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扬

作品数:16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FVCOM
  • 3篇气旋
  • 3篇陆架
  • 3篇南海北部
  • 3篇海域
  • 3篇反气旋
  • 3篇反气旋涡
  • 2篇地转流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水文
  • 2篇水文特征
  • 2篇台风
  • 2篇夏季
  • 2篇陷波
  • 2篇环流
  • 2篇海流
  • 2篇潮汐
  • 2篇值模拟
  • 1篇大亚湾海域
  • 1篇动力机制

机构

  • 16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广西科学院
  • 4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鲁东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河源职业技术...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交通运输部天...
  • 1篇学研究院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16篇丁扬
  • 6篇鲍献文
  • 4篇侍茂崇
  • 4篇陈波
  • 3篇郑斌鑫
  • 2篇于华明
  • 2篇吴伦宇
  • 2篇石洪源
  • 2篇万凯
  • 2篇曹雪峰
  • 1篇文先华
  • 1篇陈宪云
  • 1篇邱绍芳
  • 1篇吴玲娟
  • 1篇余为
  • 1篇王璐
  • 1篇匡华
  • 1篇李希彬
  • 1篇刘振
  • 1篇宋威娇

传媒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广西科学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预报
  • 1篇Marine...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9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西南部海盆附近中尺度涡及其水文特征
2016年
根据"东方红2"于2011年9月在南海西南部11°N^15°N、111°E^114°E海域测得的CTD资料及据此的地转流计算结果,结合南海的海流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南海西南部海盆附近水域中尺度涡的基本分布规律及其水文特征:(1)以12°N^13°N附近宽约100km的条带作为分界,其北部是气旋式运动,南部是反气旋式运动。(2)气旋涡中心产生上升流,底层水上升,中心密度大。表层表现为低温高盐高密特征;200m层表现为低温低盐高密特征;1 000m层则表现为低温高盐高密特征。(3)在反气旋涡中心产生下降流,海水密度小。表层表现为高温低盐低密特征;200m层表现为高温高盐低密特征;1 000m层则表现为高温低盐低密特征。(4)在8~9月,上述北气旋、南反气旋的分布流态基本不变;(5)季风的影响是因素之一,而地形影响更是调查区域双涡旋流动结构的重要动力机制。
郑淑贤鲍献文丁扬万凯
关键词:地转流反气旋涡
秦皇岛近岸海域保守污染物漂移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采用FVCOM数值模型的水动力模拟结果为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漂移模型提供背景潮流场,模拟了秦皇岛近岸7个河口保守污染物在风和潮流作用下的漂移轨迹,分析了两种作用对污染物在近岸运移轨迹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无风状态下,以金山嘴为界,金山嘴以南各河口粒子漂移距离相对较长,受到近岸潮流的影响,粒子运动轨迹与秦皇岛近岸流场走向相符;1级风力下,漂移轨迹顺着潮流的方向移动,漂移距离甚至会小于无风状态,尤其是1级风力下的NE风和NWN风;在2-3级风力下,风的去向即为粒子漂移的方向,风力越大漂移距离越远、漂移范围也越大。
褚芹芹张万磊吴玲娟丁扬
2007年夏季北部湾生态与环境要素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为获得北部湾生态要素分布规律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基于北部湾海表层温度、盐度和有关生态参数的遥感数据,利用2007年“908”专项调查资料,结合海流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2007年夏季(6-8月)的海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an,POC)、颗粒无机碳(Particulate Inorganic Carban,PIC)浓度的分布态势并给予合理的动力机制解释:(1)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浓度呈明显的自东向西、由近岸向湾中部逐渐递减的态势,高值区为琼州海峡、广西沿岸、越南沿岸和海南岛西南侧近海海域;(2)POC和PIC空间分布特征与叶绿素a相似,低值区均主要集中在湾口水交换较快区域;(3)入侵高盐水的33.5 PSU等值线最北可达到21°N;湾内存在一个上升流区域形成的高盐核心;(4)北部湾水温的高值区分布在广西沿岸和越南沿岸的浅水区;(5)叶绿素a、POC和PIC高值区与沿岸径流有关;(6)海南岛西南部叶绿素a、POC和PIC的高值区与上升流有关。