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秋

作品数:80 被引量:34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专利
  • 3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32篇海底
  • 19篇海底热流
  • 12篇盆地
  • 10篇岩石
  • 8篇岩石样品
  • 8篇应力
  • 8篇深海
  • 8篇抛弃
  • 8篇热导率
  • 8篇外管
  • 7篇地温梯度
  • 7篇热流
  • 6篇应力变化
  • 6篇取样器
  • 6篇耐压
  • 6篇绝热
  • 5篇底水
  • 5篇新生代
  • 5篇数据采集
  • 5篇数值模拟

机构

  • 80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广州海洋地质...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南方海洋科学...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磐索地勘科技...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80篇杨小秋
  • 59篇施小斌
  • 26篇孙兆华
  • 25篇曾信
  • 17篇许鹤华
  • 14篇徐子英
  • 11篇郭兴伟
  • 11篇黄健龙
  • 9篇石红才
  • 9篇于传海
  • 7篇徐行
  • 6篇罗贤虎
  • 6篇林为人
  • 4篇李亚敏
  • 4篇蒋海燕
  • 4篇赵俊峰
  • 3篇孙珍
  • 3篇丘学林
  • 3篇吴保珍
  • 3篇任自强

传媒

  • 15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测井技术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科技风
  • 1篇中国科学:技...
  • 1篇海洋技术学报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2篇2017
  • 10篇2016
  • 1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系统中低功耗测温单元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4
2016年
为满足在底水温度波动较大的海域进行海底热流原位长期观测的需求,研制了一种低功耗温度长期采集电路,并与钛合金耐压外壳集成为微型自容式测温单元,在室内和海上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室内测试结果表明:当测温电路进行连续采集时,其平均动态电流为2.1 m A;当电路不进行采集工作保持低功耗状态时,整个测温电路的电流消耗达到最低值,实测为4μA,达到预期设计指标。通过将微型测温单元捆绑在海底地震仪上,在南海西沙和东沙海域成功进行了6个站位的海底原位底水温度长期观测测试,获取了最长约17 d的底水温度波动数据,验证了测量电路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曾信杨小秋杨军于传海施小斌丘学林
关键词:海底热流低功耗测温电路
IODP349航次地热调查数据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海底热流是研究大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南海深水区地热特征,利用IODP349航次地热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4个站位浅层热导率数据和3个钻孔的海底热流数据。结果表明,浅层沉积物样品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2.2 W/(m·K),变化范围与沉积物成分有关,热导率随深度的增加有小幅增加的趋势与沉积物压实作用有关;U1431D、U1432C和U1433A三个钻孔热流值分别为24±8mW/m2、105±3mW/m2和89±2mW/m2,后两个钻孔通过与前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与前人结果相当,表明了结果的可靠性;U1431D发生地温梯度倒转和低热流异常可能是与钻孔处于水热循环的下降流附近有关。
张文涛许鹤华杨小秋
关键词:海底热流数据处理与分析热导率
深海快速加卸载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海快速加卸载装置,包括主舱体和至少一个空气舱体,主舱体两端通过高压球阀控制开关,主舱体与空气舱体之间通过高压球阀连通,主舱体内部设置有温压探头。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深海快速加卸载方法,包括:关闭所有的高压...
杨小秋许鹤华夏林琪张志刚陈顺邵佳赵鹏刘璐
文献传递
一种弹射式深海无缆取样器解锁机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射式深海无缆取样器解锁机构,它包括内管和外管;外管外壁,顶部固定设有周向凸台,中部套接解锁套管,下部设有触发装置;外管壁中段沿周向均匀设置至少2个锁位通孔,內管外壁沿周向设置至锁位槽,内外管的锁位孔和锁位...
孙兆华林间黄健龙杨小秋曾信周璇
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勘探区典型站位不同类型热流对比被引量:21
2012年
