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鹤华

作品数:89 被引量:32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3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7篇数值模拟
  • 27篇值模拟
  • 15篇岩石
  • 13篇盆地
  • 11篇岩石圈
  • 8篇海底
  • 7篇地震
  • 7篇张裂
  • 7篇热流
  • 6篇有限元
  • 6篇热结构
  • 5篇动力学
  • 5篇热导率
  • 5篇热演化
  • 5篇流体
  • 5篇俯冲
  • 5篇凹陷
  • 5篇白云凹陷
  • 4篇地幔
  • 4篇断裂带

机构

  • 80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1篇广州海洋地质...
  • 8篇北京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东华理工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地...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长江三峡勘测...
  • 2篇南方科技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89篇许鹤华
  • 20篇施小斌
  • 17篇杨小秋
  • 10篇孙珍
  • 10篇周蒂
  • 9篇陈爱华
  • 6篇蔡永恩
  • 6篇徐子英
  • 6篇刘唐伟
  • 5篇熊亮萍
  • 5篇马辉
  • 4篇万菊英
  • 4篇徐行
  • 4篇汪集旸
  • 4篇刘海龄
  • 3篇王晓芳
  • 3篇赵中贤
  • 3篇郭兴伟
  • 3篇刘金朝
  • 3篇张佳政

