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盛日

作品数:48 被引量:338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卫生局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4篇超声
  • 15篇肿瘤
  • 13篇超声检查
  • 6篇体表
  • 6篇体表超声
  • 6篇淋巴
  • 6篇淋巴结
  • 6篇波诊断
  • 6篇超声波诊断
  • 5篇直肠
  • 5篇直肠癌
  • 5篇肝癌
  • 5篇肠癌
  • 4篇胆管
  • 4篇胆管癌
  • 4篇腔内
  • 4篇腔内超声
  • 4篇淋巴结转移
  • 4篇病变
  • 3篇心功能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肿瘤...
  • 9篇北京医科大学...
  • 9篇北京大学临床...
  • 8篇北京肿瘤医院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北海道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札幌医科大学

作者

  • 40篇廖盛日
  • 31篇陈敏华
  • 26篇严昆
  • 18篇霍苓
  • 10篇张晖
  • 10篇杨薇
  • 10篇戴莹
  • 7篇张晖
  • 5篇黄信孚
  • 4篇朱强
  • 4篇高文
  • 3篇王艳滨
  • 3篇宫坂和男
  • 3篇武金玉
  • 3篇岸本理和
  • 3篇张琳
  • 3篇李吉友
  • 2篇范智慧
  • 2篇顾晋
  • 2篇吴薇

