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素华

作品数:52 被引量:230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疟疾
  • 16篇输入性
  • 15篇原虫
  • 11篇流行病
  • 11篇流行病学
  • 10篇输入性疟疾
  • 7篇镜检
  • 6篇疟原虫
  • 6篇病例
  • 5篇利什曼病
  • 5篇利什曼原虫
  • 5篇恶性疟
  • 5篇虫病
  • 4篇内脏利什曼病
  • 4篇恶性疟原虫
  • 4篇肠道
  • 4篇巢式
  • 4篇巢式PCR
  • 3篇疫情
  • 3篇消除疟疾

机构

  • 50篇河南省疾病预...
  • 3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南阳市疾病预...
  • 1篇漯河医学高等...
  • 1篇郑州市二七区...
  • 1篇漳州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50篇李素华
  • 40篇张红卫
  • 38篇周瑞敏
  • 36篇杨成运
  • 34篇刘颖
  • 32篇钱丹
  • 29篇赵玉玲
  • 22篇张雅兰
  • 17篇邓艳
  • 16篇许汴利
  • 15篇鲁德领
  • 11篇陈伟奇
  • 10篇高丽君
  • 9篇王昊
  • 6篇蔺西萌
  • 5篇李蓬
  • 5篇赵东阳
  • 4篇郭万申
  • 3篇刘吉起
  • 3篇赵奇