上述分析虽然只是2007年一年的结果,但是结果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侍茂崇陈妍宇陈波丁扬刘振
关键词:海表温度叶绿素A颗粒有机碳
冬季大风对渤海海峡水体通量的影响研究
2023年
基于FVCOM模型,通过七套不同风场再分析数据,对2017年冬季渤黄海的海洋水文动力环境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对比,发现ECMWF Reanalysis v5_1HR(以下简称ERA5_1HR)风场数据可以对渤黄海冬季水文环境实现最优化模拟。并发现2017年2月17—24日大风事件发生时,渤海和北黄海海流会随大风暴发和松弛流出和流入渤海海峡。出流现象主要出现在渤海海峡的南通道和中间通道,入流现象初期主要出现在北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渤海海峡都有入流现象。在此期间水位呈周期性变化,在大风事件发生时渤海水会向南部堆积呈现南高北低的现象,大风松弛时,渤海水位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大风期间急剧的流入流出过程显著增强渤海的水交换,三次高频大风过程造成的出水通量分别是18.35×10^(6)m^(3)、32.46×10^(6)m^(3)和34.15×10^(6)m^(3);入水通量分别是21.11×10^(6)m^(3)、38.69×10^(6)m^(3)和22.38×10^(6)m^(3)。两个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风期间风应力才是主导渤海环流和水交换的最重要因素。
于航鲍献文鲍献文丁扬
关键词:渤海海峡水位差水交换
基于FVCOM的夏季珠江冲淡水年际变化特征
2024年
珠江冲淡水对南海北部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993至2012年连续20年的FVCOM(The 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型后报模拟数据为基础,将海表盐度32等值线与岸线所围面积定义为珠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对珠江冲淡水在夏季(6月、7月和8月)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南海季风和珠江径流量等因素对珠江冲淡水的影响。在西南风和较大的珠江径流量的作用下,夏季是珠江冲淡水同时向粤西和粤东两侧扩展的唯一季节,冲淡水扩展范围最大,且夏季珠江冲淡水的扩展形态和扩展面积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94年的东风异常极大增强了冲淡水的西向扩展。通过对2008年台风“风神”的分析,发现热带气旋引起的表层对流和垂向混合对珠江冲淡水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持续时间较短,对年际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1998年夏季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6月、7月和8月均出现了西南风异常,强西南风阻碍了冲淡水的西向扩展,促进了区域的上升流和表层流。
骆明钧李骏旻丁扬张丛周玲玲
关键词:FVCOM珠江口夏季年际变化
关于定量监测悬浮泥沙浓度方法的回顾和展望(英文)
2011年
获取近岸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及相关信息对于理解和管理海洋环境相当重要。历史上对于悬浮物浓度的监测往往通过费时费力的出海观测,而这种观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每次观测只能获取一个站位的信息。为了更快更有效的获得即时悬浮物浓度相关信息,很多新的监测手段及相关科技被开发及应用。各种机载,卫星载遥感设备被用于获得及时,全面的沉积物信息。Dominique Durand,Jerome Bijaoui在2000年刊发了关于光学传感设备可以有效应用于浅海海洋环境中以获取各种环境参数。Yogesh C,Agrawal H C,Pottsmith等人于2001年尝试用激光传感设备获取水体悬浮沉积物浓度及相关粒径分布信息。