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永健
-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德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5年
-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研究,测定半脘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l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肝癌及癌旁肝组织标本各30例及12例肝血管瘤患者标本为正常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从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肝组织中CysLTlR的表达量,以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检验水准尸〈0.05为差异有统计学院意义。结果CysLT1R mRNA相对表达量在癌旁组织为0.0339±0.0221高于正常肝组织的0.0154±0.0123(t=-2.310,P=0.033)和肝癌组织的0.0127±0.0116,(t=2.911,JD=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LT1R mRNA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分期中有显著差异Q=3.438,P=0.008),在HBV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t=3.59,P=0.006)。CysLT1R蛋白在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大于正常肝组织的41.67%(P=0.000)和肝癌组织的43.33% (P=0.000),受体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P=0.042)。在肝癌组织中CysLT1R mRNA在不同表达水平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2,P〈0.05)。此外患者的生存时间受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甲胎蛋白水平影响(f值分别为24.187和8.75,P值均〈0.05)。结论CysLT1R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增高,且在肝组织中表达量与肿瘤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提示CysLT1R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孙希珍李婕任万华房建婷程亚茹纪永健
- 关键词:肝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
- HBeAg早期下降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观察24周HBeAg下降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单药治疗HBeAg阳性巨陛乙型肝炎48周疗效的预测作用及与肝组织HBVcccDNA的关系,探讨I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96例HBeAg阳性慢陛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时,按HBeAg下降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下降〉2log10S/CO为A组,下降1~2log10S/CO为B组,下降〈1log10S/CO为C组,C组患者随机分至C1组和C2组,A、B、C1组继续单药治疗,C2组加用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治疗48周时进行疗效评估;每组取1/3的患者行肝穿刺检测肝组织HBVcccDNA水平,分析HBeAg早期下降与48周疗效及肝组织HBVcccDNA的关系。A、B、C1组间多重比较采用Nemenyi法,C1、C2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meyU检验,组间HBVDNA检测不到率和HBeAg/抗一HBe转换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治疗48周时,血清HBVDNA自基线下降值(中位数):A组为5.8log10拷贝/ml,B组为3.8log10拷贝/ml,C1组为2.8log10拷贝/ml,C2组为5.7log10拷贝/ml,A组下降幅度高于B组和C1组(X2值分别为9.06和23.45,P值均〈0.05),C2组下降幅度高于C1组(U=44.0,P〈0.01)。血清HBeAg定量较基线下降值(中位数):A组为2.7log10S/CO,B组为1.9log10S/CO,C1组为0.9log10S/CO,C2组为1.610g10s/CO,A组下降值大于B组和C1组(X2值分别为10.58和43.32,P值均〈0.05),B组下降值大于C1组(X2=10.82,P〈0.05),C2组下降值也大于C1组(U=109.0,P〈0.01)。(2)治疗48周时,A、B、C1、C2组HBVDNA检测不到率分别为87.5%、34.5%、17.40%、85.0%,A组高于B组和C1组(X2值分别为15.203和23.186,P值均〈0.01),C2组高于C1组(X2=19.570,P〈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0%、24.1%、13.0%、25.0%,A组高于B组和C1组(X2值分别为13.632和18.240,P值均〈0.01)。(3)48周时,A�
- 纪永健李菲菲任万华主余华秦成勇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聚乙烯二醇类干扰素Α-2A肝炎E抗原乙型
- 阿德福韦酯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低效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长期单药治疗后仍处于HBeAg低效价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开放、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将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72~144周仍处于低HBeAg效价(5S/CO〈HBeAg〈50S/CO),且血清HBsAg定量〈5000IU/mL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和加药组,单药组继续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48周,加药组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BeAg效价下降程度、阴转率、血清学转换率和肝组织HBVDNA、HBV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cccDNA)载量的下降程度,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共纳入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药组27例,加药组28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ALT、AST、TBil、血清HBeAg和HBsAg、肝组织HBVDNA和HBVcccDNA载量在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8周后,单药组完成试验25例,加药组26例。加药组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单药组(X^2值分别为5.38、4.69,均P〈0.05)。两组HBeAg效价均较基线值下降(t值分别为8.43和8.50,均P〈0.01);加药组HBeAg效价低于单药组(t=5.60,P〈0.01)。加药组治疗48周HBVDNA和HBVcccDNA载量分别为(6.93±0.52)lgIU/mg和(5.63±0.54)lg IU/mg,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7.12和6.67,均P〈0.01)。单药组治疗48周HBVDNA载量为(7.09±0.43)lg IU/mg,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2);治疗后48周,加药组与单药组HBVccc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P=0.00)。结论经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后仍处于HBeAg低效价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
- 房建婷纪永健李菲菲孙希珍任万华
- 关键词:肝炎干扰素Α-2A聚乙烯二醇类肝炎E抗原
- HBeAg早期下降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
- [目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适合治疗年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疗程短,可获得较多HBeAg血清学转换机会的特点,最终减少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机会。但由于病毒、宿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不能实现治疗...
- 纪永健
- 关键词:聚乙烯二醇类干扰素Α-2A
- 文献传递
- 不同AFP水平的AFP阳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比较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对比不同AFP水平的AFP阳性胃癌(AFPGC)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分析AF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AFPGC患者62例,根据AFP水平分为A组(AFP≥10倍正常上限值)和B组(AFP<10倍正常上限值)。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转移情况、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分析AFP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胃底-贲门肿瘤发生情况及其他脏器转移尤其肝转移发生情况高于B组(P均<0.05)。两组1年生存率和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中位OS分别为12.0、14.0个月,A组中位OS短于B组(P<0.05)。结论与AFP<10倍正常上限值的患者相比,AFP≥10倍正常上限值的AFPGC患者肿瘤多发于胃底-贲门,更易发生脏器转移尤其是肝转移,预后相对较差;AFP≥10倍正常上限值可能是AFPGC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
- 梁海清王勇纪永健李一然
- 关键词:AFP胃癌肝转移
- 依那普利、螺内酯与比索洛尔三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螺内酯比及索洛尔三药联合方案对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RHD合并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依那普利、螺内酯两药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效果、心律及心率情况,以及心功能情况,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54/60)高于对照组(45/60,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平均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SD、LVEDD值低于对照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螺内酯与比索洛尔三药联合方案治疗RHD合并CHF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心功能,且用药相对安全。
- 孙皓纪永健耿雪王鹏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依那普利螺内酯比索洛尔
- INK4位点反义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 目的: 发生于肝细胞的肿瘤被称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病理类型,在世界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于第六位,我国HCC发病率居于世界第一位,这与我...
- 纪永健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