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龙

作品数:48 被引量:189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医药卫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降解
  • 8篇食醋
  • 6篇菊酯
  • 5篇农药
  • 5篇微生物
  • 5篇降解酶
  • 5篇降解特性
  • 5篇发酵
  • 4篇生物降解
  • 4篇鞘氨醇单胞菌
  • 4篇降解菌
  • 4篇变质
  • 3篇肉鸡
  • 3篇食品
  • 3篇四川麸醋
  • 3篇屠宰
  • 3篇拟除虫菊酯
  • 3篇拟除虫菊酯类
  • 3篇拟除虫菊酯类...
  • 3篇污染

机构

  • 44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四川大学
  • 5篇成都医学院
  • 5篇四川保宁醋有...
  • 3篇四川省轻工业...
  • 3篇四川省文君酒...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乐山职业技术...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泸州老窖股份...

作者

  • 48篇李建龙
  • 43篇刘书亮
  • 10篇刘爱平
  • 9篇韩新锋
  • 8篇姚开
  • 6篇何利
  • 4篇周康
  • 4篇李金永
  • 4篇王志龙
  • 4篇侯晓艳
  • 4篇代敏
  • 4篇王兴洁
  • 4篇李建龙
  • 3篇彭珍
  • 3篇敖晓琳
  • 3篇林琳
  • 3篇赵爽
  • 3篇夏小龙
  • 3篇黄静
  • 3篇孙丰慧