传媒

  • 10篇中华超声影像...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2000全国...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北京中医药
  • 1篇2001年全...
  • 1篇第四届中国肿...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 7篇2000
  • 2篇1999
  • 4篇1998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半定量诊断探讨——肝被膜形态及肝内韧带观察被引量:44
2003年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及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表面被膜形态的异常程度及半定量化分级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患者 1 2 7例为病变组 ,以因其他肿瘤行手术治疗而临床无阳性发现并经手术肉眼观察判断非肝硬化患者 56例为对照组 ,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和适当降低增益等 5种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被膜形态及厚度等。评价标准分为 5个等级 :肝被膜细而平整为 0级 ;肝被膜轻度增厚、回声增强为Ⅰ级 ;肝被膜增厚、呈细水纹状欠平整为Ⅱ级 ;肝被膜明显增厚、呈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 ;肝被膜明显增厚 ,呈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对本组病例肝圆韧带结构形态的观察 :细而平整、厚度≤ 2mm为正常 ;增厚、不平整、回声增强等为异常表现。结果 病变组 1 2 7例中 ,肝被膜显示 0级 1 1例 ,Ⅰ级 2 1例 ,Ⅱ级 2 7例 ,Ⅲ级 32例 ,Ⅳ级 36例。对照组 56例中显示 0级 48例 ,Ⅰ~Ⅱ级 8例。依据此分级评价标准检测肝被膜形态异常程度 ,敏感性91 .3 % ,特异性 85 .7% ,正确率 89.6 %。病变组肝内韧带异常者 ,肝纤维化占 75 .0 % (9/ 1 2例 ) ,肝硬化占95 .5 % (64/ 67例 ) ;而正常组仅 4例 (8.9% )异常。结论 对肝被膜结构细微变化的分级 。
武金玉陈敏华戴莹严昆廖盛日杨薇王泰龄
关键词:超声检查肝纤维化肝硬化形态学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大肝癌的临床应用效果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 (RFA)联合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 (TACE)治疗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2 1例行RFA联合TACE治疗 (综合组 ) ,与 2 2例单纯TACE治疗及 19例单纯RFA治疗组进行对照分析。肿瘤最大径 5 .0~ 8.1cm ,平均 ( 5 .9± 0 .7)cm ,计 10 6个肿瘤 ,多发病灶者选其中最大径肿瘤为观察目标。 3组病例的平均年龄、病灶大小以及肝功能分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综合组的肿瘤坏死率达 80 .9% ,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及单纯RFA组 (分别为 2 7.2 %、47.4% ,P <0 .0 5 )。局部复发率分别为 2 3 .8%、45 .5 %和 3 6.8% ,三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综合组的平均生存期为 2 5 .6月 ,高于TACE组 ( 14 .9月 ,P <0 .0 5 ) ,与单纯RFA组 ( 2 0 .1月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RFA联合TACE治疗大肝癌与单纯TACE和单纯RFA组治疗结果相比 。
沈理陈敏华严昆杨薇高文廖盛日杨仁杰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动脉化学栓塞大肝癌
超声对胆管癌术前分期诊断研究
影像诊断的进步提高了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但肿瘤容易发生浸润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故术前分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超声不仅能确认肿瘤,还能很好显示局部管壁形态、与周围相邻脏器组织及大血管关系、淋巴结等;从而为分期诊断研究提供依...
陈敏华霍苓张晖严昆廖盛日
文献传递
经直肠超声对直肠癌肠周淋巴结检出率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总结术前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对直肠癌肠周淋巴结检出率,分析影响检出率的因素、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直肠癌术前行TRUS,记录超声检出的淋巴结数目及大小,对手术切除标本再行术后超声检查,研究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结果:病理检查共检出肠周淋巴结698个,与病理结果比较,术前TRUS对肠周淋巴结总检出率为22.5%,其中最大径(L)<5mm的淋巴结检出率为12.6%,5mm≤L<10mm为42.4%,L≥10mm为67.9%。当肿瘤位于直肠上段或导致肠腔明显狭窄时,TRUS对肠周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2.1%、10.3%。病理结果显示,L<5mm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2%,5~10mm达30.7%,≥10mm达64.3%。结论:TRUS检出的肠周淋巴结数目明显少于病理检查,淋巴结太小、肠腔狭窄,肿瘤位于直肠上段、声像图不典型为影响淋巴结检出率的主要因素,TRUS漏检淋巴结降低了TRUS对肠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廖盛日戴莹范智慧杨薇吴薇陈敏华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经直肠超声手术切除标本
超声造影界定肝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0
2006年
