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淑珊

作品数:11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柞蚕
  • 7篇多角体
  • 6篇基因
  • 6篇核型多角体
  • 5篇多角体病毒
  • 5篇核型多角体病
  • 5篇核型多角体病...
  • 5篇病毒
  • 3篇柞蚕核型多角...
  • 3篇外源
  • 3篇外源基因
  • 2篇蛋白基因
  • 2篇重组病毒
  • 2篇柞蚕蛹
  • 2篇樗蚕
  • 2篇细胞
  • 2篇基因产物
  • 2篇蚕蛹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机构

  • 10篇辽宁省农业科...
  • 2篇辽宁省蚕业科...

作者

  • 11篇刘淑珊
  • 6篇王林美
  • 6篇范琦
  • 5篇张春发
  • 5篇李广泽
  • 3篇李文利
  • 1篇姜德富
  • 1篇李亚杰
  • 1篇王连珍

传媒

  • 4篇蚕业科学
  • 4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被引量:3
1995年
柞蚕是一种野外饲养的经济昆虫,它以蛹滞育越冬,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山区。我国柞蚕年产茧量6万t左右,占世界柞蚕茧产量的90%以上。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属杆状病毒科A亚组,是柞蚕脓病的病原体,对柞蚕蛹十分敏感。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以柞蚕蛹为宿主昆虫进行外源基因的大量表达生产,具有成本低、安全、易管理,可工业化生产等特点。本文概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其中包括核型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克隆,核苷酸序列分析,mRNA起始点的确定,转移载体的组建及所载外源基因在昆虫细胞和柞蚕体内的表达等。
张春发刘淑珊范琦李广泽
关键词:病毒蛋白基因蚕病
用柞蚕蛹生产外源基因产物的方法
一种用柞蚕蛹生产外源基因产物的方法,它组建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载体,利用柞蚕蛹为活体宿主,将外源基因克隆到作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载体后,将野生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与重组质粒DNA一起转染柞蚕细胞或柞蚕蛹,形成载...
张春发刘淑珊范琦李广泽
文献传递
樗蚕蛹精巢细胞传代培养及柞蚕NPV感染试验初步研究被引量:7
1997年
刘淑珊王林美
关键词:樗蚕传代培养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柞蚕NPV转移载体组建及外源基因在Sf9细胞、柞蚕卵巢原代细胞和蛹体中的表达被引量:12
1992年
根据对载有ApNPV核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片段的酶谱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采用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引物引导的点突变方法,去掉了该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TG突变为ATT),经系列克隆组建了pApM740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nt+141(BamHI)。系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技术,分别将nt+2~+140,nt+9~+140、和nt+37~+140切掉,组建了pApM740、741、748和736转移载体,其外源基因克隆位点分别为nt+1、+8和+36(均为BamHI切点)。将IL-4、DE基因分别克隆到pApM740、741、748和736载体中,并进行了转染表达实验:(1)将载有DE基因的上述四种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cNPV_(WT)DNA共转染Sf9细胞、经免疫抗体荧光检测,供试4个载体所载DE基因均得到表达;(2)将pApM741-IL_4和pApM748-IL_4重组载体质粒DNA分别与ApNPV_(WT)DNA共转染柞蚕卵巢原代细胞,待多角体出现后,用PCR法检测病毒基因,证实IL-4基因已整合到ApNPV DNA基因组中;(3)将pApM748-DE重组载体质粒DNA与ApNPV _(WT)DNA共转染柞蚕蛹获得成功。对病蛹病毒DNA进行PCR检测,证实DE基因已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取病蛹体液,用免疫沉淀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E蛋白,证实DE蛋白确已被表达。
张春发刘淑珊范琦王林美李文利李广泽
关键词:柞蚕核型多角体
柞蚕外部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1991年
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柞蚕卵壳、幼虫、蛹、成虫的表面构造,观察到柞蚕卵的钝端中央有卵孔,一般7—10个,周边有一层花瓣状纹,其外方有多边形卵纹,其三边之顶点有气孔,构成网状结构。柞蚕幼虫头部附器有触角、单眼、口器、吐丝器。发现了上唇内面,下唇表面有多数针状突起,下腭肢端部圆锥形突起及下腭瘤状体上分节突起上表面的微细构造。柞蚕幼虫、蛹、成虫的体表有多数体表衍生物,其中有细胞及非细胞性外突、毛丛突起及刚毛。体部附肢主要有气门、胸足、腹足。不同的发育阶段及幼虫不同时期,体表突起及附肢的形态构造不尽相同。
刘淑珊林华森贺桂兰孙长江
关键词:扫描电镜
樗蚕蛹精巢细胞系的建立及柞蚕NPV的体外复制被引量:2
1999年
樗蚕蛹(philosamiacynthia)精巢细胞经2年多时间的离体培养,已传至100代以上,堪称无限细胞系,命名为PC-01。原代培养经4个月,开始传代。目前细胞系生长稳定,细胞形态多为圆形,少数为长椭圆形及梭形。细胞里悬浮生长,也有半贴壁现象。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72h,染色体数量变化较大。细胞系对柞蚕NPV非常敏感,经同工酶测试该细胞系的酯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较好。
刘淑珊王林美
昆虫抗菌肽基因的合成及克隆被引量:2
1999年
设计并合成了昆虫抗菌肽(cecropin)B 基因,合成的抗菌肽B 基因全长132个碱基对,克隆到PUC19 载体上,经过DNA 序列分析证实,合成的基因序列与设计的序列完全一致。
范琦李文利王林美刘淑珊
关键词:抗菌肽基因
用柞蚕蛹生产外源基因产物的方法
一种用于基因工程的用柞蚕蛹生产外源基因产物的方法,它组建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载体,利用柞蚕蛹为活体宿主,将外源基因克隆到柞蚕NPV表达载体后,将野生的ApNPV DNA与重组质粒DNA一起转染柞蚕细脆或柞蚕蛹,形成载...
张春发刘淑珊范琦李广泽
文献传递
樗蚕组织细胞培养及对柞蚕NPV病毒的感染试验被引量:1
1996年
采用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对樗蚕〔PhilosaniacynthiawalkerFldr.(Samia)〕的血球细胞、卵巢细胞、精巢细胞进行了初代及初期传代培养,樗蚕的组织细胞对柞蚕NPV病毒十分敏感。
王林美刘淑珊
关键词:樗蚕细胞培养核型多角体病毒
柞蚕不同品种消化管解剖性状与饲料效率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3
1998年
通过选用6个饲料效率不同的品种解剖其消化管,5次重复,观察内表面特征,测量长度,解剖观察结果发现:消化管皱褶多,弹性强,中肠细长,前后肠长是高饲料效率品种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是选择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指标,同时也是其之所以饲料效率高的一个内因。
姜德富王连珍刘淑珊李亚杰
关键词:柞蚕消化管饲料效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