传媒

  • 12篇食品科学
  • 11篇食品与发酵工...
  • 6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中国食品学报
  • 2篇酿酒科技
  • 2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油脂
  • 1篇四川农业科技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7篇2025
  • 10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四川麸醋醋醅微生物组和风味形成相关基因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四川麸醋因风味独特而备受消费者青睐,醋醅中微生物组与麸醋的风味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醋醅的微生物组和风味形成相关基因。结果表明,醋醅中的微生物隶属于70个门、885个属和3168个种,优势菌包括金山乳杆菌、耐酸乳杆菌、耐热芽孢杆菌和巴氏醋杆菌等。在COG数据库中注释到8656个COG功能单元,在KEGG数据库中注释到43个KEGG通路,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是醋醅微生物发酵的主要代谢功能。从醋醅样品中检测到223个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其中糖基转移酶丰度最高(reads数占比为37.09%);各氨基酸代谢途径之间的主要基因、酶存在较大差异;醋醅基因组中包含编码转氨、脱羧和脱氢等作用的基因,具备通过氨基酸代谢形成风味物质的基础。研究结果为阐明四川麸醋醋醅微生物组,揭示风味形成机制提供了参考。
刘爱平吴洁王玉婷泽仁德西陈冉邓明琴李琴李建龙敖晓琳陈蓉刘书亮
关键词:四川麸醋醋醅宏基因组
丝状真菌对3-苯氧基苯甲酸降解能力及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以实验室保存的产黄青霉QH、米曲霉MAY、高大毛霉MHC、黑根霉GH、啤酒酵母Y1和假丝酵母Y2等6株真菌为出发菌株,在PD培养基中振荡培养48h,QH、MAY、MHC和GH对100mg/L 3-苯氧基苯甲酸(3-PBA)的降解率分别为77.12%、77.19%、55.46%和72.38%;而Y1和Y2对3-PBA无降解。在MM培养基中振荡培养48h,6株真菌均未生长,对3-PBA无降解。14株已知霉菌和从环境中分离的12株霉菌及4株酵母菌进行3-PBA降解实验,测试的26株霉菌在PD培养基中对3-PB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4株酵母菌未有降解,推测丝状真菌可能具有降解3-PBA的共性。由HPLC谱图可知,不同种类霉菌降解3-PBA的产物不同,可能有不同的3-PBA降解途径与机制。此外,3-PBA对本研究所测试的丝状真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李金永刘书亮姚开李建龙
关键词:丝状真菌降解特性
食醋变质微生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4年
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醋变质的主要原因,对食醋酿造生产中微生物进行检测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解决食醋中微生物污染导致的变质问题。该文对食醋污染微生物的现象和原因、常见的食醋污染微生物种类、检测方法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开放式发酵、管路运输、大罐陈酿是导致食醋污染微生物的主要原因。污染食醋的微生物有芽孢杆菌、乳酸菌和葡糖醋杆菌等,这些微生物会导致食醋出现产气、沉淀、返浑、恶臭、产膜等一系列变质现象。传统检测法在食醋污染微生物检测中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技术、高通量测序等在食醋污染微生物检测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针对不同污染源引起的食醋变质提出了相应防控措施。
赵奎李建龙胡凯弟李琴赵宁刘爱平刘书亮
关键词:食醋腐败变质微生物
市售四川腊肉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物胺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为探明市售四川腊肉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生物胺含量及其相关性,采用传统培养法测定可培养微生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胺含量。结果表明四川腊肉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是霉菌、酵母及乳酸菌,川南地区腊肉中微生物数量最多,川东地区最低,与腊肉中总生物胺含量趋势一致。色胺和尸胺是四川腊肉中含量最多的生物胺,都主要存在于瘦肉中(P<0.05);组胺在肥、瘦肉中均有检出(P>0.05),其中川北地区腊肉肥肉中组胺含量高于瘦肉;酪胺主要存在于瘦肉中(P<0.05);腐胺在肥、瘦肉中含量较为接近(P>0.05)。在56个四川腊肉样品中,瘦肉部分组胺含量平均达到86.39 mg/kg,有27个样品瘦肉中组胺含量超过100 mg/kg;肥肉中组胺含量平均达到49.26 mg/kg,有13个样品肥肉中组胺含量超过100 mg/kg。通过Spearman分析得到,菌落总数与瘦肉总生物胺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28;霉菌和酵母数与瘦肉总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36。
刘雨萱任冠洁鲁家璇陈玙玲臧名洋汤小玲杨柳青李建龙刘书亮何利陈淑娟李琴杨勇
关键词:生物胺高效液相色谱
香叶醇体外抗MRSA活性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评价香叶醇单独使用以及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及头孢吡肟)联合使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香叶醇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微量棋盘法测定香叶醇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结果与结论香叶醇具有明显的体外抗MRSA活性,MIC和MBC分别为0.34~0.69mg/m L和0.69~10.76mg/m L。联合药敏试验发现香叶醇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FIC指数集中分布在≤0.5和0.5~1;能够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降低其用量,使其MIC_(50)和MIC_(90)降低为单独用药的1/8~1/4和1/4~1/2。
孙丰慧龙娜娜王雪梅林琳李建龙李建龙罗媛凤代敏
关键词:香叶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活性联合用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重组木聚糖酶xynP N-末端对酸稳定性的影响及在苹果汁澄清中的应用
2024年
