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哲

作品数:47 被引量:18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32篇生物学

主题

  • 26篇化石
  • 12篇生物群
  • 12篇埃迪卡拉纪
  • 8篇埃迪卡拉系
  • 7篇元古代
  • 7篇同位素
  • 6篇地层
  • 6篇新元古代
  • 6篇早寒武世
  • 6篇震旦
  • 6篇晚震旦世
  • 6篇微体
  • 6篇寒武纪
  • 6篇寒武世
  • 5篇陡山沱组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地层
  • 4篇石地
  • 4篇碳同位素
  • 4篇微体化石

机构

  • 46篇中国科学院南...
  • 12篇西北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西安地质矿产...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路易斯安那州...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弗吉尼亚理工...

作者

  • 47篇陈哲
  • 28篇袁训来
  • 28篇周传明
  • 15篇关成国
  • 13篇万斌
  • 12篇华洪
  • 7篇王伟
  • 6篇薛耀松
  • 6篇王伟
  • 5篇张录易
  • 5篇肖书海
  • 5篇胡杰
  • 5篇庞科
  • 3篇蔡耀平
  • 2篇尹磊明
  • 2篇陈哲
  • 2篇曹瑞骥
  • 2篇王金龙
  • 2篇王金权
  • 2篇孙卫国

传媒

  • 8篇古生物学报
  • 7篇地层学杂志
  • 5篇科学通报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大自然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科技资讯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6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 stellaris生物属性及埋藏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Hiemalora stellaris是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生物群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化石类型之一,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似触手状结构长度与圆盘直径具有较好相关性。同时也发现少量Hiemalora与茎干相连,其中一枚产自石板滩段底部的标本保存完整,与茎干连接有叶状体。叶状体呈卵形,可见一级分枝与二级分枝,顶部有呈"牛角状"的尖刺,叶状体形态与Charniodiscus spinosus相似。结合纽芬兰地区发现的Primocandelabrum hiemaloranum,表明Hiemalora作为生物体的固着器官,起到抵御水流冲刷、支撑和固定整个生物体的作用,但与其相连的叶状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表明Hiemalora化石可能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埋藏状态分析,Hiemalora在生物生活时位于藻席层之下的沉积物内,常呈正凸起保存于岩层顶面,而茎干和叶状体位于水体中,生物死亡后,叶状体倒伏在藻席层之上,当岩层沿藻席层劈开后,在顶面保存为凹陷的印痕。
邵叶飞陈哲周传明袁训来
关键词:灯影组
陕南、鄂西晚震旦世后生动物管状化石
骨骼的出现和骨骼化方式的演化在多细胞动物进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晚震旦世的管状化石Cloudina及Sinotubulites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具有生物矿化特征的后生动物,其全球性分布表明动物骨骼化方式的演化在晚元...
陈哲
关键词:晚震旦世后生动物管状化石骨骼化
文献传递
湖北南漳晚震旦世高家山期微化石——兼论南江上升运动的地质意义
南漳邓家崖地区位于晚震旦世扬子台地的北缘,灯影中期的南江上升运动造成显著的古喀斯特侵蚀面,把该区灯影组分割为下段和上段。下段硅化核形石白云岩及鸟眼团粒白云岩发育,相当于峡区的蛤蟆井段和南江杨坝的灯影组下段“富藻白云岩层”...
薛耀松周传明陈哲
文献传递
中国新元古代大冰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洲际对比
周传明袁训来肖书海R.Tucker陈哲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是:围绕新元古代大冰期时期及其前后环境背景的演变,利用中国西北地区和南方扬子地区可靠的连续地层剖面资料,重点研究“雪球”事件发生前后全球的环境变化,准确确定“雪球”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每次冰期发生的时...
关键词:
关键词:新元古代冰期
中国埃迪卡拉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被引量:27
2019年
华南埃迪卡拉纪地层发育,在不同时期保存多个特异埋藏化石生物群,记录了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结束之后海洋生物群的演化轨迹.同时,华南埃迪卡拉系浅水台地相区碳酸盐岩沉积发育,记录了埃迪卡拉纪古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连续变化特征.在华南扬子区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数据和国际埃迪卡拉系内部划分研究的主体趋势,提出中国埃迪卡拉系二统六阶的划分方案,其中上、下统分别包括三个阶.建议埃迪卡拉系上统的底界放在陡山沱组上部显著碳同位素负漂移(EN3)由正值向负值转换的层位.建议埃迪卡拉系下统第二阶的底界放在陡山沱组下部刺饰疑源类化石的首现层位,第二阶地层以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普遍正值(EP1)为特征;第三阶的底界置于陡山沱组中部碳同位素负漂移(EN2)由正值向负值转换的层位,第三阶以产出刺饰疑源类上组合为特征.埃迪卡拉系上统第五阶在华南以产出庙河生物群为特征,而第六阶则以产出石板滩生物群和高家山生物群为特征.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是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基础上,逐步明确各个统、阶界线的层型剖面和点位,以及正式名称.华南埃迪卡拉系的部分统、阶的界线剖面具有成为国际层型剖面的潜力.
