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维军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大传统
  • 2篇信仰
  • 2篇学人
  • 2篇人类学
  • 2篇神话
  • 2篇四重证据法
  • 2篇文学
  • 2篇文学人类学
  • 1篇地学
  • 1篇新知
  • 1篇新知识
  • 1篇新知识观
  • 1篇叙事
  • 1篇学科
  • 1篇意象
  • 1篇玉璜
  • 1篇政治
  • 1篇政治遗产
  • 1篇知识
  • 1篇知识观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9篇公维军
  • 3篇孙凤娟
  • 1篇安琪
  • 1篇叶舒宪
  • 1篇张玉
  • 1篇唐启翠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民族艺术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南亚研究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文学人类学研...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圭璧以祀”三证《周礼》成书于汉初被引量:1
2018年
《周礼》以其系统而详备的职官职能、礼仪礼器等记载而成为一个悖论的存在:后人既援引为礼制重建的法典和考释礼仪遗存遗物的主要参考文献,同时,其真实性及成书年代又备受质疑,成为自其汉初现身以来的学术难题。文章系统梳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祭祀性遗址出土玉器的器类、纹饰、组合、尺寸,聚焦《周礼》记载最为详备的"圭璧以祀"的源流承传及其时代特征,以多重证据法再证《周礼》成书于汉初。
唐启翠公维军
关键词:《周礼》成书年代
从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的置换研究之一被引量:1
2015年
文明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宗教信仰和神话观念,而不是理性与哲学。宗教信仰的人类普遍性与信仰内容(一神、多神、拜物教、人格神)和形式(偶像、禁绝偶像)的文化差异性,成为认识每一个文明特质的关键所在。玉教在东亚绵延数千年的偶像崇拜传统,成为成功接引佛教东传的内在引力。而以禁绝偶像崇拜为特色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亚、中亚地区则有效阻挡着佛教的传播,使得这个产生于南亚的宗教只能向东传播,不得向西传。
叶舒宪公维军
关键词:佛教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命题的引领与思考
2018年
文学人类学以自身的发生谱系逐渐实现对中国本土文学观的重建,理论新命题不断补充、更新,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正对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宗教等其他学科产生积极影响。
公维军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跨学科
清代印藏边疆的舆地学话语与政治遗产——评马世嘉《从边政到外交:印度问题与清代地缘政治学的转变》被引量:2
2017年
马世嘉博士在2013年出版的专著《从边政到外交:印度问题与清代地缘政治学的转变》是近年来美国清史研究领域的一本力作。本书从地缘政治学的视角,考察了清代地理叙事中的"印度"和中印边疆如何从"边政问题"升级为"外交问题"。本书对于清帝国内部由远及近的礼序关系和向主权国家新型外交关系的转型,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安琪公维军
《山海经》“鱼妇”神话原型考释被引量:1
2017年
鱼在中国传统神话思维中是灵魂不死的象征,能够帮助亡者渡过阴间的黄泉之水飞升仙界,而金芭塔丝所倡的"女神文明论"从比较神话学视角,为考证《山海经》鱼妇神话原型提供了新的参照。近年来,考古新出土玉鱼、玉衣、鱼车出行画像石等大量文物,借助于物与图像两种叙事形式,考释"鱼妇"神话原型既象征指引亡者抵达昆仑仙境追随西王母的鱼女神,又象征庇佑亡者灵魂回归其母腹进而实现生命再生的鱼女神。与西方文明的不同之处在于,玉作为中国神话中贯通天地、象征不死的神物,使得鱼妇神话追求死而再生的表述意义愈加凸显,玉石神话信仰已经成为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驱动力所在。
公维军孙凤娟
关键词:神话原型大传统
新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被引量:5
2015年
21世纪以来,国内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发生重要转变,研究者努力探寻并建构出一套适合中国本土文化自觉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发展脉络清晰: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从文学本位的神话观到信仰驱动的神话观,依靠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四重证据法,重建文化的大、小传统理论,并细化为N级编码理论,发掘出作为文明发生潜在驱动力的玉教信仰,梳理出从玉教神话到华夏核心价值生成的完整符号化过程,以期探索中华文明认同的深层文化基因。
公维军
关键词:四重证据法
当代人类学转向研究中的“神话历史”问题被引量:3
2017年
时至今日,"神话"与"历史"已然被现代学科体系人为分离开来,由此产生的弊病显而易见。事实上,两者本非一组对立概念,神话作为一种特有的智慧表述与文明基因,对原初先民的观念信仰、行为礼仪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文化编码作用,而早期中国历史恰恰具有鲜明的"神话历史"特点。华夏文明传统基于一套天人合一的神话思维方式建构起来,故而以文学人类学者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研究者开始积极倡导大传统的通观式研究视角,意在通过促使历史记忆回归本初状态,明晰中国历史叙事源于"神话式历史"这一被遮蔽的事实,有效发挥神话历史的整合性阐释效力,进而能够前往文学文本之外的文化传统中探寻华夏文明的源流问题。
孙凤娟公维军
关键词:人类学转向神话历史大传统历史记忆
历史研究的两个层面与历史存在的四种形态被引量:3
2015年
历史研究的是"过去"。在"重构论"、"建构论"及"解构论"这三种史学理论下,对"过去"的研究都是从对"事实"的构拟开始的。"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是被置于某种描述之下的"事件"。"事实"又有两种表现形式:物(事物)与事(事件),二者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两个基本层面:考古学强调"物"的研究,而中国传统历史学则侧重于对"事"的探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历史研究是一个将史料转换成"事实"乃至过去某个面相或者某个片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往往是在历史学家的精神观念中进行的,由此加入了历史学家个人"主观"解释的成分,形成了历史的另一种形态——"观念中的历史"。观念中的历史与过去真实客观地发生过的历史、史料中的历史以及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历史一样,都是历史存在的形态之一。它使得历史解释完成了由"客观"的"史料"向带有"主观"解释色彩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之间的转化。
张玉公维军
关键词:主观
“虹”文化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四重证据法与大传统新知识观的整合与重构被引量:3
2016年
文化意象是凝聚民族智慧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与认知图式。文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方法论,在大传统新视域中对"虹"文化意象进行多维度、系统性解读。借助甲骨文的释读成果、多民族口耳相传的活态民族志以及作为显圣物的玉璜叙事,突破传世文献记载的遮蔽与误导,再现虹的祯祥、丰稔、交合寓意,并将中华儿女根植于心的龙文化信仰溯源至远古时期的虹文化信仰。可见,四重证据法对于中国大传统文化观的重构与再塑意义愈发显著。
孙凤娟公维军
关键词:四重证据法大传统文化意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