传媒

  • 17篇中国寄生虫学...
  • 11篇中国血吸虫病...
  • 7篇河南预防医学...
  • 2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现代疾病预防...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中国国境卫生...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14篇2018
  • 8篇2017
  • 2篇2016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6-2015年河南省淮阳县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监测结果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国家级监测点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方法 2006-2015年,每年在淮阳县国家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收集不少于1 000人份的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及其他肠道蠕虫卵,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此外,每年随机抽取10户家庭,收集其菜地、厕所、庭院和厨房的土壤样本,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结果 2006-2015年,共在淮阳县监测点调查10 419人,检出5种肠道蠕虫卵,分别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和东方毛圆线虫,人群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3.69%,均为轻度感染且存在家庭聚集性。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10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蛔虫及蛲虫感染率均最高,其中3~9岁儿童为重点感染人群,蛲虫为主要感染虫种。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感染率随文化程度升高呈递减趋势。10年来,河南省国家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监测点土壤中检出受精蛔虫卵和未受精蛔虫卵,但检出率很低。结论近10年来河南省国家级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维持在较低水平,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儿童尤其是3~9岁儿童为重点感染人群,蛲虫为重点防治虫种。
陈伟奇张雅兰李素华邓艳许汴利张红卫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
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VL)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类,为疫情监测和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2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河南省VL病例资料,对VL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SaTScan v10.1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结果 2016-2022年河南省报告VL病例68例,年均发病率为0.010/10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5.206,P <0.05)。除8月外,2016-2022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报告高峰期为3-6月,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0.0%(34/68)。报告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6∶1,男性和女性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011/10万和0.004/10万(χ^(2)=2.400,P> 0.05)。报告病例年龄范围为7个月至71岁,0~2岁组和≥60岁组分别占27.9%(19/68)和25.0%(17/68)。职业分布以农民(42.7%,29/68)和散居儿童(32.4%,22/68)为主。68例报告病例中本地感染61例、外省输入7例,61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和三门峡市等5个地级市的13个县(市、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有意义的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安阳市林州市和郑州市巩义市。结论 2016年以来河南省VL的流行整体呈上升态势,且具有时空聚集性,需要对不同流行程度的流行区开展精准监测和防控,防止疫情继续扩散。
杨成运王丹贺志权纪鹏慧鲁德岭周正斌钱丹刘颖李素华周瑞敏邓艳张红卫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
河南省医疗机构口腔科综合治疗台不同时段水污染状况调查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口腔科综合治疗台不同类型用水污染现状,分析水质合格率变化情况。方法 2014年3月-12月份对河南省43所医疗机构展开调查,全天分4个时段采集水样并进行菌落总数检测,对不同时段用水之间水质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水样1 280份,细菌总数中位数为150CFU/ml,合格率44.53%;4个时段中,水质合格率逐渐上升,消毒后水质合格率最高且与其他3个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班前储水罐水同手机喷水水质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状况严重,上午上班前水质污染状况尤其严重,采取消毒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水路水质。
高丽君赵奇李素华张玉勤唐振强刘吉起
关键词:菌落总数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分析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河南省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rc GIS 10.3软件探讨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消除历程可分为摸底调查和重点防治、控制流行和降低发病率、实现基本消灭和巩固成果、实现消除疟疾4个阶段。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经历了由淮河以南地区和黄河、太行山间的平原地区向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转移,后又集中在淮河以南东部嗜人按蚊分布区,最后在豫东平原暴发后逐渐得到控制的变化。疟原虫种类由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原虫混合流行转为单一间日疟原虫流行,再到5种输入性疟原虫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复合媒介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变化。结论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河南省虽已实现消除疟疾,但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
郭万申赵东阳张红卫鲁德领刘颖钱丹杨成运关周赵玉玲周瑞敏李素华王昊邓艳陈伟奇张雅兰
关键词:疟疾
2010~2015年河南省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对2010~2015年的931例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疟疾病例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5年河南省疟疾疫情监测数据、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以及此期间各级医院收治的疟疾住院病例资料,并对这些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有严重并发症的有175例,占总病例的18.80%,普通病例占81.20%。全省17个地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占前三位的地市为郑州市391例、洛阳市141例和濮阳市97例,共629例,占总病例数的67.56%(629/931)。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全年均有发生,普通病例在5~7月份发病数较多。以30~50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41%(609/931);职业分布主要以境外务工人员为主,感染地主要为非洲(占93.12%,867/931),其次为东南亚(占4.30%,40/931)。在931例疟疾病例中曾经患过疟疾的病例数有643例,占69.07%。重症病例和普通病例从初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d和1d,患者平均确诊的天数分别为4.75 d和4.21 d。重症病例24 h内确诊的有42例(24%),普通病例24 h内确诊的有284例(37.57%),两者24 h内的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河南省重症疟疾比例较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流动人口管理,减少重症疟疾病例的发生。
杨成运张雅兰李素华张红卫
关键词:疟疾重症病例流行病学
2015—2019年河南省不同诊断机构疟原虫检测能力评价
2022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对各级诊断机构上报的疟疾病例血样进行复核的结果,评价各级诊断机构的疟疾检测能力。方法收集2015—2019年河南省疟疾病例和疑似疟疾病例的血涂片、全血样品以及病例的诊断单位、诊断结果等资料,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通过镜检、RDT和PCR等3种方法对血样进行复核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虫种误判情况以及各级诊断机构阳性符合及虫种误判情况。不同诊断机构的阳性符合率和误判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5—2019年河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共收集1194份疟疾样品,经3种方法复核检测共确诊阳性1078份(90.3%),阴性116份(9.7%)。PCR、RDT、镜检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7%(1064/1078)、96.9%(1045/1078)、89.1%(960/1078)。镜检和PCR检测结果一致的样品934份,其中恶性疟711份、间日疟58份、三日疟32份、卵形疟133份。2015—2019年虫种误判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2.4%(25/202)、12.2%(28/230)、7.3%(15/206)、11.3%(27/239)和5.4%(17/317);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混合感染、诺氏疟原虫误判率分别为3.7%(30/820)、23.4%(15/64)、39.9%(59/148)、34.3%(12/35)、9/10、1/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其他机构诊断的疟疾病例分别占23.7%(283/1194)、74.5%(890/1194)、1.8%(21/1194)。疾控机构诊断的283例病例中,省、市、县(区)级疾控机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9、93.2%(69/674)、91%(182/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8,P>0.05);虫种误判率分别为1/9、20.3%(14/69)、11.5%(21/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71,P<0.05)。医疗机构诊断的890例病例中,省、市、县(区)、乡(镇)医疗机构阳性符合率分别81.0%(17/21)、91.7%(742/809)、92.2%(47/5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92,P<0.05);虫种误判率分别为7/17、10.9%(81/742)、10.6%(5/4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8,P<0.05
李素华纪鹏慧周瑞敏贺志权钱丹杨成运刘颖鲁德领王昊张红卫赵玉玲
关键词:疟疾
河南省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引起河南省新发再发黑热病的利什曼原虫种类及内转录间隔区(ITS-1)分子遗传规律。方法收集2016-2020年河南省黑热病病例抗凝全血,提取核酸,扩增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并测序,与Genbank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比较与国内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差异。利用MEGA7.0建立系统进化树,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16份样本扩增出大小约320 bp的ITS-1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均大于98%,仅一个样本在一个位点有变异。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河南省利什曼原虫株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聚为一类。结论引起河南省新发再发黑热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
李素华纪鹏慧周瑞敏邓艳杨成运刘颖钱丹鲁德领王昊赵玉玲
关键词:黑热病利什曼原虫系统发育
河南省1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的实验室诊断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1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镜检观察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抗体;用两对引物K13A-K13B和LITSR-L5.8S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片段。结果该患者曾去过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有不规则发热、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症状,骨髓涂片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两对引物K13A-K13B和LITSR-L5.8S分别扩增出87 bp和285 bp的片段。两片段序列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
李素华高丽君张雅兰周瑞敏杨成运钱丹刘颖鲁德领赵玉玲张红卫许汴利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骨髓涂片
河南省一例输入性黑热病的诊断分析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一例黑热病病例,探讨黑热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降低黑热病误诊率。方法 分析黑热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镜检观察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形态学特点,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rK39抗体。
李素华周瑞敏杨成运赵玉玲张红卫
关键词: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骨髓涂片
2010-2015年河南省疟疾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报告的疟疾死亡病例,并总结死亡原因。方法收集整理2010-2015年间河南省疟疾死亡病例的个案信息、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以及住院病历,汇总分析。结果 6年间河南省共计14例疟疾病例死亡,均为非洲感染的输入性恶性疟病例,青壮年男性,有明确的疟疾流行区生活史,回国后均有发热症状,其中12例辗转多家医疗机构得以确诊,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6.5 d。14例患者均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而死亡。结论就诊不及时和误诊、误治是造成河南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加强宣教力度,强化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疟疾诊治水平是防止输入性疟疾病例死亡的重要措施。
钱丹刘颖杨成运周瑞敏李素华张红卫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