128),其中社区获得性感染占47.4%(37/7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医院获得性感染组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组菌株的荚膜分型及毒力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金医院hv KP检出率不高,主要为呼吸道标本,存在一定比例的呼吸道定植。荚膜血清型以K1型和K2型为主,K57型主要见于呼吸道标本。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与标本类型、是否感染及感染来源无明显相关性。hv KP感染逐步由社区获得向医院获得转变,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田李均王晓丽肖淑珍孙景勇刘嘉琳瞿洪平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
一种具有持久抗感染水凝胶涂层的气管导管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持久抗感染水凝胶涂层的气管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表面的一端设有套设有用于膨胀的气囊,气囊表面连通设有用于充气的气管,导管本体表面的另一端套设有呈T型的牙垫。本实用新型便于牙垫与导管本体进行连...
瞿洪平潘婷婷刘嘉琳王晓丽谭若铭
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检测及遗传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产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类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可能的耐药传播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到的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共254株,应用PCR技术扩增PER基因并测序确定基因型;对PER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试验,同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扩增PER基因上下游序列。结果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14株携带PER基因,包括PER-1和PER-4两种类型。仅2株奇异变形杆菌接合成功,接合质粒属于Inc A/C型质粒。9株PER阳性奇异变形杆菌PFGE共分为7个型别。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基因环境为ISCR1-blaPER-gst-abct,2株产PER-1型ESBLs的奇异变形杆菌基因环境为ISPa12-blaPER-gst-like-ISPa13。结论 PER基因可存在于多种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基因上游环境多以ISCR1结构为主,该结构在国内PER基因的流行扩散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谢潋滟王晓丽张芳芳陈越孙景勇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PER肠杆菌科细菌质粒
一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电化学传感器制备方法及传感方法
一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电化学传感器制备方法及传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丝网印刷电极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的丝网印刷电极上滴涂氮修饰的碳化钼分散液;通过电聚合的方法在电极上制备双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混合并溶解...
刘嘉琳李迎春瞿洪平杨娇王晓丽刘育坚黄菁菁谭若铭吴静
一种高通量荧光检测头孢他啶和阿维巴坦试剂盒的制备方法
一种高通量荧光检测头孢他啶和阿维巴坦试剂盒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发射波长为600nm的CdTe‑QDs材料;通过化学键将头孢他啶和阿维巴坦键合在所得到的CdTe‑QDs材料表面,以制备双模板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将海藻酸钠...
刘嘉琳李迎春瞿洪平杨娇王晓丽刘育坚杨之涛黄菁菁张博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