传媒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华南地震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力学学报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南海地质研究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7
  • 5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钙质砂水理性质及对岛礁淡水透镜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钙质砂的水理性质对岛礁地下淡水透镜体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从透水性、容水性和给水性3个方面对南海钙质砂的水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数值模拟手段,探讨了上述相关性质对岛礁淡水透镜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钙质砂多具有级配不良且不均匀的特征;其渗透系数通常在0.023~110m/d之间,区域间差异较大,而孔隙度和给水度则主要集中在0.40~0.55和0.012~0.310之间,与同粒径范围的陆源砂相比,呈现出容水性好但给水性偏低的特征。钙质砂的水理性质对岛礁地下淡水透镜体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速、厚度、资源储量以及形成时间等方面,其中钙质砂的透水性越好,地下水中的流速越快,咸淡水间的混合作用越强,导致淡水透镜体的厚度越薄,储量越少;给水性则主要影响钙质砂中淡水透镜体的资源储量,对淡水透镜体的厚度及形状影响较小。
盛冲许鹤华张云帆张云帆任自强
关键词:钙质砂水理性质淡水透镜体数值模拟
南海海盆及陆缘的热状态、热结构和构造热演化研究简介
南海海盆及陆缘岩石圈的热状态、热结构包含着南海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是揭示南海构造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的基础.本项目以地热学理论与方法为主线,综合多学科资料及研究成果,对南海岩石圈深部热结构研究采用由"浅"到"深",由"点...
徐行许鹤华李淑林姚伯初
深海高压条件下岩石热物性测试系统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海高压条件下岩石热物性测试系统,其包括二个耐压罐,第一耐压罐中安装有数据采集单元,第二耐压罐的空腔内充满海水并安装一岩石样品,岩石样品的中心及外表面分别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空腔内安装有...
杨小秋徐子英施小斌许鹤华
南海礼乐盆地礁体水热循环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南海礼乐盆地自渐新世以来持续发育碳酸盐岩礁体,礁体区地温场可能受到礁体与周围低温海水间水热循环的扰动.为了解礁体与周围海水间的热交换过程及其对礁体区地温场的影响,以便从位于礁体区的钻井测温数据中提取深部热信息,本文以过礁体区S-1井的地震剖面为基础,在流热耦合条件下对礁体内的水热活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礁体与海水间存在水热交换,该水热活动对礁体区温度场有明显的扰动,使得礁体上部温度和地温梯度明显降低,进入礁体下伏地层后,地温梯度逐渐趋于正常;水热循环对礁体区地温场的影响程度与礁体的厚度和渗透率密切相关,礁体厚度越大、渗透率越高,礁体及其下伏地层温度越低;计算剖面中,2100 m厚礁体之下可能存在约400 m厚、渗透率约为3×10^-12 m^2的高渗碎屑岩层,高渗层上覆礁体平均渗透率估计介于1×10^-13~5×10^-12 m^2之间.分析表明,在受水热活动影响的礁体区,礁体下伏地层中的热流可近似代表礁体区的深部热背景,S-1钻井深部热流介于65~75 mW·m^-2之间.
任自强施小斌杨小秋杨小秋盛冲许鹤华
关键词:碳酸盐岩温度场热流礼乐盆地
南海海盆水热活动与海底热流探测
海底水热活动不仅存在于洋壳年龄小于65 Ma的海底,而且近年还发现即使在年龄超过65 Ma的老洋壳,也有1/3调查区域有水热活动存在的证据。最明显的水热活动是在洋中脊发生的热液喷口,喷发的流体温度可以达到400℃。据估计...
施小斌杨小秋赵俊峰许鹤华
文献传递
马尼拉俯冲带相变与地震成因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根据马尼拉俯冲带的地球物理资料,选取3条典型剖面,模拟马尼拉俯冲板块的热结构,分析俯冲板块的相变过程,探讨马尼拉俯冲带的地震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B—B′剖面约在95 km深度时,洋壳开始进入榴辉岩相,C—C′剖面洋壳在160 km进人榴辉岩相;2)马尼拉俯冲带中部的地震活动倾向发生在100 km以上,南部的地震活动分布深度更深;3)马尼拉俯冲带的俯冲板块发生撕裂,使断离以下俯冲板块不容易发生地震活动,影响深源地震的发生。
陈爱华许鹤华
关键词:地震相变
超高压变质地体折返动力学的数值模拟
<正> 1.引言继柯石英在西阿尔卑斯被发现之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大别山—苏鲁碰撞造山带也多处发现含超高压变质岩,这吸引了全球地学家研究井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模型来说明这一造山带中超高压变质岩石从地...
许鹤华蔡永恩
文献传递
断裂带同震温度负异常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断裂带同震温度响应,可在震后钻孔测温中获得并识别,为发震断层摩擦特性与发震机制等基础研究提供了非常独特的思路和有效手段.集集、汶川及日本东北大地震后,实施了台湾车笼埔断层钻探项目(TCDP)、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和日本海沟快速钻探计划(JFAST).钻孔测温结果表明:滑移面上下5~20m范围内存在温度正异常,这是同震摩擦生热所致,该机制已被广泛认识和接受;同时,距滑移面20~60m范围内也存在明显的温度负异常,但其成因机制几乎还未被真正关注和认识.虽然温度负异常峰值只有正异常峰值的1/4~1/3,但温度负异常分布范围却是正异常分布范围的3~4倍,即正、负温度异常区对应的总能量基本相当.因此,断裂带震后钻孔测温中的负异常及其成因不容忽视.在详细分析几种可能的同震温度负异常机制后(如岩层热物性分布差异、流体运移、表面自由能增大及同震应力释放),发现能在理论、实验及野外观测上都得到支撑的普适性机制只有同震应力释放.这可能是断裂带震后温度负异常的主要原因.
杨小秋林為人葉恩肇许鹤华许鹤华
关键词:应力释放表面自由能集集地震
地幔热导率的选取对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影响——以岩石圈张裂过程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目前存在有多种地幔热导率模型,不同模型在数值和随温压变化的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为探究不同热导率模型对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本文对不同模型下的岩石圈张裂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探讨地幔热导率对岩石圈热传输、变形和熔融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不同热导率模型下,岩石圈的变形和熔融特征表现出明显差异.高热导率模型下,岩石圈破裂较晚,形成陆缘较为宽阔,地壳熔融强烈而地幔熔融较弱;低热导率模型下,岩石圈破裂较早,形成陆缘较为狭窄,地幔熔融强烈而地壳熔融较弱.这种差异源于不同地幔热导率下岩石圈和地幔热状态的变化及相应力学性质的改变.高热导率下,热传导的增温效应显著,岩石圈呈现较热的状态,其强度整体较低,壳幔耦合减弱;而低热导率下,热对流的增温效应显著,岩石圈呈较冷的状态,其强度整体较高,壳幔耦合增强.基于模拟结果,本文认为地幔热导率的选取对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随温压的变化,热导率数值的差异对动力学数值模拟的结果影响更大,尤其是对于地幔熔融过程的影响.
谌永强施小斌廖杰许鹤华许鹤华
IODP349航次地热调查数据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海底热流是研究大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南海深水区地热特征,利用IODP349航次地热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4个站位浅层热导率数据和3个钻孔的海底热流数据。结果表明,浅层沉积物样品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2.2 W/(m·K),变化范围与沉积物成分有关,热导率随深度的增加有小幅增加的趋势与沉积物压实作用有关;U1431D、U1432C和U1433A三个钻孔热流值分别为24±8mW/m2、105±3mW/m2和89±2mW/m2,后两个钻孔通过与前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与前人结果相当,表明了结果的可靠性;U1431D发生地温梯度倒转和低热流异常可能是与钻孔处于水热循环的下降流附近有关。
张文涛许鹤华杨小秋
关键词:海底热流数据处理与分析热导率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