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晓峰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直肠
  • 2篇手术
  • 2篇吻合口
  • 2篇系膜
  • 2篇合口
  • 2篇肠系膜
  • 1篇血管
  • 1篇直肠癌
  • 1篇直肠癌术
  • 1篇直肠癌术后
  • 1篇三维成像
  • 1篇三维血管
  • 1篇三维血管重建
  • 1篇三维重建
  • 1篇三维重建技术
  • 1篇手术重建
  • 1篇术后
  • 1篇盆腔
  • 1篇腔镜手术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北京思创贯宇...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4篇温晓峰
  • 3篇兰平
  • 3篇何小文
  • 3篇何晓生
  • 2篇吴小剑
  • 2篇蔡嘉伟
  • 2篇邱建平
  • 2篇周智洋
  • 2篇何真
  • 2篇朱冬云
  • 2篇林伟星
  • 2篇柯嘉
  • 1篇吴现瑞
  • 1篇凌小婷

传媒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消化肿瘤杂志...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手术重建治疗直肠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总结手术重建治疗直肠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2013--2019年因直肠术后吻合口狭窄行手术重建治疗的病例,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共检索到直肠吻合口狭窄患者341例,16例行手术重建,其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8.5+11.7)岁,直肠吻合口狭窄距肛缘距离(6.9+2.0)cm。16例患者中,4例因术中无法吻合留置结肠永久性造口,12例手术重建直肠吻合口成功。总并发症率为75.0%,Clavien-Dindo分级3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31.3%。开腹与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比25.0%,P=0.041),Clavien-Dindo分级3级以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比25.0%,P=.000)。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16例患者共失访5例,剩余11例患者手术重建吻合成功8例,其中1例术后再次出现吻合口狭窄,7例手术重建成功,总成功率为63.6%,永久性造口率27.3%。结论手术重建治疗直肠吻合口狭窄对经多次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是可行的,安全性和疗效总体上令人满意。
温晓峰郑哲宇凌小婷莫泰威何晓生何小文
关键词:手术重建安全性疗效
术前通过CT三维成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长度和腹盆腔骨性距离预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下拉吻合困难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利用CT三维成像(3D-CTA)预估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储袋下拉所需长度及完成吻合的困难程度,为制订IPAA的手术操作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640层腹部CT的89例患者,经三维血管重建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到其末端的长度;测量SMA起点到肛缘距离与SMA起点到耻骨联合距离的差值Da^p,用来衡量储袋底端需超过耻骨联合多少距离方可完成无张力吻合;以及SMA起点到肛缘距离与SMA长度的差值Da^s,用来衡量完成无张力吻合的血管蒂长度与SMA实际长度的差距,推测达到无张力吻合的困难度;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以上两指标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Da^p为(2.9 ± 0.9)cm,100%患者Da^p≤6 cm,89.9%患者Da^p ≤4 cm,19.1%患者Da^p≤2 cm。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OR = 0.187,95%CI:0.065 ~ 0.536,P= 0.002)和高龄(OR=1.057,95%CI:1.017~1.097,P = 0.004)是Da^p长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患者Da^s为(32.0 ± 2.0)cm,根据Da^s大小分级评估储袋下拉困难程度,全组患者中简单组12例(13.5%),中等组63例(70.8%),困难组14例(15.7%)。多因素分析提示,低龄(OR = 0.920,95%CI:-0.120 ~ -0.040,P = 0.002)和Da^p距离大(OR = 1.190,95%CI:0.110 ~ 0.240,P = 0.000)是储袋下拉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T三维成像可判断预估IPAA术中储袋下拉所需的长度和完成吻合的困难程度,国内89.9%患者储袋下拉超过耻骨联合下缘〉 4 cm即可达到理想吻合,其中男性和高龄患者所需的下拉长度更大;而对于低龄、Da^p距离大的患者,储袋下拉困难的风险相对较高。
柯嘉林伟星蔡嘉伟温晓峰何真邱建平朱冬云孔德灿何晓生何小文吴小剑周宇王民汉周智洋兰平
关键词:CT三维成像肛管吻合术肠系膜上动脉回肠储袋
三维重建技术对肠系膜下动脉及左结肠动脉解剖变异的评估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利用三维CT血管重建技术评估肠系膜下动脉(IMA)和左结肠动脉(LCA)的解剖特点及变异情况,以期为腹腔镜直肠或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的血管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4—2015年间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123例研究对象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利用计算机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对研究对象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选取动脉增强期图像进行分析,测量IMA根部到腹主动脉分叉的直线距离及在IMA根部水平LCA至IMA根部的直线距离,并总结IMA分支类型、LCA走行规律及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位置毗邻关系。结果123例研究对象中男性80例,女性43例;年龄(46.8± 16.6)岁;身高(164.6± 7.9)cm,体质量(57.7± 10.4)kg,体质指数(21.3± 3.6)kg/m2。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的平均距离为(42.5 ± 7.9)mm,该距离长短与体质量关系密切(OR = 4.771,95%CI:1.398-16.283,P = 0.013);61例(49.6%)IMA单独发出LCA和乙状结肠动脉(SA),35例(28.5%)LCA与SA在同一点分支,24例(19.5%)LCA与SA共干发出后再分支,3例(2.4%)LCA缺如。LCA发出后沿高位内侧走行者71例(57.7%),沿中位走行者33例(26.8%),走行于低位外侧者16例(13.0%);LCA走行位置越高,其越靠近IMA根部[LCA至IMA根部的水平距离分别为(24.2 ± 9.9)mm、(30.0 ± 15.2)mm和(66.6 ± 12.3)mm,F = 83.2,P 〈 0.001]。在IMA根部水平,21例(17.1%)LCA出现在肠系膜下静脉(IMV)内侧,54例(43.9%)紧贴IMV外侧,48例(39.0%)在IMV外侧并远离IMV上行。结论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能准确评估患者IMA及其分支的走形特点及变异情况,为术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令腹腔镜手术更加安全顺畅。
蔡嘉伟温晓峰林伟星何真朱冬云邱建平孔德灿何晓生何小文申泉吴小剑兰平周智洋柯嘉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肠系膜下动脉三维血管重建
再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新策略被引量:5
2021年
结肠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1]结果显示,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率为第2位。每年新发直肠癌病例>70万例,死亡病例>30万例。手术切除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温晓峰吴现瑞兰平
关键词:直肠癌吻合口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