周传明袁训来肖书海陈哲华洪
关键词: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层型剖面
早寒武世特异保存的大型海绵化石库的发现
后生动物的形态辐射和生态空间的扩展是寒武纪生物辐射的两个重要过程。由于寒武纪最早期的化石主要为小壳或者离散的骨针和骨片,因此完整保存的化石对更好的理解这两个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安徽省休宁县新发现了早寒武世的大型海绵...
胡杰袁训来肖书海周传明陈哲
文献传递
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中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被引量:7
2011年
报道了贵州江口桃映深水相剖面陡山沱组碳酸盐岩δ13C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其他已报道的数据,分析了华南扬子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不同沉积环境,包括盆地相、斜坡相、台地相、台地边缘相碳酸盐岩中δ13C变化趋势及绝对值的异同,发现浅水区剖面记录的δ13C漂移次数多于深水区剖面,且不同相区δ13C值也有差异。δ13C值的差异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的阶段性演化密切相关。基于不同相区的δ13C值变化,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的演化历史可分为3个时期:1)陡山沱组1段盖帽白云岩沉积期华南扬子地区很可能为一个开阔台地,白云岩中δ13C值可能继承于幔源CO2的碳同位素特征,深水区和浅水区碳酸盐中δ13C值无显著差异;2)陡山沱组2段和陡山沱组3段下部沉积时期盆地深水区中δ13C值显著低于浅水区,且深水区δ13C值与陡山沱组1段时期无显著差异,浅水区的δ13C值则显著升高;3)陡山沱组3段上部和陡山沱组4段沉积时期陡山沱盆地中δ13C值均显著下降,且不同沉积环境中的δ13C值差异度降低。盖帽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阶段性演化主要与不同时期深水区DOC库的逐步氧化有关。
王伟周传明袁训来陈哲关成国
关键词:同位素地层学碳同位素埃迪卡拉纪
陕南晚震旦世后生动物管状化石Cloudina和SinotubuliteS被引量:25
2001年
陕南宁强地区灯影组高家山段产出十分丰富的后生动物管状化石 Cloudina和 Sinotubulites,管体为磷酸钙质 ,通过冰醋酸浸泡处理获得了大量精美的 Cloudina和 Sinotubulites孤立化石标本。Cloudina管体微弯至扭曲 ,以叠锥套合构造为特征 ,管壁由多层锥管壁组成 ,一端开口 ,一端封闭 ,在横切面上 ,相邻两层不同心。依据大量较为完整的孤立标本 ,本文建立了新的管体构造复原模式。确认了 Cloudina管状化石具有 A、B两种结构类型 ,A型管体具有共同的外壁 ;B型管体不具外壁 ,锥管裸露。推测 Cloudina为底栖生活的动物。A型管体表面较光滑并在外壁与中央管之间形成一系列较大的空腔 ,因而可能具有一定的浮力 ,可通过水流主动调整身体在沉积物表面的方向。而 B型化石表面则具有明显的环檐 ,可能营固着底栖生活。通常 Cloudina为单体 ,少数为两个个体生长于同一较大的管中 ,这种共管特征反映了生物以出芽方式繁殖。化石壁的结构表明 ,在管壁形成的过程中生物体分泌可能以有机质为主的中央层 ,随后在中央层的两侧加积无机矿物。Sinotubulites管体近圆筒状 ,中空 ,一般较直 ,两端开口 ,以多层管套合为特征。管体表面粗糙 ,具有因管壁褶皱而形成的不规则的横向或纵向纹饰。依据管体大小和表面纹饰特征可分 S.
陈哲孙卫国
关键词:晚震旦世后生动物管状化石
早寒武世特异保存的大型海绵化石库的发现
后生动物的形态辐射和生态空间的扩展是寒武纪生物辐射的两个重要过程。由于寒武纪最早期的化石主要为小壳或者离散的骨针和骨片,因此完整保存的化石对更好的理解这两个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安徽省休宁县新发现了早寒武世的大型海绵
胡杰袁训来肖书海周传明陈哲
文献传递
陕南伊迪卡拉纪末期的瓶状化石—可能最早的有孔虫化石被引量:4
2010年
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瓶状化石主要赋存在陕西宁强伊迪卡拉系灯影组高家山段黄褐色粉砂质碎屑岩和灰色含砂泥质灰岩中;其中,粉砂质碎屑岩中的化石丰度较高,并可见群体聚集(可达20-30个/10cm^2),但未见连体囊壳.化石保存比较完好,具有完美的三维立体形态,可以用超声波仪振荡分离,完整地从围岩中剥离出来,目前完整分离出的化石有近千枚.显微镜下瓶状化石存在两类不同的化石保存方式:第一类化石具有白色壳壁,多未见明显变形,成分判断为碳酸钙.能谱分析显示其成分为CaO,扫描电镜和薄片揭示其结构具有多层式特点.另一类化石具有油脂光泽、色泽较深的外壳,显微镜下判断为硅质外壳.该类化石普遍有压扁现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测试后证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化石体壳壁多由硅质次生交代;壳壁多不规则,有时有明显分层及大小近乎一致的空洞,推测为原始胶结颗粒遭受次生溶蚀后所致,而瓶状化石腔内多为碳酸盐岩充填.两类不同成分、不同结构的化石类型可能分别对应着钙质和胶结类型的有孔虫,这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孔虫化石.
华洪陈哲袁训来肖书海蔡耀平
关键词:高家山生物群瓶状微化石有孔虫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