为探究N-末端对木聚糖酶酸稳定性的影响,从NCBI数据库中筛选1段基因序列进行克隆表达,设计响应面试验获得最佳表达条件。从N-末端入手,采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对N-末端置换构建突变体,表征木聚糖酶活力及相关酶学性质。将该酶应用于苹果汁中,研究其澄清效果。结果表明:在100 mL TB培养基中接入1.5%种子液,诱导时机为3.5 h,添加200μL 500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在20℃诱导21.6 h得到最佳木聚糖酶xynP表达条件,其酶活为1884 U/mL。木聚糖酶xynP和突变酶xynP-1的最适温度均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5和5.0。在不同pH值处理后,突变酶xynP-1在较酸的条件下(pH=4.0)稳定性略弱于野生型木聚糖酶xynP,而随着pH值的增加(pH 4.5~5.5)其酸稳定性均高原酶xynP,说明N-末端对木聚糖酶的酸稳定性有一定影响。金属离子Pb2+和化学试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2种酶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榉木木聚糖为底物时测得两种酶的K_(m)值分别为分别为1.72 mg/mL和2.57 mg/mL;v_(max)值分别为0.93 nmol/(mg·min)和1.15 nmol/(mg·min),突变酶的底物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均不及原酶。将2种酶应用于苹果汁中,加原酶xynP和突变酶xynP-1后,果汁透光率分别由24.33%提高到90.03%和95.70%,说明添加木聚糖酶xynP对苹果汁有显著的澄清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探究木聚糖酶在果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覃池刘书亮李建龙胡凯弟赵宁李琴
关键词:木聚糖酶酶学性质果汁澄清
高产酸性糖化酶根霉与乙偶姻芽孢杆菌复合麸曲的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为提高食醋原料淀粉利用率及其风味品质。【方法】分别利用透明圈法、Voges Proskauer显色反应对醋曲中产酸性糖化酶霉菌和产乙偶姻芽孢杆菌进行初筛,并进一步测定菌株产糖化酶与产乙偶姻能力,利用响应面法对得到的目的复配菌株进行复合麸曲制备工艺优化。【结果】从醋曲中筛选得到一株高产酸性糖化酶霉菌和一株与前者无拮抗作用的产乙偶姻芽孢杆菌,经鉴定分别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SFM-1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SAU-1,对SFM-1与SAU-1复合菌麸曲的制备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米根霉SFM-1与芽孢杆菌SAU-1接种比例为15∶1、间隔接种时间为24 h、培养温度为31℃、培养时间为72 h,麸曲的生物量与糖化力达到最佳水平,该培养条件下霉菌孢子数lg值、芽孢杆菌活菌数lg值、糖化力水平分别为:8.94个/g、9.81 CFU/g、3388.56 U/g干醅。【结论】获得一株高产酸性糖化酶米根霉和一株高产乙偶姻贝莱斯芽孢杆菌,并优化出复合麸曲最佳制备工艺,为麸曲的工业化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袁英豪严唯玮黄静李建龙李琴胡凯弟刘爱平刘书亮
关键词:糖化力米根霉乙偶姻芽孢杆菌
HPLC法同时检测食醋中川芎嗪和阿魏酸的含量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食醋中川芎嗪和阿魏酸的方法,其检测条件为:采用Sepax GP-C18柱,流动相:甲醇∶水(含0.2%冰乙酸)=23∶77(v/v),检测波长310nm,柱温35℃,进样量10μL,1.0mL/min等梯度洗脱。结果表明:川芎嗪在1.00~60.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0,保留时间为14.71min;而阿魏酸在1.00~15.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0.997,保留时间为19.45min;该方法检测川芎嗪和阿魏酸的检出限分别为0.115、0.041μg/mL,测定限分别为0.383、0.135μg/mL;加标回收实验的结果得出川芎嗪的平均回收率为100.01%,阿魏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85%。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样品前处理简便,可应用于食醋产品中川芎嗪和阿魏酸检测。
李建龙刘书亮彭杨刘军杨勇韩新锋侯晓艳夏小龙罗佩文贾秋思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阿魏酸川芎嗪食醋
茯砖茶中氯氰菊酯降解“金花菌”的降解特性及途径
2015年
以1株'金花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T1为材料,研究了其降解氯氰菊酯(cypermethrin,CY)的特性及途径。冠突散囊菌ET1对CY降解的与其生长趋势是同步的,在PD培养基中8 d内对50mg/L CY降解率为57.93%。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菌株降解CY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测试条件下菌株ET1可有效降解20~1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的CY,在测试的底物浓度、温度、p H范围内,CY半衰期(t1/2/d)为3.382~11.517 d;25°C、初始p H 6.0的条件下,菌株ET1降解50 mg/L CY的t1/2/d最短(6.104 d)。通过GC-MS结合菌株ET1对模式底物的利用情况研究了其降解CY的中间产物,并推导出菌株ET1降解CY途径为:首先分解CY为二氯菊酸(dichloro chrysanthemum acid,DCVA)和α-氰基-3-苯氧基苄醇,α-氰基-3-苯氧基苄醇自发转化为3-苯氧基苯甲醛,3-苯氧基苯甲醛在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3-苯氧基苯甲酸(3-PBA),其次,3-PBA的醚键断裂得到苯酚。
邓维琴李金永刘书亮姚开李建龙胡凯弟张梦梅周康韩新锋
关键词:氯氰菊酯冠突散囊菌降解特性降解途径
120株奶牛乳腺炎流行病原菌的分类和耐药谱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对流行于四川成都、眉山和绵阳的奶牛乳腺炎病原菌进行分类和耐药性分析,为奶牛乳腺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K-B法测定了临床分离的120株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头孢噻吩和头孢噻肟8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120株奶牛乳腺炎病原菌中91株病原菌表现为耐药,耐药率为75.8%,大部分病原菌耐受1种(34.0%)或2种抗生素(33.0%)。病原菌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与临床用药规律呈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分离病原菌对青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5.2%和64.8%;其次为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6.7%和30.3%;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好,敏感率为89.2%,提示其为该地区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有效药物。结论该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所试奶牛乳腺炎病原菌耐药率高,部分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提示应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王雪梅郭红霞郭莉娟林琳李建龙李建龙代敏
关键词:耐药性奶牛乳腺炎病原菌药物敏感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