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艳 作品数:24 被引量:28 H指数:3 供职机构: 大连外国语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文学 更多>>
元散曲“宫调”和“曲牌”的翻译 被引量:1 2011年 散曲是元代的韵文体裁,它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与唐诗、宋词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变革和发展,吸收了俚歌俗谣、说唱、戏曲等的丰富养料,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形式。本文旨在探索元散曲汉译英过程中"宫调"和"曲牌"的翻译方法,在强调二者在散曲中的重要性的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在翻译"宫调"时,使用拼音即可;而在翻译"曲牌"时往往需要对其含义加以调查和研究,使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邹德艳关键词:翻译 论联络口译中译员的角色 被引量:3 2012年 联络口译译员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口译活动中的角色,努力做到既能够把握适度的"中立",不"过分参与",又能够适时地通过"客户教育"和"讲者教育",发挥自己在口译进程中的能动性,真正成为口译活动中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促进者。 邹德艳 刘风光关键词:译员角色 环保词汇中英对照集锦 2010年 一、破坏环境环境恶化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erosion土壤盐碱化soil alkalization沙漠化desertification红潮red tide(rapid propagation of sea 邹德艳关键词:词汇 环保 环境恶化 土壤盐碱化 森林砍伐 沙漠化 顺应职业化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生翻译技能。以职业化发展为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教材突出技能化、实战性及专业化特点。 高璐璐 邹德艳关键词:职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 翻译技能 技能化 符际翻译视角下绘画作品的音频描述研究 2021年 雅各布森从符号学角度提出翻译三分法,其中,符际翻译这一概念在文化传播、人文和交际等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国内的符际翻译研究多以文本研究为主;对比而言,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关注实际应用,兼有人文关怀。Audio de⁃scription of paintings(AD)是符际翻译在绘画领域的应用,她从语言表达和视觉效果两方面,研究符际翻译画作个案,以展现符际翻译在绘画作品描述中的应用。希望通过研究该领域,更多地了解符际翻译的应用,并拓展其人文关怀功能。 高若芸 邹德艳关键词:符际翻译 绘画作品 人文关怀 模糊痕迹理论观照下的释意 2015年 模糊痕迹理论是继皮亚杰学派和信息加工理论之后的新近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是对传统认知发展理论的挑战,对当前的发展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解释了经典认知发展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大量的"异例"。模糊痕迹理论对于信息加工和记忆的两分法以及关于模糊加工偏好(fuzzy processing preference)和输出干扰(output interference)的具体阐释可以从认知角度对口译过程中的释意进行解读。在丰富释意翻译理论主张的同时,模糊痕迹理论从输入、记忆、输出等多方面为口译过程提供认知心理学上的理论支撑和解读。 邹德艳 张宏宇关键词:模糊痕迹理论 释意 口译 隐含读者之于译者——以《婴宁》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2011年 一、隐含读者与译者
隐含作者的概念由美国文学理论家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著作《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指“读者从作品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的形象,是作者在具体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第二自我”’。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在文本中展现出的意识形态、文化规约、价值观、审美趣味、性格特点、写作风格等。“隐含作者不同于真实作者:真实作者在不同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隐含作者;一部作品只有一个隐含作者。但却可以拥有多名真实作者。” 邹德艳关键词:隐含读者 《婴宁》 译者 英译本 小说修辞学 文学理论家 多人会话中的结盟现象研究综述 被引量:5 2014年 结盟是多人会话的重要特征,也是多人会话研究不可忽略的要素。本文尝试对多人会话中的结盟现象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形成结盟的动态化协商过程,实现结盟的语言资源及其分布特征,机构话语和结盟机制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话语互动外因素对结盟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并在综述和分析过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陈婧 邹德艳 黄滔关键词:结盟 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逻辑谬误分析 被引量:3 2011年 作者结合大学英语高级写作的教学经验,对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一篇英语作文中出现的逻辑谬误进行分类和分析,指出逻辑谬误作为写作中的言外错误极大影响作文的说服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邹德艳关键词:英语写作 逻辑推理 社会表征视阙下的释意理论解读 被引量:2 2013年 释意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理解+表达"的二步阐释,其"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阶段的提出为口译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解释。然而这个"中间阶段"的提出也为释意理论引来了诸多争议。从社会表征的角度对释意理论进行阐释,可以支持释意理论的认知知识及认知补充等重要主张,可以有效建构语篇生成者与语篇接受者之间通过认知补充达成语篇意义的口译互动过程。译者在理解原语和译出译语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意义的社会表征及其在不同社会维度上的识解和转换。 邹德艳关键词:社会表征 释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