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彬
- 作品数:41 被引量:190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一个半心室矫治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6年
- 闫军刘迎龙崔彬沈向东李守军王旭
- 关键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发育不良临床疗效
- 鱼精蛋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低血压反应的实验研究
- 2009年
-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鱼精蛋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的低血压反应及其机理。方法2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A组)、实验组(B组),建立在体心肌短暂缺血(15min)-再灌注(60min)损伤模型,A组于前降支阻断前20min给予肝素(700U/kg)。B组于前降支阻断前20min给予肝素(700u/kg),再灌注25min给予鱼精蛋白以拮抗肝素。于缺血前、再灌注期间,取右房血检测NO、MDA水平,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心肌组织学观察。结果B组于再灌注25min给予鱼精蛋白后,MAP较A组明显下降(P<0.05),伴随血清NO显著增高(P<0.05)。MDA及组织学检查两组无显著差别。结论鱼精蛋白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期低血压反应的发生,其机理可能于促使内皮细胞NO的大量产生有关。
- 崔彬陈建忠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鱼精蛋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低血压
- 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同期根治手术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同期外科根治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7月至200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48例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同期根治手术,其中A型40例,B型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0.08~7.00(1.97±2.05)岁,体重3~20(9±5)kg;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42例,平均肺动脉压力61~106(82±14)mmHg,肺动脉阻力66—762(315±259)dyn·s·cm^-5,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其他合并畸形:室间隔缺损33例、房间隔缺损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主肺动脉窗4例、右室双出口3例、二尖瓣狭窄2例等。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全麻深低温低流量、深低温低流量结合停循环、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其中主动脉弓成形术30例,主动脉弓置换术18例,心内畸形同期矫治: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二尖瓣成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4例、主肺动脉窗修补术4例、心室内隧道2例、大动脉调转术1例等。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12~375(182±5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287(99±45)min,气管插管时间8~936(179±133)h,ICU住院时间1~57(14±14)d,出院时复查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弓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无显著压差,心内畸形矫治满意。全组患者死亡3例(3/48,6.25%),死亡主要原因:肺动脉高压危象、呼吸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等。主要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2例,气管切开2例,术后右侧膈肌麻痹行膈肌折叠术1例,延迟关胸1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生活质量提高,随访3个月~12年,无远期死亡或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弓重建同期矫治心内畸形治疗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疗效满�
- 闫军崔彬刘迎龙沈向东李守军王旭李巅远
- 关键词:心脏病
- 动脉调转术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型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患儿的手术适应证探讨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 总结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年龄6~84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室间隔缺损(VSD)型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疗效,探讨适当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3例年龄6~84个月、中~重度PH合并VSD的大动脉转位(TGA)和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g-Bing畸形)患儿行ASO,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7~84(22±21)个月,肺动脉压力24~80(44±14)mmHg(1mmHg=0.133kPa),肺血管阻力(PRA)49、2~1261.9dyn.s.cm^-5。合并主要畸形:左室流出道狭窄3例,肺动脉瓣下隔膜1例,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手术在全麻、低温(18℃~22℃)、低流量(50mJ·kg^-1·min^-1)体外循环下完成ASO,合并畸形同期矫治。对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围手术期给予α受体阻滞剂或持续吸入低流量一氧化氮(NO)等治疗,改善肺血管压力;连续监测并控制肺动脉压、左房压、右房压。结果 23例患儿病死率13%,3例死亡患儿死亡原因均与术前肺血管压力和阻力增高无明显关系。余患儿虽然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明显延长,但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明显下降(23mmHg±9mmHg,t=13.28,P=0.000),痊愈出院。结论 对年龄6~84个月,合并VSD并发中~重度PH的VSD型TGA和Taussig-Bing畸形患儿,如一般状况良好,紫绀不严重(经皮血氧饱和度〉60%),X线胸片示两肺血较多,心导管检查显示肺血管阻力仍在可接受的范围(PRA〈1000dyn.s.cm^-5),采用ASO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扩大了ASO的手术适应证。
- 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闫军崔彬
