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颖

作品数:41 被引量:315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出血
  • 9篇动脉瘤
  • 9篇膜下
  • 9篇脑出血
  • 9篇高血压
  • 8篇蛛网膜
  • 8篇蛛网膜下
  • 8篇蛛网膜下腔
  • 8篇蛛网膜下腔出...
  • 8篇网膜
  • 8篇下腔出血
  • 7篇血管
  • 6篇血肿
  • 6篇高血压脑出血
  • 5篇弹簧圈
  • 5篇动脉
  • 5篇引流
  • 5篇手术
  • 5篇外科
  • 4篇栓塞

机构

  • 38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梁平县人民医...

作者

  • 38篇马颖
  • 37篇程远
  • 19篇陈维福
  • 10篇蒋永祥
  • 8篇谢宗义
  • 3篇朱凤军
  • 3篇陈晋
  • 2篇张宣文
  • 2篇沈光建
  • 2篇张清忠
  • 2篇耿明英
  • 2篇陈果
  • 2篇王志刚
  • 2篇许民辉
  • 2篇黄琴
  • 2篇徐忠烨
  • 2篇李飞鹏
  • 1篇刘长安
  • 1篇陈复仁
  • 1篇冉海涛

传媒

  • 8篇重庆医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医疗装备
  • 1篇当代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临床脑电学杂...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5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100B——血脑屏障开放的血浆标志被引量:7
2007年
S100B主要由胶质细胞合成,并通过其足突分布于毛细血管周围。传统的观点认为S100B是一种能够描述脑损伤的血浆标志物,而近年来发现S100B也可以作为一种检测BBB开放的外周血中的特异性标志,S100B在BBB开放后从脑内释放到血浆中。且证明了S100B是BBB开放的早期标志物而并不一定依赖于神经胶质细胞损伤。一些学者建立了数学模型来描述S100B的血浆水平与BBB开放和脑损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当S100B的血浆浓度在0.34ng/ml以下时提示其血浆水平的升高主要由BBB开放引起,当超过0.34ng/ml则提示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和机制引起的合成和释放增多,如脑神经损害,严重颅外损伤等。
朱凤军马颖程远
关键词:S100B血脑屏障脑损伤血浆标志物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因其来源于矢状窦旁的脑膜或脑膜间隙组织、容易侵入矢状窦内,且与脑皮层静脉及脑外静脉系统关系密切,肿瘤全切较困难,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并发症和复发,因此成为临床难题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大多数矢状窦旁脑膜瘤的首选治疗,部分特殊部位、特殊大小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选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此外,近年研究发现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对矢状窦旁脑膜瘤也初显疗效。
泮双军马颖程远
关键词:矢状窦旁脑膜瘤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关键词途径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和万方以及Pubmed、Springlink和Highwire等外文数据库收录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DCVS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检索,经严格筛选后对最后纳入的文献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经检验所有数据均均衡,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男性)、吸烟史、手术方式(夹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漏斗图分析对称,提示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有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的患者更易发生DCVS,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与管理。
吴政俊蒋永祥程远马颖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META分析
伽玛刀对红藻酸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通过对红藻酸致痫大鼠动物模型的伽玛刀照射,探讨伽玛刀抗痫效果以及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癫痫模型大鼠成功后第6日进行伽玛刀照射.伽玛刀照射后应用临床观察和EEG证实行为学和发作的改变;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搜索试验测定并对比A,B,C,D各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观察7,14,21,35,49,63d6个时间点.结果:C组大鼠在伽玛刀照射后21~49d发作次数减少(P<0.05);D组在伽玛刀照射后21~35d发作次数减少(P<0.05).寻找平台潜伏期的时间B,C,D各组成绩均较A组差,但组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间搜索试验中B,C,D各组大鼠对平台位置的记忆能力均较A组差(P<0.05),以B,D两组显著.结论:在红藻酸致痫大鼠模型中,40Gy和80Gy伽玛刀照射均可以控制癫痫发作.各组大鼠在水迷宫中记忆能力下降,下降程度与发作频率以及高剂量照射有关.
耿明英程远许民辉马颖沈光建李飞鹏
关键词:伽玛刀水迷宫红藻酸癫痫
外科治疗1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术式优缺点。方法 对我科先后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6 2例 )和YL 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碎吸术 (72例 )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病死率为 2 5 .8% ,YL 1型针穿刺组病死率为 1 5 .2 8% ;(2 )YL 1型针穿刺组平均用时 30min ,小骨窗血肿清除 6 0~ 1 2 0min ;(3)YL 1型针穿刺组 ,使用脱水剂的时间较小骨窗组短。结论  (1 )YL 1型针穿刺组手术时间缩短 ,手术创伤减轻 ,结合纤溶酶的应用可清除大部分血肿 ;(2 )该术式不加重血脑障、脑动静脉及微循环的损伤 。
陈维福马颖程远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
电解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治疗36例疗效观察
2006年