随着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区典型的集中了钻孔、探针和BSR三种测量方式获得的热流数据.为了解海底热流不同测量方式的差异,以及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勘探区的热流特征,文章以SH-2和SH-5孔作为典型站位,分别介绍三种热流测量方法并对两个站位的不同类型热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SH-2孔处探针热流与钻孔热流基本一致,但在SH-5孔处探针热流明显低于钻孔热流;采用钻孔实测沉积物平均热导率计算的SH-2和SH-5两个站位处的BSR热流都与相应钻孔热流基本一致.(2)根据地震剖面及相邻位置探针热流特征分析,SH-5站位处探针热流明显偏低,可能是受到流体活动的影响.(3)相对SH-2孔,SH-5孔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和热流特征,可能是SH-5钻孔未钻到水合物的重要原因,而晚期泥底辟侵入可能是造成SH-5孔具有较高的温度场并导致原本赋存的水合物分解的原因.
徐行李亚敏罗贤虎施小斌杨小秋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BSR天然气水合物
探针偏角对海底热流测量结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南海和印度洋共87 个海底热流测量站位的探针偏角分布表明: 海底热流测量过程中, 探针插入海底沉积物后通常都存在偏角, 其偏角在0°~10°的占48.3%, 10°~20°的占20.7%, 20°~30°的占2.3%, 30°~40°的占2.3%, 超过40°的占26.3%。当用探针偏角较大时, 必然会给地热参数计算带来不容忽视的相对误差。因此, 文章建立探针偏角与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误差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并据此计算得知: 探针偏角<10°时, 对地热参数测量影响不大, 其相对误差只在2.0%以内; 而当探针偏角增大到15°~20°时, 地热参数相对误差则增大到5.0%左右, 且随着探针偏角逐渐增大, 引起的相对误差呈非线性迅速增大。因此, 建议今后进行海底热流测量过程中, 尽可能获取探针插入海底沉积物时的偏角, 进而可对地温梯度和热流进行偏角校正, 获得更为准确的地热参数。
徐子英杨小秋施小斌曾信赵俊峰于传海
关键词:海底热流地温梯度
印度洋东北部90°E洋脊横剖面海底热流测量
位于印度洋东部南北走向的90°E洋脊,该脊由南向北倾伏,在赤道附近,该海脊高出周围海底1200m左右,而到北纬10°,高差仅为200 m左右,向北与周围海底地貌上没有明显区别。前人研究认为该脊是热点Kerguelen H...
施小斌杨小秋赵俊峰
文献传递
一种可与海底热流测量单元实现数据通信的设备及通信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与海底热流测量单元实现数据通信的设备,它包括布放支架和便携信号传输设备;所述的布放支架包括支撑单元和布放单元,布放单元包括至少一组测量单元插座,每组测量单元插座包括一对平行的长条形电极座,一条电极座上设置...
杨小秋孙兆华施小斌
文献传递
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的中低温热年代学约束被引量:9
2013年
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古温标方法综合分析了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发育于古近纪末期不整合面T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1000m,且局部正反转区域如谢家湾断褶带等则遭受更大规模的剥蚀,剥蚀厚度可能超过2000m,而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不整合面T1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4000m,且主要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事件的结果,表明该期剥蚀量明显大于古近纪末T1界面剥蚀量;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当阳地区发育前陆坳陷带,侏罗纪堆积体具有明显东厚西薄的楔形体特征,位于盆地东部的前渊区沉积厚度可超过5000m;包括现今三叠系和侏罗系出露区以及江陵凹陷局部断隆区在内的前白垩系在侏罗纪前陆坳陷带发育时期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古温度,其Ro%主要是该期获得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的断陷盆地范围可能远比现今残留盆地分布广,江陵凹陷上白垩统—古近系厚度超过9000m,其中古近系可能超过7000m,而在河溶凹陷谢家湾断褶带古近系厚度可超过3300m。
施小斌石红才杨小秋蒋海燕龙幼康吴保珍
关键词:剥蚀厚度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
双探针型热流计最佳结构参数模拟
<正>利用热流探针测量海底热流是海域获取热流数据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今广泛使用的海底热流探针主要有 Ewing 型和 Lister 型两种。这两类探针都属于单探针类,但它们都有局限性。为降低海上工作风险和减少海上作业时间,...
杨小秋施小斌徐行李官保何丽娟郭兴伟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