- 关键词:大血管错位右室双出口肺动脉高压
- 去细胞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的构建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全面评价去细胞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的生物学、生物力学及免疫学特性。方法采用低渗液-去污剂[0.5%去氧胆酸(DOA),1%DOA,1%Triton]-核酸酶去细胞法,测定了,47例去细胞同种心脏瓣膜去细胞前后组织学、免疫学、组织厚度、组织含水量、热皱缩温度、组织基因组DNA含量、胶原蛋白含量、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强度及组织伸长比变化。结果组织学检查1%DOA 24 h组完整地去除了同种心脏瓣膜、管壁及肌肉组织中所有的细胞成分,保留了完整的细胞外基质;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白细胞DR(HLA-DR)抗原表达明显下降;组织基因组DNA含量显著下降(瓣叶下降91.14%,管壁下降91.53%);与去细胞前相比,只有管壁组织的含水量(去细胞前75.4±1.8,去细胞后82.0±0.7,P<0.05)明显增加,组织厚度、瓣叶组织含水量、热皱缩温度、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强度及组织伸长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低渗液-去污剂(1%DOA)-核酸酶去细胞法方便有效,去细胞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稳定,免疫性显著下降,符合机体的要求,为受体细胞化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天然的纤维支架材料。
- 崔彬刘迎龙谢宁于存涛宋来凤李建荣吴松
- 关键词:去细胞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生物力学免疫学
- 减轻小切口心脏直视术中体外循环的损伤
- 2004年
- 马捷杨林花李新华张红星高清元崔彬
- 关键词:小切口心脏直视术体外循环抑肽酶血小板膜糖蛋白
- 78例动脉调转手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回顾总结近年来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78例患儿行动脉调转术,其中室间隔完整型[或含小的室间隔缺损(VSD)]大动脉转位(TGA),为室间隔完整型组30例;<6个月的VSD型TGA和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VSD(简称TaussigBing畸形),为<6个月VSD型组20例;>6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VSD型TGA和TaussigBing畸形,为>6个月VSD型组24例;矫正型TGA为矫正型TGA组4例。平均年龄(8.55±14.84)个月(2天~11岁)。合并主要畸形:左心室流出道狭窄7例,肺动脉瓣轻~中度狭窄7例,肺动脉瓣重度狭窄1例,主动脉弓中断1例,肺动脉瓣下隔膜1例,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镜面右位心1例。在全麻、低温(18~22℃)、低流量[50ml/(kg·min)]体外循环下完成动脉调转术,合并畸形者同期矫治。结果:全组病死率为14.1%(11/78)。其中室间隔完整型组、<6个月VSD型组、>6个月VSD型组和矫正型TGA组病死率分别是13.3%(4/30)、15.0%(3/20)、12.5%(3/24)、25.0%(1/4)。67例患者痊愈出院。平均随诊13.5±7.9(0.5~5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紫绀消失,活动量增加,发育正常,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动脉调转术是解剖矫治TGA、TaussigBing畸形及矫正型TGA的首选术式。对年龄较大(>6个月)、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复杂畸形同期矫治以及一期姑息术后的二期动脉调转术患儿,手术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 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闫军崔彬
-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心脏外科手术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手术适应证
- 非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被引量:3
- 2019年
- 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是心脏收缩期间二尖瓣前叶向室间隔的运动,SAM可导致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SAM多见于肥厚型心肌病,同时还可发生于二尖瓣修复术后、急性心肌梗死、Takotsubo综合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等情况。理解SAM的发生条件和产生机制对早期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
- 黎力梦崔彬
- 关键词:二尖瓣室性流出道阻塞二尖瓣闭锁不全
- 去细胞同种心脏瓣膜的再内皮细胞化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初步构建受体内皮细胞化的组织工程同种心脏瓣膜,减轻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并探讨内皮细胞适宜的种植方法,增强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性。方法:实验于2004-06在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先心病研究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中剩余的大隐静脉(该材料是术中多余弃掉部分,患者知情同意),研究方案获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低渗液-去污剂(10g/L去氧胆酸)-核酸酶法去除同种心脏瓣膜组织中的全部细胞成分,构建去细胞的同种心脏瓣膜;取培养3~4代的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依照内皮细胞密度分为生理密度种植组:以1.5×108L-1密度种植;超生理密度种植组:以(4~5)×108L-1密度种植;生理密度反复种植组:以1.5×108L-1密度,反复种植3d。③实验评估:种植于脱去全部细胞的同种心脏瓣膜上,静态培养5d,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结果:去细胞同种心脏瓣膜的细胞外基质有着良好的细胞黏附性;3种不同的内皮细胞种植密度,其中以内皮细胞超密度(4~5)×108L-1种植,静态培养5d,同种组织瓣膜表面基本覆盖单层内皮细胞,细胞间相互延伸汇合,形态结构良好。以生理密度种植内皮细胞覆盖率较低,细胞大多孤立存在,细胞间较少相互延伸汇合。生理密度反复种植3d,内皮细胞覆盖率低于超生理密度种植组,细胞间可见相互延伸汇合,细胞形态结构良好。结论:去细胞同种心脏瓣膜的再内皮细胞化保留了同种心脏瓣膜的正常结构、功能及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有望延长瓣膜的使用寿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崔彬刘迎龙于存涛谢宁宋来凤
- 关键词:同种心脏瓣膜内皮细胞化
- 同种组织瓣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及其对策被引量:11
- 2003年
- 崔彬刘迎龙
- 关键词: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血流动力学内皮细胞体液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