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小斌

作品数:145 被引量:1,083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24篇专利
  • 1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4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2篇盆地
  • 28篇海底
  • 20篇新生代
  • 17篇岩石
  • 17篇海底热流
  • 14篇裂变径迹
  • 14篇南海北部
  • 12篇地壳
  • 11篇地质
  • 11篇热流
  • 10篇油气
  • 10篇凹陷
  • 9篇地壳结构
  • 9篇热演化
  • 8篇岩石圈
  • 8篇岩石样品
  • 7篇数值模拟
  • 7篇磷灰石
  • 7篇值模拟
  • 6篇应力

机构

  • 136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广州海洋地质...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1篇南京大学
  • 8篇南方海洋科学...
  • 8篇中海石油(中...
  • 4篇广东海洋大学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广东省地震局
  • 3篇江苏省地震局
  • 3篇中海油海南能...
  • 2篇悉尼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作者

  • 145篇施小斌
  • 59篇杨小秋
  • 34篇丘学林
  • 20篇许鹤华
  • 17篇曾信
  • 16篇刘海龄
  • 15篇郭兴伟
  • 15篇周蒂
  • 14篇孙兆华
  • 13篇徐子英
  • 13篇阎贫
  • 12篇石红才
  • 11篇徐辉龙
  • 11篇于传海
  • 9篇王良书
  • 9篇徐行
  • 9篇吴世敏
  • 8篇李亚敏
  • 8篇任自强
  • 7篇孙珍

传媒

  • 19篇地球物理学报
  • 14篇热带海洋学报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地质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13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15篇2007
  • 10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强度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选取纵穿南海北部陆缘的长排列多道地震剖面,利用挠曲回剥和重力异常模拟相结合的过程导向法(process-oriented gravity modelling,POGM),计算了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同张裂及裂后阶段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Te),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张裂过程中岩石圈强度很弱;而裂后阶段岩石圈强度在不同构造单元并不相同,其中番禺低隆起和下陆坡区强度较高,Te约为15km,而在北部坳陷带为7km左右,白云凹陷地区强度最低,仅为5km左右。获得的岩石圈强度结果,加深了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特征和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保珍施小斌杨小秋石红才蒋海燕杨军
关键词:有效弹性厚度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测井资料预测岩石热导率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获取无岩心深度段的岩石热导率,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热导率预测模型。根据声波、密度、中子、电阻率、自然伽马等5种测井响应预测岩石热导率,其模型计算所需时间较短,不需要岩性组分资料,比只考虑1种或其中几种物理参数影响的经验公式适用范围更广。对检验样本以及位于南海的1144A井、1146A井、1148A井等3口大洋科学钻探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钻孔的热导率预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热导率误差低于实验室岩石热导率测试的最大允许误差。该热导率预测模型为获取没有岩心的上述5种测井响应的深度段的岩石热导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蒋海燕施小斌杨小秋石红才
关键词:测井资料热导率BP神经网络
南海北缘珠三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是盆地基底垂向升降的历史记录,不仅可以反映盆地形成演化历史,而且可能记录了深部地质过程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证据显示,雷琼地区深部存在延伸到下地幔的柱状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深部异常体的活动信息,利用地震资料和钻孔资料,采用回剥和应变速率反演技术,计算了珠三坳陷各构造单元的构造沉降曲线和理论构造沉降曲线。结果显示,珠三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可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张裂慢速沉降(65~49.5 Ma),张裂期快速沉降(49.5~30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Ⅰ(30~23.03 Ma),裂后加速沉降(23.03~16.5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Ⅱ(16.5~0 Ma)。珠三坳陷在裂陷期存在沉降亏损现象,裂后期存在300~800m异常沉降可能是对前期沉降不足的补偿,可能与裂陷期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和消退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23.03~10.5 Ma珠三坳陷构造沉降中心发生北东向的迁移,是否与深部异常体活动有关或受区域应力场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陈梅施小斌施小斌任自强于传海
关键词:构造沉降异常沉降珠三坳陷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原理及其在东营凹陷热史研究中的应用
施小斌
西沙海槽的地壳结构及其热—流变学特征
<正>西沙海槽位于18°N附近,呈东西向展布.前人研究表明,西沙海槽是一支与西北次海盆具成因联系的古裂谷,其形成时间很可能早于30Ma.B.P.,而后随西北次海盆扩张的停止而夭折,进入热沉降阶段.为探测海槽及其两侧地壳结...
施小斌丘学林吴世敏周蒂张毅祥夏戡原
文献传递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进展与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前景被引量:67
2006年
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新亮点,也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必然发展趋势和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战略选区。南海陆坡深水区属我国油气勘探与研究的新区,处于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位置,从烃源岩、含油气储盖组合、圈闭及油气运聚条件等综合考量,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颇具油气资源潜力,其应是我国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战略选区和增储上产的现实区域。在以往研究和所获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围绕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以期促进和加快南海深水油气的勘探进程。
何家雄夏斌施小斌姚永坚刘海龄阎贫张树林
关键词:成藏地质条件油气资源潜力
一种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探针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探针,其包括探针仓体和探针长杆;探针仓体内部设有测温电路板,外部设有电缆接头出口和导热油灌油口;测温电路板通过电缆接头出口与外部主控系统相连;导热油灌油口通过灌油导管通向探针长杆内部;探针...
曾信孙兆华杨小秋施小斌
文献传递
含油气盆地热史分析的定量方法和实例剖析
该文主要涉及盆地定量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盆地的地史分析和热史分析.在热史方面,该文分别建立了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两种常用古温标的热史反演模型,并通过对特定理论模型的反演,探讨了这两类古温标在恢复热史方面的能力,...
施小斌
关键词:热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埋藏史楚雄盆地喀什凹陷
古温标重建沉积盆地热史的能力探讨被引量:23
2000年
通过对理论热史模型的正反演计算,对现今沉积盆地热史研究中两类常用的古温 标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在恢复盆地热史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类 古温标都不能可靠地反映整个受热过程,镜质体反射率只能恢复样品经历的最高古地温,磷 灰石裂变径迹可以重建近期降温过程,两类古温标存在互补性.同时指出这一结果是由古温 标本身的成熟演化机制决定的.在实际应用时,必须密切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联合多种 方法和手段,才有可能使热史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施小斌汪集旸罗晓容
关键词:沉积盆地地热史
古特提斯缝合带澜沧江段花岗岩高温高压实验模拟被引量:4
2004年
对古特提斯主体遗迹的云南西部昌宁 孟连构造混杂缝合带、临沧花岗岩基、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进行了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模拟研究,以期对该构造带形成时期所处的构造物理环境作出判断。实验岩样取自紧邻澜沧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西侧的临沧花岗岩基。实验后样品产生了一系列新生显微构造,对应的地壳深度环境相当于中下地壳(13—18km)。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花岗岩的显微组构以动力重结晶颗粒极为发育为特征,表明其形成时的环境远比实验深度更深。综合考虑临沧花岗岩基现在的厚度(达15km)和花岗岩浆流动的上限深度(8—10km)以及风化剥蚀量,可以认为临沧花岗岩基的形成深度可大于25km,原始岩浆源于下地壳下部,接近莫霍面的顶面。澜沧江韧性变形变质带的形成与临沧岩基向东逆冲相关,它直抵古特提斯俯冲板块下插滑动顶面。研究表明,昌宁 孟连古特提斯曾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洋壳俯冲,是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古洋盆。
刘海龄王子江施小斌丘学林张伯友阎贫夏斌
关键词:古特提斯高温高压实验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