Francisco Pedocchi,Marcelo H,Garcia于2006年分析了关于用Laser In-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ry(LISST-ST)监测悬浮物颗粒粒径及沉降速度的可靠性。H K Ha,Hsu W Y在2009年尝试了用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监测可凝性沉积物浓度。Chen Shuisen,Fang Ligang在2009年成功应用海水浊度遥感信息研究沉积物侵入黄河口影响范围。在文章中回顾了近些年大部分关于水体(海口,近岸等)沉积物浓度监测相关科技及方法。同时展现了一个ABS的具体应用实例,通过实例分析更好的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略。详细分析了作为最近国际上应用做广泛的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的其优势,应用范围等相关信息。对比了传统的分析方法和近代分析方法,以此呈现未来海洋悬浮物浓度监测科技的发展趋势。
匡良于华明丁扬李希彬匡华
威海海上风电场海流与海冰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对拟建的威海海上风电场周围海域的海流和海冰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介绍威海海上风能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数值模型对威海附近海域的水动力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并根据实际观测的资料对这一区域的冰情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为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及风机设计提供了必要依据。
宋威娇于华明鲍献文丁扬
关键词:海上风电场数值模拟水文特征
广西近岸西部海域的海流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广西近岸西部白龙半岛海域2011—2012年连续一年的观测资料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潮流和余流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白龙半岛海域潮汐为正规全日潮,但是潮流为不规则半日潮流;旋转谱分析显示,潮流逆时针旋转分量强于顺时针旋转分量,全日潮流的总能量小于半日潮流的能量;潮流振幅在夏季明显高于冬季,这是因为夏季北部湾北部的显著层结导致的较浅海域的内潮同样比较显著,并且表现为由表层向底层加强;另外,本文首次发现,经过北部湾的台风会增强主要的全日、半日分潮的能量,引起潮流的流速增加。通过数模试验,第一次发现在白龙半岛附近海域存在一个小尺度的反气旋涡,范围大约位于108°E^108.7°E、20.8°N^21.5°N,涡旋在秋季产生,可以一直持续到冬季结束。
曹雪峰石洪源郑斌鑫侍茂崇郭佩芳吴伦宇丁扬
关键词:潮汐反气旋涡
“纳沙”台风引起北部湾沿岸风暴射流及其机制被引量:4
2022年
基于FVCOM模式建立一个三维数值模型,对2011年“纳沙”台风登陆北部湾前后水位与流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风暴射流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广西近岸风暴射流的产生是对台风到来造成的水位起伏变化的一种正压响应;台风进入到北部湾期间,造成北部湾近岸水位先降低后升高,所导致的水位梯度差产生了驱动力,促使海水向西运动增强,从而导致在广西近海风暴射流的产生;台风登陆期间琼州海峡西向流流量增大到0.4 Sv以上,最大可达0.7 Sv;台风进入到北部湾后,促使琼州海峡西向流更多进入到北部湾,造成湾内正位涡输入增大,产生了气旋式环流来维持位涡平衡,同时气旋式环流也有利于向西运动的风暴射流增强;流经广西沿岸的风暴射流引起向西的水体输运可达0.2 Sv,对北部湾内营养盐以及污染物运移将产生重要影响。
韦聪鲍献文鲍献文丁扬
关键词:台风琼州海峡
风对北部湾入海径流扩散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本文根据北部湾红河等入海径流的最新资料,使用FVCOM数值模式计算风场显著不同的1988年和1989年夏季径流扩散特征;使用冬季平均风场计算包括径流在内的冬季北部湾环流。得出如下结论:(1)1988年8月,强的西南风除了在北部湾西岸产生较强的北向沿岸流外,东部涠洲岛附近形成气旋式环流;相应地在北部湾中偏北部有一个弱的反气旋涡,中部出现较大的气旋式环流;(2)1989年8月的西南风非常弱,表层的红河冲淡水主要沿北部湾西岸向南流,来自琼州海峡的余流,在北部湾北部形成范围较大的气旋式环流,与此同时,海湾南部也出现一个较强的气旋式环流;(3)冬季,在冬季偏北风驱动下,北部湾基本是气旋式环流,只有西北部水域出现一个反气旋式环流。
侍茂崇陈波丁扬吴伦宇郑斌鑫
关键词:径流环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