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育红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口译
  • 2篇口译质量
  • 2篇口译质量评估
  • 2篇个案
  • 2篇个案研究
  • 1篇动机
  • 1篇译员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需求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评估数据
  • 1篇情境
  • 1篇情境建构
  • 1篇注意力
  • 1篇课程
  • 1篇课程优化
  • 1篇口译教学
  • 1篇口译课
  • 1篇口译课程

机构

  • 5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太原学院

作者

  • 5篇刘育红
  • 3篇李向东
  • 1篇黄莉
  • 1篇何莉
  • 1篇韩琪

传媒

  • 2篇外语教学
  • 2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中国翻译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翻译本科专业交替口译课程的优化:一项基于评估数据的个案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本研究以交替口译课程期末评估问卷和学生口译录音为研究工具,收集了课程评估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数据,分析了评估数据对口译课程优化的意义。国内某高校翻译本科专业的34名三年级学生参加了研究。研究表明,评估数据对于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李向东韩琪刘育红
关键词:交替口译课程优化评估数据个案研究
录像评分≠现场评分:一项关于口译教学评估模式的实证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口译教学评估模式在客观上具有多样性,以现场评分和录像评分为例,通常情况下认为后者可以代替前者,发挥全面观察学生译员表现的作用。但具体操作中选择何种模式对评估结果是否产生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本研究通过比较同组学生同场口译考试的现场评分和录像评分,发现评估模式的改变会造成同组学生同次口译表现的评估结果发生改变,且录像评估方式要比现场评估更为严格,学生分数在录像评估方式下与现场评估相比几乎都呈现下降趋势。本文对口译评估模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育红李向东何莉
关键词:口译质量评估个案研究
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研究被引量:29
2012年
笔者认为,口译教学中只有建立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才能培养与职场需求接轨的实战型口译人才。本文以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口译教学实践为例,对基于情境建构的口译教学观进行了探究。论文重点探讨了情境建构在口译教学完整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即系统性地提供了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材料选择、教学过程实施、多元动态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科学解决方案,对学生译员素养提升具有明显效果。最后论文从操作层面就如何建构情境为口译教学提出了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建议。
刘育红李向东
关键词:情境建构社会需求
口译质量评估二元性视角下的口译质量评估主体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本文以各类口译质量评估主体为研究对象,首先明晰口译的属性、口译活动各参与方及口译质量评估的定义等关键性概念,之后在口译质量评估二元性视角下从主观动机、注意力及评价能力三个角度逐一分析各口译质量评估主体在何范围内具有评估资质,从而回答谁有权力在何范畴内进行评估的问题,明确评估主体及目的,为科学全面提供口译质量评估提供基础性工具。
刘育红
关键词:二元性动机注意力
译员:并列双语者抑或合成双语者?被引量:3
2008年
自清朝以来,中国就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口译译员。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绝大多数译员都是合成双语者这一现状无法改变,因此区别并列双语者与合成双语者从根本上就不具有实际意义。作者从双语现象的定义和分类入手,分析了将译员划分为并列双语者与合成双语者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中国大陆口译职业化的进程中,不宜区分并列双语者与合成双语者,而应注重双语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口译水平。
刘育红黄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