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勇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1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甘草
  • 3篇麻杏石甘汤
  • 3篇甘草酸
  • 2篇乌头
  • 2篇乌头碱
  • 2篇粒度仪
  • 2篇煎煮
  • 2篇煎煮过程
  • 2篇减毒
  • 2篇HPLC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酸含量
  • 1篇自组装
  • 1篇胶束
  • 1篇分子
  • 1篇分子作用
  • 1篇附子
  • 1篇甘草酸含量
  • 1篇白质

机构

  • 5篇福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5篇沈勇
  • 3篇周建武
  • 3篇柯李晶
  • 3篇高观祯
  • 3篇饶平凡
  • 1篇李冰洁

传媒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HPLC-Zetasizer粒度仪联用检测麻杏石甘汤煎煮过程中甘草酸含量变化及存在形式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煎煮过程中甘草酸含量和存在形式. 方法:采用Daisoge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mol·L-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流速1.0...
沈勇楚秋平高观祯周建武饶平凡柯李晶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甘草酸含量煎煮过程
HPLC-DLS法表征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成分被引量:1
2015年
研究麻杏石甘汤煎煮过程中甘草酸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聚集状态.采用Daisogel-C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2 mol·L-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体积比为67∶33∶1,在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为25℃条件下检测不同煎煮时间、超滤前后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质量浓度变化.联用Zetasizer粒度仪考察麻杏石甘汤中甘草酸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麻杏石甘汤煎煮过程中前20 min甘草酸质量浓度显著上升,随后无明显变化.超滤前麻杏石甘汤中颗粒平均粒径约为250.0 nm,甘草酸质量浓度约82.4μg·m L-1,超滤后无明显颗粒,甘草酸质量浓度极小.从而得出结论:麻杏石甘汤煎煮过程中,甘草酸从药材释放到汤剂中,并通过超分子作用自身或与其它化学成分形成胶束而存在于汤剂中.
沈勇楚秋平高观祯柯李晶周建武饶平凡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甘草酸胶束
HPLC-Zetasizer粒度仪联用检测麻杏石甘汤煎煮过程中甘草酸含量变化及存在形式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煎煮过程中甘草酸含量和存在形式。方法:采用Daisogel-C色谱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流速1.0 mL·min;...
沈勇楚秋平高观祯周建武饶平凡柯李晶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甘草酸超分子作用
文献传递
甘草减轻附子毒性的研究
甘草与附子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本研究从中药汤剂甘草和附子混煎过程中成分自组装的现象入手,以其中的甘草蛋白和主要毒性物质——乌头碱(AC)为研究对象,探究“因为有害物质以胶束形态存在从而毒性降低”假说成立的可能性。内容包...
沈勇
关键词:甘草附子乌头碱减毒
文献传递
从蛋白质自组装的角度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被引量:16
2015年
甘草与附子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该研究从中药汤剂甘草和附子混煎过程中蛋白质自组装的现象入手,以甘草蛋白和附子主要毒性物质——乌头碱为研究对象,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研究发现经分离纯化后的甘草蛋白在p H 5时可通过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6.2±2.02)nm的稳定颗粒,且可与乌头碱形成平均粒径为(238.20±1.23)nm的甘草蛋白-乌头碱稳定颗粒。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发现注射乌头碱单体的小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相同乌头碱含量的甘草蛋白-乌头碱颗粒的小鼠全部存活。对甘草蛋白-乌头碱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的调查显示,该胶体颗粒在室温下较稳定,具有成为候选药物载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甘草蛋白可通过与乌头碱自组装而达到减毒效果。
李冰洁沈勇廖日滔高观祯柯李晶周建武饶平凡
关键词:乌头碱自组装减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