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作品数:6 被引量:36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自然头位X线头影测量研究 被引量:6 1997年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自然头位片和标准头颅定位片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性研究。样本包括61名11-16岁的错患者,其中男性24名,女性37名。每位患者各拍摄一张自然头位片和标准头颅定位片。结果显示:①在面部结构的测量值上,两种摄片的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②在自然头位时的领颈角与面部结构的测量值的相关关系比标准头颅定位片的密切。③在自然头位片时引入颅外参考平面后的测量结果与头位的相关关系的较为密切。 吴军 蔡中 龚昕 钱玉芬关键词:头影测量 自然头位与X线头影分析法主要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998年 目的:研究自然头位时头颅定位侧位片上主要变量与头位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61名11岁~16岁的错牙合患者,男性24名,女性37名,拍摄自然头位片。结果:男女性别之间在头位变量上无显著性差异;且SNA、SNB、SN-PP、SN-OP、Ar-Go-Me、FH-U1等变量与头位变量之间存在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关系;且在头位伸展组(extension)与屈曲组(flexion)之间SNA、SNB、SN-PP、SN-OP、IMPA等变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头位变量与面部结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吴军 钱玉芬 蔡中 龚昕 马卫华关键词:自然头位 错HE 头影测量 X线测量 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的正畸患者,25例未拔牙的正畸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宽度,其中包括尖牙间、前磨牙间及磨牙间宽度,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结果上、下颌尖牙牙弓宽度的比较中,拔牙组比不拔牙组大,上颌大1.79mm,下颌大1.95mm,(P<0.01)。磨牙区牙弓宽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拔牙治疗不会导致尖牙区宽度的减小。 金雪梅 吴军关键词:拔牙 不拔牙 牙弓宽度 错患者β角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推介一种新的准确评价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的头影测量方法:β角。方法β角由A点、B点、髁状突中点三个骨性标志点构成,测量值反应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的不调;样本选取137名患者,按照3 项标准分三组,分别反应三种错类型,并计算均数和标准差。结果安氏Ⅰ类错β值为36.42°±3.33,安氏Ⅱ类错的β值为26.88°±6.81,安氏Ⅲ类错的β值为45.36°±3.68;各组β值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β角能反应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β值在33°-39°之间为安氏Ⅰ类错畸形,安氏Ⅱ类错β角较锐,安氏Ⅲ类错患者的β角较钝。 吴军 钱玉芬 李宗鳌关键词:头影测量 错HE 面中部牵张成骨术软组织变化的三维预测 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通过建立颅颌面软硬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预测面中部牵张成骨术的软组织变化。方法:通过1名骨性Ⅲ类面型的年轻女性的颅颌面软硬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在该模型上模拟Le Fort Ⅰ、Ⅱ、Ⅲ型3种截骨手术加载工况,使得每种骨块分别在FH平面、功能性(牙合)平面和功能性(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10°平面3种方向上前移5mm。结果:Le Fort Ⅰ、Ⅱ、Ⅲ型手术后软组织的变化区别表现为不同范围的前移,其中Le Fort Ⅰ型术后鼻尖前移1.25mm、上唇前移4.9mm,鼻唇角增加;而Le FortⅡ型手术后鼻尖点及上唇点均前移4.9mm,鼻唇角无增加:Le FortⅢ型术后除与Ⅱ型一致的变化外,还有睑缘点前移2mm。结论:通过软硬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可成功模拟面中部牵张成骨术后软组织的变化。 吴军 蔡中 王有朝关键词:牵张成骨术 软组织变化 三维有限元 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患者的颅面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比较单侧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殆患者在颅面部的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方法:样本包括39例12.15岁的单侧完全或不完全唇腭裂患者,均在2.3岁前行唇腭裂修复术;另外选取40例12.15岁前牙反h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反hé组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两组之间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比较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均较前牙反hé患者小,同时唇腭裂患者的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较陡,相比安氏Ⅲ类组有高角型错hé的趋势;而唇腭裂组患者的上前牙较为直立,下切牙的位置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组患者的上下颌骨发育较安氏Ⅲ类患者小,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 吴军 沈刚关键词:唇腭裂 头影测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