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生
- 作品数:5 被引量:35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喜山期陆内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被引量:50
- 1989年
-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由两条主要的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是一条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带内糜棱岩叶理产状多为较陡,拉伸线理近水平。大量的S-C构造、旋转眼球体、多米诺牌式构造和布丁构造,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构造线牵引形态都指示左行剪切。剪切带应变机制复杂,剪切应变值变化较大,估算走滑位移量在200km以上。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推断走滑剪切运动发生在喜山期。
- 吴海威张连生嵇少丞
- 关键词:断裂带喜山期
- 滇西南新生代走滑断裂运动学、年代学、及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块体运动的意义被引量:140
- 2000年
- 依据走滑断裂的运动学和年代学 ,确认滇西腾冲地区新生代大型走滑断裂带变形作用的三个阶段 :1 )始新世初 (54— 56Ma) ,在槟榔江两岸出露的与新特提斯俯冲和两大陆碰撞相关的左旋走滑 -逆冲断裂 ,由此推断腾冲地块西缘南北向展布格局是两大陆碰撞后发生顺时针旋转达 90°的结果。2 )渐新世 -中新世 ,腾冲地块东缘的高黎贡右旋走滑断裂和西缘的那邦右旋走滑断裂存在两个走滑活动的峰期 :2 4 - 1 9Ma和 1 1 - 1 4 Ma,早期与 Tapponnier模式中挤出块体东边界红河 -哀牢山左旋走滑断裂活动的时限相一致 ,指示高黎贡和那邦右旋走滑断裂在此时期是挤出的印支地块的西边界 ;晚期与安达曼海的扩张、缅甸境内实皆断裂的右旋活动相一致 ,可能是此期地块再次发生挤出的结果。3)中新世末 ,约 5- 8Ma间两大陆的进一步会聚 ,引起了腾冲地区岩石圈结构的重要变化 ,腾冲地块发生了向南的挤出和顺时针的旋转 ,促成了一系列与此前右旋走滑相关的盆地的折返和南北向凹陷盆地的形成 ,制约了腾冲火山岩的喷发和整个地区的快速抬升。腾冲地块及其周缘新生代断裂带多阶段运动的转换对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块体运动型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季建清钟大赉张连生
- 关键词:新生代走滑断裂年代学运动学
- 从红河剪切带走滑运动看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被引量:89
- 1996年
- 用U-Pb法对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运动进行了精细年代学分析,确定这一运动时期至少是从35Ma到22Ma,与南海张开的时间大致吻合。将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提出在太平洋板块加速俯冲的作用下,南海作为主动盆地发生的扩张活动,引起华南板块在晚白垩世到中新世中期发生了由SE向NW方向的运动,与印度板块一起推挤三角形青藏高原,使其发生第一次的隆升。与此同时,华南内部及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变形。印支块体在其两侧的印度和华南板块共同挤压下,向东南滑出,沿红河剪切带发生左行走滑运动。
- 张连生钟大赉
- 关键词:剪切带走滑运动新生代构造
- 大型走滑断层——碰撞后陆内变形的重要形式被引量:104
- 1989年
- 研究陆内变形是当代大地构造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然而,人们对陆内地块间的大规模滑移和转动而引起的岩石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研究得非常不够。本文以云南西部哀牢山-红河断裂为例,说明陆内大规模韧性变形带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相关的地质演化过程。
- 钟大赉P.Tapponnier吴海威张连生嵇少丞钟嘉猷刘小汉U.SchaererR.LacassinP.Leloup
- 关键词:陆内变形走滑断层碰撞
-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麻粒岩相岩石中早期残留矿物组合的特征及其变质作用条件被引量:20
- 1997年
-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麻粒岩相泥质片麻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变形变质历史。代表前进的增厚事件的早期残留变质构造D1形成于1000Ma(Grenvilian)期间。对应于D1的变质峰期M1的变质组合以泥质片麻岩的石榴石和尖晶石变斑晶中的堇青石和夕线石包裹体以及镁铁质麻粒岩的石榴石变斑晶中的斜方辉石和斜长石包裹体为特征。在该区斯托尼斯半岛的紫苏黑云石英岩的粗粒紫苏辉石中发现了包裹的假蓝宝石+磁铁矿和假蓝宝石+尖晶石+夕线石+磁铁矿+石英组合,这种假蓝宝石又包裹更细粒的尖晶石包裹体。石榴石-斜方辉石温度计及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压力计的计算表明M1变质作用最大的P-T条件为0.95GPa和870℃。这些早期残留的矿物组合指示了其变质作用具有逆时针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特征,反映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埋深期间前进加热的进变质作用过程。本文得出该区M1(1000Ma)变质作用的逆时针(IBC)P-T轨迹可能与已存在的大陆壳下面的岩浆底侵作用及地壳内大量岩浆物质的侵入和结晶作用有关。
- 仝来喜刘小汉张连生陈海泓陈海泓王彦斌赵越
- 关键词:麻粒岩麻粒岩相岩石变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