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谭昇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卫生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肝硬化
  • 1篇蛋白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阳性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治疗肝硬化
  • 1篇人免疫球蛋白
  • 1篇四氯化碳
  • 1篇四氯化碳诱导
  • 1篇通路
  • 1篇脓毒
  • 1篇脓毒症
  • 1篇球蛋白
  • 1篇苷类
  • 1篇西黄胶囊
  • 1篇细胞
  • 1篇小鼠
  • 1篇疗效

机构

  • 6篇胜利油田中心...

作者

  • 6篇陈谭昇
  • 5篇吕其军
  • 5篇余永勤
  • 3篇李毅
  • 3篇周芳
  • 2篇冯雪
  • 1篇刘汉勤
  • 1篇荆瑞芹
  • 1篇史太阳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Th17、Treg细胞频数在核苷类似物抗HBV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cells,Th17)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频数在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30例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替比夫定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24、36、48周的Treg细胞、Th17细胞频数及Th17/Treg比值。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in serum,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in serum,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HBeAg水平,分析Treg、Th17细胞频数与TBIL、DBIL、ALT、AST、HBV-DNA、HBeAg的相关性。结果:替比夫定治疗后,Treg细胞频数先下降后上升,于治疗第8周时达最低水平;Th17细胞频数呈下降趋势;Th17/Treg比值呈下降趋势,于治疗第24、36、48周时趋于稳定。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TBIL、DBIL、ALT、AST、HBV-DNA、HBeAg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频数与HBV-DNA、HBeAg水平正相关(P<0.05);Th17细胞频数与TBIL、DBIL、ALT、AST水平正相关(P<0.05)。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Treg、Th17细胞频数及Th17/Treg比值呈现动态变化,且与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依据。
余永勤李毅陈谭昇吕其军周芳
关键词:TH17细胞TREG细胞
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肝硬化合并感染105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人体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在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对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105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生素抗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IG,并采用Child-Pugh评分进行疗效观察.对各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以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检查.同时,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早期感染控制率以及治疗浅见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Child-Pugh<10分时,两组患者感染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 u g h评分10-15分时,观察组感染控制率为84.00%,高于对照组的46.15%(P<0.05).此外,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发生2例二重感染,对照组则为8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1例、13例患者主动出院或死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ild-Pugh评分10-15分的肝硬化患者应用IG,能够有效提高感染控制率,减少并发症.
余永勤刘汉勤陈谭昇周芳吕其军
关键词:人免疫球蛋白肝硬化
吡菲尼酮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缓解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硬化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究吡菲尼酮治疗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硬化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6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低中高给药组,每组12只,小鼠腹腔注射20%CCl4大豆油溶液(5 ml/kg),每周2次,连续造模7周,自造模开始后第3周自由饮用20%乙醇水溶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小鼠体重灌胃50、100和200 mg/kg的吡菲尼酮溶液,模型组和空白组分别灌胃给予相等体积的空白溶剂,造模结束后按照上述给药方式分组给药治疗,每天灌胃1次,治疗2周。比较分析治疗前后ALT、AST指标,小鼠肝脏指数、脾脏指数、TGF-β1和Smad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中小鼠血清ALT、AST含量显著上升(P<0. 05),吡菲尼酮灌胃治疗后3组小鼠血清ALT、AST含量显著下降(P<0. 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肝脏、脾脏指数显著上升(P<0. 05),给药治疗后肝脾肿胀与模型组相比显著下降(P<0. 05)。模型组较空白组,其TGF-β1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多,给药后阳性细胞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减少。Smad3基因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比空白组显著升高(P<0. 05),各给药组小鼠肝脏组织TGF-β1和Smad3蛋白的基因水平较模型组相比显著下降(P<0. 05)。同时TGF-β1和Smad3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给药后各组小鼠的TGF-β1和Smad3的表达有所下调。结论:吡菲尼酮能够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关键TGF-β1、Smad3基因和蛋白表达缓解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硬化。
冯雪李毅陈谭昇余永勤吕其军
关键词:TGF-Β/SMAD信号通路肝硬化四氯化碳
西黄胶囊结合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对肝癌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影响研究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探究西黄胶囊结合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对化疗治疗的肝癌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影响。方法研究共计纳入97例肝癌患者,均由医院近3年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8例)临床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4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西黄胶囊及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癌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治疗前后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桥蛋白(OPN)、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卡氏评分,KPS)、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1.43%(35/49)高于对照组52.08%(25/4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AST、ALT、TBIL、ALB等肝功能指标、血清VEGF、OPN、HIF-1α、AFP水平相当(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AST、ALT、TBIL、ALB等肝功能指标、血清VEGF、OPN、HIF-1α、AFP水平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AST、ALT、TBIL、ALB等肝功能指标、血清VEGF、OPN、HIF-1α、AFP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91.84%(45/49)高于对照组72.92%(35/48)(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3.88%(46/49)高于对照组77.08%(37/48)(P<0.05)。结论西黄胶囊结合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可提升肝癌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提升患者肝功能,缓解癌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满意率提升,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冯雪李毅陈谭昇
关键词:肝癌化疗西黄胶囊疗效肝功能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CHB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余永勤吕其军陈谭昇荆瑞芹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HBEAG阳性聚乙二醇干扰素A-2ACHB慢性乙型肝炎
16S rRNA基因检测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6年
脓毒症是一种因多种病原菌引发的机体全身性过度炎症反应,其临床症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相似;16SrRNA基因是对原核微生物进行系统化分类研究时最常用的分子标志物,其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目前脓毒症患者检测细菌16SrRNA基因的研究较少,而且存在较大争议;该研究对近年来细菌16SrRNA基因检测在脓毒症中的预测价值及其动态学变化作一综述。
吕其军史太阳周芳余永勤陈谭昇
关键词:脓毒症标志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