目的探讨电解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GDC栓塞的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硬膜下血肿、脑疝,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好转;术后2例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术后3个月随访,32例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daily living,ADL)达Ⅰ~Ⅲ级。结论术前防治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术后防治并发症等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陈维福马颖程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
瞬目反射正常值测定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8
2000年
目的 :研究瞬目反射 (BR)的正常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Keypoint神经电生理仪 ,表面电极刺激眶上神经 ,分别在同侧眼轮匝肌记录出R1 波和R2 ′波 ,在对侧眼轮匝肌记录出R2 ′波。对 30例健康成人和 5 6例患者 (主要包括面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 ,脑干损伤以及脑出血 )进行BR检测。结果 :正常组BR各潜伏期平均值分别是R1 为 10 7ms,R2 和R2 ′为 30 8ms和 30 6ms;患者组根据损伤部位分为传入型、传出型以及脑干型损伤 ,其R1 、R2 和R2 ′异常规律组合不同。结论 :BR检测不仅能早期反映颅神经损伤 ,还能区分颅神经损伤的类型。
程远徐兴碧陈维福马颖
关键词:瞬目反射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脑干损伤
血栓弹力图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小板功能变化及与再出血的关系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再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aSAH患者与39例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者入院时TEG检测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探讨TEG参数与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的关系。根据有无再出血将aSAH患者分为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小板及其TEG参数的差异。结果aSAH组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显著高于UIA组(U=1 505,P<0.01),ADP抑制率与Hunt-Hess分级(r=0.387,P<0.01)、Fisher分级(r=0.382,P<0.01)呈正相关。再出血患者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抑制率、ADP抑制率较无再出血患者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 aSAH后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再出血与血小板功能明显降低有关,TEG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作为预警指标帮助评估aSAH的再出血风险。
何秋光郭宗铎张晓冬蒋永祥马颖程远孙晓川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功能再出血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直径≤3mm)的临床经验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到2014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19例,对术中经历,术中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栓塞率,手术技巧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19个微小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其中采用支架稳定微导管技术(Jailing)治疗14个动脉瘤,支架半释放技术治疗3个,支架稳定微导管技术与微导管穿越支架技术(Mesh)相结合方法治疗2个。(2)术中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分级1级8个,2级6个,3级5个。远期随访无一例复发,Raymond分级1级14个,2级3个,3级2个.(3)术中破裂出血2例,及时救治无不良后果;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缺血性神经损害。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是目前治疗破裂颈内动脉段微小动脉瘤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程飞飞蒋永祥马颖程远
关键词:动脉瘤颈内动脉血管内介入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以101例中小量(10~4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积为15~36(23.36±7.24)ml。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 h内和发病后14 d进行DTI扫描,得到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tography,DTT)图像,并根据CST完整性将微创手术组分为A(1~2级,22例)、B(3级,30例)两个亚组,比较微创手术组和内科治疗组之间及A、B亚组之间在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病后首次DTI扫描显示微创手术组、内科治疗组受累侧的内囊区和大脑脚FA值均降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DTI扫描提示,微创手术组的FA值[内囊区(0.49±0.02)、大脑脚(0.47±0.03)]较内科治疗组[内囊区(0.39±0.02)、大脑脚(0.43±0.03)明显升高(P<0.05)],且从DTT图像上可见微创手术组的CST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内科治疗组,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治疗。微创手术组的A亚组术后FA值[(0.51±0.02)高于B亚组(0.48±0.02)(P<0.05)],提示CST损伤越小,手术效果越好。结论微创治疗可以提高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尤其是DTT显示CST以推移、变形为主者(1~2级)应更为积极采取微创治疗。
蒋永祥马颖程远陈维福
关键词:基底节区微创治疗技术弥散张量成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