目的研究肝细胞型肝癌(HCC)在超声造影(CEUS)动脉期至门脉期增强范围变化的病理意义,探讨CEUS对界定肝细胞型肝癌边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手术切除,11例超声引导穿刺病理证实的肝细胞型肝癌共52例52个病灶,手术或穿刺前行常规超声(US)及CEUS检查,比较肿瘤大小、边界、形态变化;设CEUS癌灶边界增强范围增大或更不规则增强为A组,边界形态未改变为B组。对肿瘤边缘交界区组织(瘤周组织)取病理标本,行HE染色、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病理学特征和微血供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2个肝细胞型肝癌灶A组占32灶(61·54%),其中75%(24灶)US示肿瘤边界不清;B组20灶中40%(8灶)US示边界不清晰(P<0·05)。A、B两组肿瘤最大径均值分别为(6·1±2·9)cm及(4·4±2·1)cm(P<0·05)。分析41个手术切除肝细胞型肝癌标本,A组25灶计75张病理切片中88%(66张)显示瘤周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显著高于B组16灶中的56·3%(27/48张,P<0·001);52灶肝细胞型肝癌经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组瘤周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B组(52·25vs36·82,P<0·01)。结论CEUS肝细胞型肝癌增强范围增大与肿瘤边界清晰度密切相关,肿瘤边缘增大的增强区域内癌细胞浸润及微血管生成增多,反映了癌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病理学特性。CEUS有助于界定肝细胞型肝癌边界大小及浸润范围,可为局部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曾燕荣陈敏华严昆廖盛日戴莹杨薇李吉友
关键词:肝肿瘤超声检查
腹部食管段超声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1998年
采用高性能可变聚焦超声仪,经腹显示腹部食管段,探讨了正常食管的显示方法和周围解剖;还讨论了食管病变的声象图表现.103例正常志愿者清晰显示率达85.4%;壁厚均值为2.80±0.61mm,可显示长度为3.00±0.73cm.观察797例其它疾病患者食管,发现食管病变11例.结果证实超声可显示胸段食管下段及腹段食管,发现管壁增厚,并能发现早期癌,可成为高发区普查及日常常规检查筛选食管疾病的手段.
陈敏华严昆张晖霍苓廖盛日黄云洲朱强小川肇岸本理和丁子清宫坂和男
关键词:食管疾病超声波诊断
超声对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2001年
目的 探讨超声对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确诊的 34例十二指肠占位病变 ,均行超声检查 ;16例行胃镜检查 ,14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8例行CT检查。结果 超声显示率达85 .3 % ( 2 9例 ) ,依声像图表现分为三种类型 :壁厚型 2 1例 ,壁外型 4例 ,腔内结节型 4例。间接声像图表现为 :肝内外胆管扩张 ,上消化道梗阻。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和CT显示率分别为 6 8.8%、42 .9%、37.5 %。结论 超声对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检出率较X线造影及胃镜高 ,为检查十二指肠占位病变的良好方法。
廖盛日陈敏华严昆霍苓张晖张琳李建国王彬
关键词:超声检查十二指肠疾病肿瘤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卵巢转移瘤应用价值探讨
2007年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应用在胃肠道和乳腺恶性肿瘤继发卵巢转移瘤术前、术后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已确诊的481倒胃肠道和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检壹和/或术后随访中,应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附件进行常规筛查。测量卵巢体积大小,判定内部回声有无异常,有无明确肿物,同时应用CDFI观察内部血流情况。分析血流分布特征并获取搏动指数(P1)和阻力指数(RI)值。综合分析推断卵巢转移瘤的可能,并选择其中确诊的311例作为研究对象与手术病理及其他临床资料对照;结果311例中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52例发生卵巢转移瘤,转移率为16.7%,TVs和CDFI联合应用筛查卵巢转移瘤的准确性为95.5%,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6.1%,阳性预测值82.8%,阴性预测值98.4%。结论TVS检查为早期卵巢肿瘤检出的理想手段,结合转移瘤的声像图评分以及CDn对卵巢转移瘤的鉴别作用,对女性乳腺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随诊,观察有无卵巢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郭君陈敏华廖盛日梁媛
关键词:卵巢转移瘤经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
经直肠超声在早期直肠癌诊断中应用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总结TRUS对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准确性,分析探讨TRUS在早期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163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TRUS检查,参考国际抗癌联盟有关直肠癌分期标准进行浸润深度分期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63例直肠癌中经病理检查证实16例为早期癌。研究病例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结果TRUS对早期直肠癌(pT1)诊断灵敏性为87.5%(14/16),特异性达98.6%(145/147),阳性预测值为87.5%(14/16)。对早期癌浸润深度进一步分析,TRUS对黏膜癌及黏膜下层癌诊断灵敏性分别为85.7%(6/7)、66.7%(6/9)。16例早期癌(pT1)经肛门注水充盈直肠后再次行TRUS检查,病变均显示清晰,14例正确诊断为pT1期;未充盈直肠的情况下,仅6例病变显示清晰,仅3例诊断正确。早期癌声像图表现分为二型:隆起型、溃疡型,以隆起型多见,占81.6%(13/16)。结论TRUS在早期直肠癌的诊断中是一项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经肛门注水充盈直肠后,明显提高了早期癌病变显示率及诊断准确性。
廖盛日陈敏华戴莹赵爱莲李明顾晋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腔内超声检查
结肠体表超声投影及肿瘤定位诊断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通过灌肠后结肠体表投影超声观察,并与常规经腹超声对结肠肿瘤定位诊断结果对照研究,分析超声对结肠肿瘤的定位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 91例行灌肠后超声检查,其中 21例肠道恶性肿瘤为常规经腹超声 (未灌肠 )首诊发现,作对照研究。结果:升结肠及降结肠位置相对固定,位于侧腹。乙状结肠变化较大, 13%达左肋缘及左肋间, 1%达右肋缘, 10%与回盲部紧邻;横结肠 2%达左下腹与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相邻;结肠肝曲 2%、脾曲 1%达腋中线第 4~ 5肋间。 21例常规经腹超声首诊发现的结肠肿瘤中, 3例部位误诊。结论:结肠肿瘤部位误诊与肠道分布变化有关,了解肠道肿瘤位置变化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廖盛日陈敏华张晖霍苓严昆张琳
关键词:超声检查结肠肿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